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谋:千亩高标准稻田科技管护促丰收
发布时间:2025-08-14 22:27 浏览量:3
立秋时节,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带依然暑气蒸腾,元谋县江边乡的千亩高标准水稻种植示范基地涌动着别样生机。连片的稻苗已长至腿高,翠绿的叶片在阳光下舒展,微风拂过,层层绿浪与远处的江水相映成趣。眼下,基地正进入中耕管理关键期,科学精细地管护不仅守护着粮食安全,也为“粮经协同”发展注入活力。
田间,植保无人机沿预设航线精准穿梭,细密的雾状药剂均匀洒落在稻叶上;田埂边,农户们忙着人工除草,与无人机作业交织成一幅现代化农忙图景。元谋县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稻谷种植项目负责人文云海介绍,基地正在探索植保无人机的规模化应用,“与人工相比,无人机可降低30%以上成本,喷洒更均匀,还能减少农药残留,更加环保高效。”
江边乡地处金沙江干热河谷,年均日照2700小时、昼夜温差15℃,清洁江水灌溉与独特的光热条件,适宜水稻生长。然而过去分散的粗放种植模式,使稻米品质参差不齐、产量不高,农户收益波动较大。为破解这一困局,产投公司推行品种、技术、模式“三突破”策略:引进“楚粳48号”“滇禾优615”等耐旱高产品种;采用“膜下滴灌+精准控肥”,比传统方式节水40%,施肥依据土壤检测数据实施;改“大田”为“小地”,实行水旱结合,提升中耕管理效率。
这片稻田覆盖江边乡4个村组1141户农户,产投公司创新实施土地租金与务工薪金“双增收”的“两金模式”。务工群众祁忠家5亩地流转出去,每亩年租金2500元,一年有1.25万元固定收入,同时,他们夫妻二人在基地务工,每月收入8000多元,全年合计可增收近10万元。“以前自己种,风险高、成本大,现在既有租金又能打工,家里老人也能照顾到。”祁忠说。基地优先吸纳水电移民安置点村民参与田间管理,务工日薪在120至180元之间,年人均增收1万至2万元。
未来,依托金沙湖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彝族稻作文化,基地将打造“江边稻香”旅游品牌,让游客在欣赏江景的同时体验插秧、收割等农事活动,并品尝新碾大米,推动农旅融合发展,进一步提升稻田综合效益。风吹稻浪,送来阵阵清凉,也送来丰收的希望。金沙江畔,这片千亩稻田正以科技赋能和模式创新,为干热河谷描绘出“粮仓变金山”的新图景。
云南日报-云新闻记者:段晓宇 通讯员:徐秋瑾 管立微
编辑:张耀龙
审核:丁星亦
云南日报-云新闻 观云南 知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