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血与火中凝结深厚友谊

发布时间:2025-08-15 08:18  浏览量:2

中外人民在世界反法西斯战场上相互支援、并肩战斗——

在血与火中凝结深厚友谊

本报记者  陈振凯  钱一彬  李  洋

十四载山河不屈,胜利来之不易。8月15日,永远值得铭记。

80年前的这一天,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80年后,北京卢沟桥畔,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庄严肃穆。

纪念馆内,一件件文物、一张张图片,让人们重温中国军民的浴血奋战,感念国际友人的携手并肩。不少观众在一组互动相机装置前驻足,与在南京大屠杀中保护中国人民的德国友人约翰·拉贝完成一张跨越时空的合影。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中国人民同反法西斯同盟国以及各国人民并肩战斗的伟大胜利。”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讲述中外人民在世界反法西斯战场上相互支援、并肩战斗的故事。

在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中凝结的深厚友谊,比金还坚、历久弥新。

国际友人积极援助

“他们的感人事迹和崇高品格永远铭记在中国人民心中”

回望抗战岁月,世界上爱好和平与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等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用多种形式对中国人民给予宝贵援助和支持。

苏联援华航空队在南京、武汉、重庆等地“鹰击长空”、阻击日寇,2000多名苏联飞行员与中国人民同仇敌忾,苏联飞行大队长库里申科就是其中之一。

“他动情地说:‘我像体验我的祖国的灾难一样,体验着中国劳动人民正在遭受的灾难。’”当地时间2013年3月23日,习近平主席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时讲起库里申科的故事。

在战斗中,库里申科和队友们英勇无畏,给予日寇沉重打击。培训中国飞行员,他耐心细致,起飞前要看着飞行员坐到驾驶舱里、脚踏到刹车,自己才坐到前舱里,落地后还会仔细讲评,有时为了纠正偏差会连续带飞三四次。

1939年10月,库里申科率苏联援华航空队轰炸机大队突袭侵华日军汉口机场,重创日军。返航途中,库里申科所驾飞机遭敌方拦截,一侧发动机被击中,他的胸部和左肩中弹负伤。飞至万县(今重庆万州区)上空时,机身失去平衡。千钧一发之际,为保护战机和地面民众,库里申科毅然放弃跳伞,选择在万县陈家坝地区长江江面迫降,随后不幸被湍急的江水卷走,牺牲时年仅36岁。

习近平总书记曾数次提到的“飞虎队”,全称是中国空军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抗战期间,陈纳德将军带领美国志愿者奔赴中国战场,组成了这支英雄队伍。飞虎队不仅直接对日本侵略者作战,还建起了向中国运送急需物资的驼峰航线。

因要飞越喜马拉雅山脉,驼峰航线充满危险。当时导航系统尚不发达,飞行员需要手动导航;航线上天气状况复杂多变,强气流、低气压、冰雹,随时可能让飞机在飞行中抛锚;日军时常派出战斗机拦截,还对飞虎队降落的机场发动空袭……1000多名中美机组人员牺牲在这条航线上。

“我们把一切能装进飞机的物资装满机舱,包括汽油、器械等,经过约3个半小时的飞行,运送到中国昆明等地。”驼峰航线飞行员杰·温雅德曾先后执行过87次往返飞行任务。

硝烟弥漫的战场,各国反法西斯战士与中国人民勠力同心、并肩战斗。生死攸关的时刻,许多国际友人挺身而出,扶危济困,彰显人性光辉。

约翰·拉贝是中国人民爱戴的德国友人,习近平主席评价他“对生命有大爱、对和平有追求”。

1937年12月,侵华日军侵入南京,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危急关头,拉贝联络其他十几位在华外国人士,共同组建了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并担任主席。

“我20多岁就来到这个东方国家,我一生最美好的青年时代都在这个国家愉快度过。我的儿孙都在这里出生,我的事业在这里取得成功,我始终受到中国人民的厚待……我不能背叛他们对我的信任,这种信任令人感动。”拉贝说。

