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疯了!90后姑娘把丝瓜络卖爆海外,单价卖到131元,年入3700万

发布时间:2025-08-15 08:38  浏览量:2

文:南柯归洵

本文章内容均有可靠的信息来源,相关信源加在文章结尾

【前言】

在中国,有一种“山野小物”人人不屑一顾,但在国外却价值连城。

一位90后姑娘抓住商机,把这个随处可见的小东西打造成“洋货”,单价卖到了130多块,年销售额更是高达3700万元。

这究竟是怎样一种神奇的东西?这位姑娘又是怎么把这东西卖出“天价”的?

【天然环保的秘密武器】

提到丝瓜络,很多中国人的第一反应可能是,“这玩意儿还能卖钱?”

在不少农家,家家户户都有种植丝瓜的习惯,丝瓜长成后,细心处理一番,便能得到一捆捆丝瓜络。

过去,农户们会把它们挂在厨房或菜园里,用来清洁锅碗瓢盆,刷洗蔬菜水果。

对很多人而言,丝瓜络是一种实用又廉价的清洁工具,完全想象不到,这样一个“山野小物”,居然在国外身价百倍,成了炙手可热的“洋货”,

那么,丝瓜络为何能收获外国消费者的青睐呢?究其原因,还要从现代人追求环保、健康的理念说起。

在西方发达国家,不少消费者早已厌倦了化学合成的清洁用品,开始追捧纯天然、无污染的居家物品。

而丝瓜络恰恰契合了他们的需求,经过晾晒、剥皮、去籽等工序,丝瓜络不仅保持了天然的原汁原味,更展现出环保清洁的魅力。

当然,仅仅是材料取自大自然还不够,出口到国外的丝瓜络产品,还必须通过精心加工、创意设计,打造出更加精致时尚、迎合现代审美的样式。

可以说,正是看准了国外消费市场的潜力,并善于把握文化差异,才让丝瓜络有机会摇身一变,从默默无闻的“山野小物”,摇身一变,成为脱颖而出的“环保之星”。

2016年,杨淑娟和几个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一起,回到家乡河南省信阳市商城县创业,他们发现,当地农民经常闲置大量的丝瓜络,而农产品的销路又十分有限。

杨淑娟灵机一动,决定利用自己在大学学到的专业知识,帮助乡亲们把丝瓜络卖到国内外市场。

一开始,他们只是尝试种植了60亩丝瓜,并对丝瓜络进行初步的加工包装,谁知道这批产品一经推出,便在一周内被抢购一空。

短短数年间,杨淑娟团队不断扩大种植面积、改进生产工艺,丝瓜络产品的种类也从简单的清洁刷发展到多达60余种。

到了2024年,公司年销售额已突破3700万元,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

如此令人瞩目的成绩,自然离不开杨淑娟以及她的团队所付出的心血,但她把丝瓜络打造成举世闻名的“国民品牌”,又有哪些独到之处呢?

【90后姑娘的创业之路】

2012年,她从信阳农林学院农学专业毕业后,曾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闯荡。

在外打拼的几年里,杨淑娟看到了都市生活的种种不易,同时也更加思念故乡的山山水水,惦记着家中父老乡亲的冷暖。

2016年,杨淑娟毅然辞去了大城市的工作,联合五位志同道合的小伙伴,返回家乡商城县创业。

一开始,他们借助“互联网+”的力量,尝试销售当地的农副产品,在走访调研的过程中,杨淑娟意外发现,农户家随处可见的丝瓜络,在国外市场备受青睐。

尽管身边不少人对此颇有微词,认为“卖丝瓜络能赚几个钱”,但杨淑娟凭借敏锐的商业嗅觉,坚定地把目光瞄准了丝瓜络产业。

功夫不负有心人,创业第一年,杨淑娟和伙伴们试种的60亩丝瓜喜获丰收,加工制成的丝瓜络产品仅用一周时间就全部售罄。

这让他们看到了“洋货”背后的大市场,更坚定了做大做强的信心, 此后的几年间,杨淑娟带领团队稳扎稳打,在摸索中前进。

一方面,他们以“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逐年扩大丝瓜种植面积,力争让更多村民加入到产业链中来,增加收入。

