若是被他人瞧不起,就吟这首最爽的唐诗,让他无地自容
发布时间:2025-08-14 19:16 浏览量:2
人生在世,人人都希望永远都是一帆风顺,万事亨通,无往而不利,可事实上,人生真的能够如此吗?答案当然是不一定的。
就像海水一样,天下哪里找得到一片是永远宁静、毫无波澜的海洋呢?就像地球一样,既然有高山峡谷,怎么可能会没有跌宕起伏呢?
人生同样如此,而人生的起起伏伏,世人通常用“时运”两个字进行描述。“时运”不来,《寒窑赋》是这样说的:
“天不得时,日月无光。(地)不得时,草木不长。水不得时,风浪不平。人不得时,利运不通。”
如果世人一旦“利运不通”,可能会有千般的阻碍,万般的困难,使人处于人生的低谷时期。
这时候,不得时运的人们不但要承受逆境中的种种挑战,还会承受别人的白眼,轻视,攻击和看不起。
而这些白眼,轻视,攻击和看不起我们的人,有时可能是与我们毫不相干的陌生人,有时候可能我们身边的亲戚朋友,有时候还可能是我们身边最亲近的人。
比如大唐诗人王季友,其父王仪本来是唐朝的封疆大吏,却因在职期间出现了重大变故,使得家道中落,官位尽失,使得一家人从此跟着他落魄江湖。
此时,为了能够生存下去,过惯了锦衣玉食日子的王季友不得不贩卖草鞋,过起了小商小贩的生活。
王季友的妻子柳氏出身于河东的名门望族,她看到丈夫以贩卖草鞋为生,觉得丢尽了颜面,心里遂产生了无尽的怨恨。
随着时间一天一天的过去,这样的日子却始终看不到任何希望,她实在是受不了这样的贫寒与绝望。
她看了看落魄不堪的丈夫一家,又看了看一直无法谋到一官半职的丈夫,毅然决然地留下一纸休书,抛弃丈夫而去。
王季友见此情形,当即口若悬河,苦口婆心,极力挽留。他说当前的困境只是暂时的,若是将来飞黄腾达,一定好好报答妻子。
然而,柳氏哪里听得进半分?她甩了甩衣袖,还是扬长而去。看着妻子无情的离去,王季友痛定思痛,决定奋发图强,刻苦读书。
公元736年,王季友赴长安参加科考,并一举拿下状元,成为江西史上首位有史可查的状元郎。
王季友成为状元后,柳氏第一时间回来乞求复婚。而面对这样的请求,王季友怎么可能会答应呢?
因为,此时他生命中真正能够与他相伴一生的人已经出现,她就是无论富贵与贫穷都不离不弃的患难妻子陈氏。
不过,虽然有了妻子陈氏,王季友还是一直保留着柳氏离去前甩给他的那纸休书,以便鞭策自己不断前行。
王季友进入仕途,初任御史治书。到唐玄宗晚年时期,宠臣李林甫开始大权独揽,排斥贤才,阻断言路,使得朝纲紊乱。
王季友为人刚正,曾毫无保留地针砭时弊,向圣上呈上安邦定国的妙计,却因此惹恼了皇帝。
面对这样的情形,王季友深恶痛绝,于是毅然辞官,归隐山林,在丰州株山隐居了20余年。
王季友工诗,因此与杜甫、岑参、沈千运、钱起、郎士元等诗坛名流均有深交,并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诗篇。
比如在离京时,王季友就曾写下了一首《还山留别长安知己》,表达了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出山不见家,还山见家在。
山门是门前,此去长樵采。
青溪谁招隐,白发自相待。
惟余涧底松,依依色不改。
归隐在丰州株山中,王季友躬耕于陇亩之间,往返于青山绿水之中,还得亲自打渔砍柴,自给自足,生活真的是清贫无比。
不过,王季友过得虽然清贫,但是远离了官场中的相互倾轧,远离了权力中的尔虞我诈,他感觉真的是自得其乐。
但其他人却不这么认为了,许多人觉得,王季友奋发苦读,终得状元头衔,如今无官可做,真的是可惜至极。
而有人讥讽不断,他们嘲笑王季友空有状元头衔,却无法立足官场,如今却落得个无权无势、无官无禄的下场。
面对世人无情的讥讽和嘲笑,王季友不置可否,反而在《酬李十六岐》的诗中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酬李十六岐
【唐】王季友
下笔新诗行满壁,立谈古人坐在席。
问我草堂有卧云,知我山储无儋石。
自耕自刈食为天,如鹿如麋饮野泉。
亦知世上公卿贵,且养丘中草木年。
此诗为节选,大意如下:
灵感迸发之时,我便创作新诗,如今它们已经挂满了我草庐的墙壁上。每当我观赏它们的时候,就仿佛在与古人亲切交流,谈笑自如。
有人好奇地问我,你独居于高山之上,四周只有云雾飘飘,家境贫寒如此,怕是连一石粮食都难以凑齐,又该如何维持生计呢?
我坦然答之,山中空地那么多,我自垦自耕,种植五谷。饿了就吃粗粮素食,渴了就饮用山间的清冽甘泉,就像那悠然自得的小鹿一般,欣然享受大自然的馈赠。
我深知世上的那些王公贵胄、公卿大人们生活优渥,奢靡无度,是无数人羡慕的对象,可我更愿意安享山中快乐清贫,与草木为伴的生活。
读完王季友的《酬李十六岐》,我们不得不佩服他那独立于世的生活姿态,以及他那不与权贵同立于一朝的铮铮傲骨。
事实上,王季友之所以能让我们佩服,最主要的就是因为他的生活方式以及处世傲骨。因为在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上,富贵与贫穷常常是人们评价一个人的方式。
当一个人大富大贵、荣光无限之时,人们常用艳羡的目光去看他,总觉得他高人一等。
当一个人处于贫弱之时,人们总觉得人家处处不如人,处处低人一等,甚至还有人用嫌弃与歧视的眼光看待人家。
殊不知,一个人生存于天地之间,一千个人有一千个人的活法,一万个人有一万个人的价值追求。
没有必要在乎别人凡尘俗世的观点,更没有必要去在乎别人的眼光。
所以,每当再有人贬低你,轻看你时,不妨吟唱出王季友的这一首诗,特别是“亦知世上公卿贵,且养丘中草木年”两句,让他无地自容。
况且,没有人会一直沉在无尽的低谷。一旦时来运转,人人都可能有飞黄腾达、发家致富、人生崛起的时候,那时候“思衣而有罗锦千箱,思食而有珍馐百味”,又岂是人人都能仰望的?
就比如王季友,虽然躬耕于丰州株山二十年后,但最终却得豫章太守李勉之邀,进入其幕府,后来做了华阴尉、虢州录事参军、太子司议郎等职,官至监察御史。
#优质图文扶持计划#
*图片来源于网络,不妥处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