拉贝冒着巨大风险设立了“南京安全区”,为超过25万中国人提供避难场所。他在日记中详细记录了南京大屠杀内情,成为控诉日军罪行最重要、最翔实的史料之一。

2014年3月,法国巴黎,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上,习近平主席专门提到法国医生贝熙叶。

北京西山脚下,一处中西合璧的建筑掩映于静谧山林中。这里叫“贝家花园”,既是贝熙叶曾经的住所,也是行医场所。在中国生活长达40余年,贝熙叶曾担任北京圣米歇尔医院院长、北京大学校医等职。在他的说服下,法国政府扩大了圣米歇尔医院规模,并将这个曾经只为在华外国人服务的医院向中国民众开放。贝熙叶利用自己的身份,不仅掩护和帮助林迈可等国际反法西斯友人、中共地下党员和爱国青年穿越日军封锁线,还为中国抗日将士运送战地急需药品。

“一开始他可以用自己的汽车运药,但后来日本军方限制了北平城里的通行,将汽油改为定量配给,汽车很快就没油了。于是,他和司机冒着危险骑自行车继续送药,一直坚持到战争结束。”贝熙叶之子贝石涛说。

力量在并肩战斗中凝聚,希望在生死相依中传递。越是危难时刻,越是彰显国际友人的珍贵情谊。“他们的感人事迹和崇高品格永远铭记在中国人民心中!”

中华儿女义无反顾

“携手跨进同一条战壕,汇聚起挽狂澜于既倒的强大力量”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场上,在那场光明与黑暗、自由与奴役的殊死战斗中,中华儿女义无反顾,对世界上所有爱好和平的人民施以援手,共同守护人类文明与世间正义。

舍身忘我,在异国他乡留下英雄壮举——

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到抗日将领戴安澜,致敬这位抗战英雄、民族英雄。

1942年初,中国远征军开赴缅甸。第200师师长戴安澜率部与数倍于己的日军在同古展开血战。他带头立下遗嘱:只要还有一兵一卒,亦需坚守到底。如本师长战死,以副师长代之,副师长战死以参谋长代之……全师各级指挥官纷纷效仿,誓与同古共存亡。

历时12天的同古保卫战,第200师打退了日军20多次冲锋,歼敌4000多人、俘敌400多人,予敌重创。

2015年5月,习近平主席在《俄罗斯报》发表的署名文章中,提到了中国女记者胡济邦。

1935年,胡济邦被派往国民政府驻苏联大使馆工作,担任新闻专员兼《中苏文化》杂志驻苏联记者。在莫斯科、斯大林格勒、列宁格勒等战场上,都有她的身影。

“德军集中百万以上的精锐部队对莫斯科实施‘台风’行动,飞机狂轰滥炸,扔下的炸弹像秋天落叶一样多……”穿行于枪林弹雨、行走于废墟瓦砾,胡济邦采写了一批充满现场感的通讯作品;“在高尔基大街,一位空军英雄被十几位女学生用鲜花包围……”见证胜利喜悦,胡济邦抓住感人瞬间,讲述动人故事。

前赴后继,为襄助正义之师倾尽全力——

“在苏联伟大卫国战争最危急关头,‘东方佐尔格’——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地下工作者阎宝航,向苏方提供第一手情报。”今年5月7日,习近平主席在《俄罗斯报》发表的署名文章中讲述阎宝航的故事。

1941年6月22日,德国法西斯向苏联发动了全面袭击,苏联卫国战争在这一天爆发。而这恰恰与中共中央发给苏共中央的情报吻合,特别是其中两份重要情报,就来自阎宝航。

1941年5月,阎宝航想方设法得知德国法西斯将于6月20日前后进攻苏联的消息,并通过中共中央及时通报给苏联最高领导人,使得苏联红军能够争取时间,提早进入战备。

在与法西斯的抗争中,对于正义力量,中国人民总是舍命相助,绽放道义光芒。

2023年11月15日,在美国友好团体联合欢迎宴会上的演讲中,习近平主席讲到中国人民“殊死营救美国军人”的故事。

1942年4月18日,美军杜立特中校率16架B—25轰炸机奔袭日本。任务完成后,由于油料不足,杜立特中校等飞行员在中国弃机跳伞,共有64名飞行员被素不相识的中国军民奋勇救助,得以脱险。