还成立专门的设计、生产和销售团队,针对国外消费者的喜好,不断研发新品类、提升产品附加值。

如今的商城县,早已今非昔比,漫山遍野的丝瓜藤架,勾勒出勃勃生机,80多人的创业团队,每天忙碌在车间和办公室里,700万元的年销售额,见证着一个新兴产业的腾飞。

【打造文化产品,讲好中国故事】

在杨淑娟看来,丝瓜络不仅是一种清洁工具,更是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智慧和生活美学的文化载体。

老祖宗留下这样的“宝贝”,不应该仅仅用来洗锅刷碗,而是要发掘其身上的“东方魅力”,让五千年农耕文明在现代社会重放异彩。

秉持这一理念,杨淑娟组建了一支专业的设计团队,他们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灵感,巧妙地把丝瓜络与书法、刺绣、剪纸等工艺结合起来,设计出具有浓郁中国风的产品。

在坚持传统文化“出海”的同时,杨淑娟也注重顺应现代生活方式,以更贴近年轻消费者的语言和审美,对丝瓜络产品进行包装升级。

他们开发出多样化的丝瓜络清洁刷、美容刷、宠物玩具等,既满足日常所需,又彰显时尚品味。

在她的带领下,曾经单一粗糙的丝瓜络制品,已衍生出60多个品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产品矩阵。

事实证明,杨淑娟的文化自信和创新意识,为丝瓜络构建了一条通往世界的桥梁。

通过不懈努力,她不仅让更多外国友人认识到中国制造的精良品质,更向他们讲述了农耕文明的动人故事。

如今,商城县的丝瓜络产品已销往5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欧美、东南亚等市场拥有了一大批“忠实粉丝”。

【带动家乡发展,感恩乡梓情深】

为了帮助更多农户分享产业红利,杨淑娟大胆探索“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联农带农模式。

她积极对接贫困村,鼓励村民利用闲置土地种植丝瓜,免费提供种苗和技术指导,并以高于市场的价格回收丝瓜络产品。

如今,商城县的丝瓜种植面积已突破万亩,辐射带动了当地12个乡镇,3000多户农民直接受益,户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

杨淑娟常说,“丝瓜络的背后,是无数农民兄弟的心血和汗水,我们每卖出一件产品,都饱含着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作为一名返乡创业者,我有责任带领乡亲们一起奔向幸福。”

在她的感召下,越来越多的青年开始返乡创业,投身到家乡的建设中来,昔日偏僻落后的小山村,如今已是产业兴旺、人气鼎盛,散发出勃勃生机。

事业的突飞猛进,让杨淑娟收获了无数荣誉:她先后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河南省劳动模范……

看到这些耀眼的头衔,她总是淡然一笑,“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党和政府的关怀,离不开家乡父老的支持,作为一名农家子弟,能够重返故里,带领乡亲们过上好日子,我打心眼里感到骄傲和自豪。”

谈及未来,杨淑娟的眼神满是坚定,她表示,接下来将继续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推动丝瓜络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更多叫得响的“国字号”品牌。

同时,她还计划成立“丝路助农基金”,吸引更多有识之士参与到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来,让农村真正成为孕育梦想、成就梦想的沃土。

【结语】

即使是不起眼的“山野小物”,只要用心打磨、讲好故事,也能走向世界、创造奇迹。

她不仅实现了个人梦想,更带动了家乡发展,这种心系桑梓、回馈乡里的情怀令人敬佩。

相信在新时代的大背景下,会涌现出更多像杨淑娟一样的返乡创业者,为家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信息来源:

河南日报————河南日报要闻版聚焦|信阳商城“90后”女孩丝瓜络一年卖出3700多万

人民日报————从田间地头到海外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