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画记 古朴雅健 情思横溢

发布时间:2025-08-13 13:19  浏览量:2

一读刘旦宅《麻姑献寿》

#头条深一度#

他是一位创作“小人书”的“大画家”。他一辈子身处老宅,隐于大市,生活素朴,粗布旧衣,白饭清茶而不改其乐,惟一的爱好就是画画。当年连环画家贺友直说:“他是一个真正的国画大家,国学底蕴深厚,饱览诗书,书法也写得很好。当下的国画界正需要这样一种学无止境的精神。而他为人的风骨、大度和正直,更值得画坛后人学习和敬仰”。 他,就是现代著名画家刘旦宅。

这幅《麻姑献寿》,为刘旦宅先生1996年所作,四尺整张,纸本立轴。

题识:刘旦宅作,丙子春。

铃印:刘浑、旦宅、知白堂、吉祥

刘旦宅《麻姑献寿》。真迹,

刘旦宅(1931~2011)原名浑,又名小粟,后改名旦宅,别名海云生,浙江温州人。擅人物,兼花鸟,取法汉唐人物、宋元山水及陈老莲和八大之花鸟,广泛吸取古人之长而融会贯通,工写兼长,创作多取古典题材及历史人物,造型清俊,情思横逸,秀拙相蕴,生动雅健,风格别具;又作减笔泼墨,融工笔、线描、泼墨为一体,格外古朴脱俗,耐人寻味。在40余年的绘画生涯中,其作品少而精、用线缜密,用色清雅。1951年到上海,为私营大中国图画出版社画书籍插图、教学挂图等,亦作连环画。后入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任职,为上海中国画院画师。

刘旦宅《麻姑献寿》局部。

《麻姑献寿》,是一幅极具艺术价值和吉祥寓意的中国画作品,

麻姑是中国神话中的女仙,象征长寿,常出现在祝寿题材的艺术作品中。刘旦宅此作描绘麻姑骑鹿献寿的场景,结合灵芝、牡丹、寿桃等元素,寓意福、禄、寿。画面中麻姑神态安详,形貌昳丽,骑鹿而行,两只小鹿分别衔灵芝、背负寿桃与牡丹,背景古柏、磐石、奔泉、翠竹等象征长寿与福气。

刘旦宅的画风融合文人画的雅致与通俗易懂的现代审美,此作笔法工致,人物刻画细腻,设色鲜艳而不失典雅。线条纤细流畅,如麻姑的衣纹、鹿的毛发等细节处理精妙,背景的古柏、磐石则用虬劲的笔法表现苍古之感。

画面采用竖幅构图,人物居中,背景层次分明,虚实相生。麻姑与鹿群形成动态平衡,背景的奔泉与翠竹增添流动感。

刘旦宅精心安排景物穿插,如鹿衔灵芝的动态与麻姑回眸的静态形成对比,使画面既和谐又富有变化。

麻姑献寿的题材源自道教神话,刘旦宅在传统基础上赋予新意,如麻姑形象更显清丽脱俗,而非传统富贵艳丽的风格。

画中灵芝、寿桃、牡丹等元素均具吉祥寓意,符合中国民间对长寿、富贵的美好祈愿。

刘旦宅的《麻姑献寿》不仅是一幅技艺精湛的人物画,更是一幅融合神话、民俗与文人审美的佳作。其细腻的笔法、典雅的设色、吉祥的寓意,使之成为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经典之作。

刘旦宅曾说:"我没有三百年后再作定论的清高气概,不想孤芳自赏。"他是有这样的气概的,因为他的画总是弥散着一种清淡而悠远的气韵,既是文人画,又通俗易懂,取法传统,手法现代,在海派书画家之中,独有一席之地,也深受观者欢迎。所作或水墨,或淡彩,功夫却几乎全是在画外而非画内,这是一种摒弃虚华的干净,画风的雅致里有人间烟火气,又雅在平淡之中了。

麻姑献寿是刘旦宅常画的题材,然此帧与其它同题材作品有很大不同,画家用较为工致的笔法来描绘麻姑的形象,画中麻姑形貌映丽,神态安详,骑在鹿背上,悠然而来,无一丝世俗之气,清纯的像是一朵清晨刚刚盛开的荷花,不妖不媚。鹿背几朵牡丹花象征富贵,而与她一同献寿的两只小鹿也生动可人,一只侧向观众,口衔灵芝献给麻姑,麻姑则一双羞答面孔看着小鹿,另一只则背着硕大的寿桃和大捧的牡丹,背负麻姑一块前行。而背景中,刘旦宅则以虬劲的古柏搭配以苍古的磐石,再辅助以奔泉和翠竹,寓意寿如不老松、福如长流水,几乎都代表着中国传统的福、禄、寿,充满了喜庆,此幅《麻姑献寿》,人物神情意态、画面框廓结构,以及笔的起伏、墨的浓淡、色的调配,还有景物的穿插安排、空间的虚实照应,都经过几番精心筹划而又一一出之自然,绝去雕饰。

细细品味刘旦宅的作品,笔者以为:

风格独特:他将工笔、线描、泼墨等技法巧妙融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其线条精致且富有变化,在精致描绘中能随意表意,比如他画的人物,面部、手部等关键部位的线条细腻精准,而在服饰、背景等方面的线条则可能豪放洒脱,营造出虚实相生、浓淡相宜的艺术效果。这种独特的风格在国画界独树一帜,具有很高的艺术辨识度。

造型生动:刘旦宅擅长塑造人物形象,能够准确地传达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他笔下的人物神清骨秀、生动自然,无论是古代的文人雅士、仕女,还是历史人物,都仿佛具有了生命和灵魂,让观者能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笔者早年曾在北京嘉德的拍场上,仔细品读过他创作的《红楼十二金钗》,对十二金钗的刻画细腻入微,每个人物的神态、姿态都各不相同,展现出了人物的鲜明个性。

意境深远:他的作品常常充满诗意,能够营造出富有意境的情境。通过画面的构图、人物的姿态和环境的烘托等,将诗歌的意境与绘画的表现形式巧妙融合,让观者在欣赏画作时仿佛能感受到诗句在画面中流淌,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和审美价值。

一2025年3月记于沪上,8月修改又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