当地有的村民用躺椅把浑身带伤的飞行员抬回家中,拿出仅有的鸡蛋为伤员下了热腾腾的面条。一位参加杜立特行动的美国飞行员一直感激当年冒着生命危险救人的中国朋友,经常说:“中国百姓重情义,他们不富裕,但是把所有的东西都拿出来送给了我们。”

在当地村民帮助下,机组人员几次逃过日军搜捕。危急时刻,村民们甚至不顾自己安危,让美国飞行员单独逃跑。杜立特行动后,日军大肆报复,竟因此屠杀了25万中国平民。

面对法西斯侵略,中国人民与50多个国家的人民联合在一起,结下牢不可破的战斗情谊,“携手跨进同一条战壕,汇聚起挽狂澜于既倒的强大力量”。

深厚友谊跨越时空

“携手为人类前途命运争取更加光明的未来”

铭记英雄功绩,友谊跨越时空。

2015年9月2日,北京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颁发仪式在这里举行。10位外籍老战士、老朋友获颁纪念章。他们当中,俄罗斯军事科学院院长马·阿·加列耶夫大将曾参加过解放牡丹江等战斗。

10年后,今年5月7日,习近平主席在署名文章中提到,在过去几年里,加列耶夫大将、舒德洛少将等老战士先后离世,“我深切缅怀他们”。

“从将军到列兵,所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建立卓越功勋的老战士,我们都永远不会忘记!英雄不朽,正气长存!”话语铿锵,掷地有声。

带动交流交往,友谊生根发芽。

在重庆万州区西山公园,苍松翠柏间,一座中俄双语的汉白玉墓碑静静矗立。谭忠惠、魏映祥母子接力为库里申科守墓,迄今已有67年。当年谭忠惠老人为库里申科亲手栽的树,如今高可参天。

在浙江衢州,位于水亭门历史文化街区的杜立特行动纪念馆,记录了中国人民的义举。当年获救的美国军人后代多次跨越山海、寻访故地,表达敬意。1992年,5位衢州籍救援者应邀前往美国明尼苏达州雷德温市参加纪念活动,衢州此后与雷德温市缔结为友好城市。

助力合作发展,友谊续写新篇。

在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有一条以中国音乐家冼星海命名的街道——冼星海大道。不远处,是一条以哈萨克斯坦音乐家巴赫德让·拜卡达莫夫命名的街道。

1942年,冼星海辗转流离到阿拉木图。在举目无亲、贫病交加之际,拜卡达莫夫接纳了他,为他提供了一个温暖的家。在这里,冼星海创作了《民族解放》《神圣之战》《满江红》等著名音乐作品。在拜卡达莫夫搜集的大量民歌基础上,冼星海还根据哈萨克民族英雄阿曼盖尔德的事迹创作出交响诗《阿曼盖尔德》,激励人们为抗击法西斯而战。

如今,从绿洲棉田的农机设备到鲁班工坊的培训交流,从大漠深处的绿苗枝丫到码头口岸的满满货柜,中哈合作四处开花。

战争年代,面对共同的敌人。

当今时代,同怀和平发展的愿景。

80年前,“为了自由、正义、和平,为了人民平安、安宁、幸福”,中国人民同世界人民一道,彻底打败了法西斯主义,取得了正义战胜邪恶、光明战胜黑暗、进步战胜反动的伟大胜利,生死与共,血火同担,结下深情厚谊。

80年后的今天,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单边主义、霸权霸道霸凌行径危害深重。团结还是分裂、对话还是对抗、共赢还是零和,人类又一次站在了十字路口。“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携手为人类前途命运争取更加光明的未来”,相互尊重、平等相处、和平发展、共同繁荣,方是人间正道。

*** ***

铸就众志成城的力量,凝结命运与共的友谊。

中国人民携手世界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坚定做历史记忆的守护者、发展振兴的同行者、国际公平正义的捍卫者,为创造人类美好未来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