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读】她家里乱到上热搜!爱囤积、舍不得扔该怎么办?

发布时间:2025-08-15 08:01  浏览量:2

江苏女性的暖心家园

近期,演员管乐在综艺节目中公开居家日常,因家中凌乱堆满杂物,让节目嘉宾和网友大呼“乱得太震撼”。

节目截图

此前,她还自曝家中的洗衣机因为长期漏水未被发现,竟在北京的干燥环境下长出了蘑菇。

随后,管乐发文称“抱歉让大家看到杂乱的屋子”,表示已在着手清理。

如何区分“爱好收藏”和“囤积障碍”?

哪些人更容易囤积?

如果自己、家人或邻居

有过度囤积行为

该如何改善或纠正?

人为何会有囤积行为?

囤积,指持续保存大量物品的行为,在特定情况下,每个人都会表现出某种程度的囤积,这是一种人类进化过程中形成的适应性反应。

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为了应对未来可能的危机,人类祖先在资源有限且环境变化多端的条件下,发展出储存食物、物品甚至脂肪的习惯。

在现代社会,我们依然会因为特定情境触发囤积行为,比如在节假日前提前购买储备食材,在自然灾害预警时储水、购置燃料和应急食物等。

怎么区分

“正常收藏”和“囤积障碍”?

如果人们持续大量囤积,影响了正常的生活起居、社交,甚至对环境卫生、身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就要警惕囤积行为已演变为一种病态反应,也就是囤积障碍。

与正常囤积不同,囤积障碍往往是心理缺口的表现,比如害怕失去、害怕不够、害怕错过

情感依恋和对物品的信念:比如认为这件东西以后可能有用,且常常认为自己取得和保存物品是合理的,否认行为不良。

不良的情绪反应:比如在丢弃物品时、他人未经自己许可移动物品时感到焦虑,甚至痛苦。

信息处理困难:比如难以整理和分类物品,往往是杂乱无章地堆积。

对物品的错误观念:比如认为物品是自己身份的一部分,即使在丢弃一些无功能、无意义的物品时也有类似感受。

需要强调的是,不要把囤积障碍人群与收藏爱好者相混淆。

尽管两类人都喜欢储存,并且为此付出大量的时间、精力和空间,但收藏者会有预算、有规划地购置和安置某一类或数类藏品,而囤积障碍患者的囤积物往往杂乱无章且不固定,有可能是毫无价值甚至有害的东西。

此外,收藏爱好者会以藏品为,倾向于向他人展示藏品;但囤积障碍患者常对囤积物感到难堪,一般不希望别人看到。

哪些人更容易囤积?

囤积障碍是一种每个年龄段都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值得注意的是,越来越多年轻人也有过度囤积行为

有心理咨询师认为,当人们在工作、社交等高耗能任务中过度消耗后,可能进入一时的“心理瘫痪”状态,即使知道需要整理,也会缺乏动力。

此外,还有一部分人的囤积症源自不合理的消费观念,将购物视作发泄情绪的途径,但没有规划如何处置和使用物品。

此外,还有一些因素也可能导致容易出现囤积行为——

①有心理问题的人群

有研究发现,病态囤积行为的根源可能与多种心理问题相关,如中重度抑郁症、广泛性焦虑或社交恐惧症等。

其中,焦虑型依恋会显著提高个体将情感转移到物品上的倾向,这类人群往往缺乏安全感,认为物品能提供持久的陪伴和归属感,甚至成为情感寄托的替代品。

除了不安全依恋,童年早期的创伤、压力生活事件等也可能诱发囤积行为。

②有脑损伤或异常的人群

爱荷华大学一项针对86名脑损伤患者的研究发现,13名患者在脑损伤前并没有明显的囤积倾向,但在脑损伤后表现出严重的囤积行为

还有神经机制方面的研究发现,囤积障碍症状可能与某些脑区激活异常相关

也有研究发现,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人群(ADHD)较普通人有更高的囤积倾向。

③年纪越大的人越容易囤积

研究发现,囤积障碍在儿童或青少年时期就可能显现,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加重,往往到中年后才达到临床诊断的严重程度。

老年精神障碍领域专家提醒,如果发现家中老人开始囤用不上的东西,首先要排查老人是否存在心理异常或者认知障碍(如阿尔茨海默病),尤其是那些年轻时没有囤积习惯,上了年纪反而大量囤积的老人。

这可能是出现了某些疾病的前期表现,导致他们产生了不合常理的物品使用观念和价值判断。

Q:老人有囤积纸皮、塑料瓶的习惯,一定是囤积障碍吗?

专家解释,如果老人行动力很强,比如会把一个瓶子、一斤报纸的回收价格计算得很清楚,积攒到一定程度就会主动去换钱;同时他们也具有判断能力,会及时处理家里那些破掉的塑料袋等没有实用价值的东西,这可视作是一种勤俭节约的行为。

④父母囤积,子女也易囤积

有科学家发现了一个与囤积行为相关的染色体标记,这表明遗传因素在囤积行为的发展中发挥了一定作用。不过,所谓的“囤积基因”只有在特定的条件或环境中才会触发,因此不是每个人携带者都会表现出囤积行为。

如何改善/纠正过度囤积?

当发现自己有囤积倾向时——

从收拾整理做起,优先清理堵塞通道、电器周围的杂物,把“囤货”按“最重要”到“不重要”排个序,逐级处理不需要的物品

给拿不准、舍不得的物品设立过渡期,贴好日期标签,一段时间后如果没有打开使用,就丢弃或回收。

同时,制定对应的购物计划,遵循“有需求才购买”的原则,避免无谓的浪费。

当发现家人有异常囤积行为——

建议给予更多的共情、理解和沟通,简单粗暴的强制“断舍离”不可取。不妨与家人一起参与到清扫整理中,帮助他筛选有情感意义、有价值的物品。

如果家中独居老人有囤积行为,应给予更多耐心与关爱,多倾听,多陪伴,引导老人参与社区文化体育活动中,建立起新的社交圈,充实生活,能有效转移注意力,减少囤积的行为。

如果家人患有可能诱发囤积障碍的心理疾病,且家人无法觉察、控制自己的囤积行为,可以及时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结合实际病情进行心理干预、认知行为治疗、药物治疗等。

当发现邻居有囤积问题——

如果囤积影响了公共区域的卫生环境,可先善意提醒,必要时联合物业、业主委员会、社区等多方沟通。

如果卫生情况极差,严重影响自身利益且沟通无果,根据相关法律规定,有关当事人可以向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报告或者投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法处理;也可以相邻权受到侵害为由到法院起诉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