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打造科技消费新样本 让未来生活触手可及

发布时间:2025-08-15 08:47  浏览量:2

本文转自【证券时报】;

证券时报记者 吴家明 安宇飞

深圳的特产是什么?

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答案,但一份由深圳出品的“科技伴手礼”清单,正在重新定义这座城市的消费魅力。当客商在华强北抢购全景相机和无人机,机器人在6S店展示“十八般武艺”,深圳正以“技术研发—场景淬炼—消费辐射”的闭环重塑全球商业逻辑。

从实验室的产品研发到机器人街区的“人机共生”,从华强北的草根创新到全球市场的攻城略地,深圳让硬核技术走进消费、应用场景,构建触手可及的“未来商店”,打造科技消费的“新样本”。深圳正在证明:最硬核的特产,从来不止于美食与工艺品,更是那些能装进行李箱的“中国智造”。

让科技产品拥有“烟火气”

近日,在商务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何亚东点赞了深圳的科技消费,他称深圳发挥科技创新优势,举办“智慧之夏品牌展”,为消费者展现智能消费创新成果。

在深圳市龙岗区的星空广场上,一条条全息投影、五颜六色的“鱼”在空气中游动,“复刻”了唐代诗人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写的“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这是7月深圳举办的智慧之夏品牌展活动上展示的全息投影鱼群,只需轻轻触碰这些鱼群,就能幻化出商品信息。这场“智慧之夏品牌展”将前沿科技产品和消费者的距离无限拉近,以场景化展示打通了科技到消费的“关键一公里”。

不过,“创新之都”深圳并不止步于此,它还要将这种“场景搭建”常态化,打造“智慧街区”,让科技产品真正走进人们的生活。7月底,全球首个机器人6S店在龙岗区开业,有机器狗跳舞“巡演”、人形机器人摆出酷炫姿势让人拍照,更有展示咖啡拉花、摊煎饼果子、做冰淇淋等不同技艺的机器人。

数字华夏(深圳)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CEO沈健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6S店让客户对机器人“眼见为实”,打破了此前只能通过网上视频了解机器人产品的局限性和误导性,可以在线下实际接触机器人来检验其真实能力,为展示机器人产业发展成果提供了重要舞台。

全球首家机器人6S店,只是龙岗机器人街区的组成部分之一。记者了解到,深圳市龙岗区将试点打造全国首个集机器人剧场、实验场、园区于一体的具身智能机器人示范街区。机器人6S店就位于机器人剧场,未来市民还可以在剧场观看机器人跳芭蕾。

“全球首家机器人6S店营业以及后续机器人街区的打造,对机器人产业发展意义重大。从战略层面看,它构建了产业生态闭环,加速了机器人产品从研发到市场的转化。”福建华策品牌定位咨询创始人詹军豪告诉记者。

一场场科技品牌的展览、一个个产业“街区”的打造,正将深圳的科技创新成果编织进城市肌理,让硬科技在“人间烟火”中生根发芽,书写着技术普惠与商业创新的共生篇章。

华强北:科技硬件走向全球

除了用“街区模式”缩短消费者和科技产品的距离感,深圳还有“集市模式”,打通科技硬件走向全球的销路。

此前,海外顶流博主“甲亢哥”(IShowSpeed)的深圳直,带领国内外观众游览深圳一系列消费新场景:无人机配送的精准投递、低空飞行器的凌空而起……这些场景不仅让深圳“黑科技”火出圈,更成为游客的“必打卡体验”。

科技产品正站上深圳消费舞台的“C位”,这是许多游客对深圳的“新感觉”。深业上城一家家电卖场负责人透露:“现在我们的销量冠军是无人机和全景相机。”他透露,过去港客北上以餐饮消费为主,今年以来该店的无人机和全景相机近半数销售量来自香港顾客。

在华强北的一个智能AI眼镜柜台前,一位外国游客惊讶于如此低的价格就能买到功能齐全的产品,他表示会在自己的社交媒体上“晒一晒”在深圳购物的收获,这些科技产品正是最好的“伴手礼”。

赛格广场多家商户向记者提供的数据显示,2025年华强北智能AI眼镜月均销量突破1万台(不完全统计),其中40%出口至欧美和东南亚。

“华强北过去以电子配件、手机、数码产品为主,如今已转型为集创新科技、智能硬件和消费电子于一体的综合体验中心。”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港澳及区域发展研究所副主任研究员刘雪菲认为,所谓“硬件硅谷”,更直白通俗一点讲就是深圳能把最硬核的科技,快速变成“你我身边能用上、买得起”的好东西,华强北就是最具草根特色的“科技试验田”。

可以看到,华强北正从昔日电子零部件的集散地蜕变为如今智能产品的“方案孵化器”,更以高性价比供应链为基石,将硬核技术转化为触手可及的消费产品。刘雪菲表示:“下一步,华强北要更注重提升消费品的种类和质量,对于不同客群提供精细化的服务,打造更多的消费场景和体验模式。华强北还可以发挥AI硬件的供应链价值,拼‘快速落地’的能力,依托深圳的科技研发水平,成为新品试炼场和方案提供者,为国际创客快速做出样品并进行小批量试产。”

“双轮”构建科技消费新业态

近年来,深圳提出构建“四级多元”商业空间结构,通过更新商业综合体、发力首发经济、创新消费场景等举措,加快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深圳正以政策与创新双轮驱动,构建科技消费新生态。其中,低空经济领域尤为亮眼:从无人机外卖到99元“飞的”赏花,再到《低空基础设施高质量建设方案》提出的“2026年开通千条商业航线”,这座城市正在瞄准“全球低空经济第一城”的目标。

刘雪菲表示,上半年深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4948.68亿元,同比增长3.5%,消费市场持续向好。这一增长离不开深圳在人工智能、5G、智能硬件等领域的科技优势,推动消费市场创新发展。

“‘深圳制造’尤其在科技消费领域具有非常鲜明的优势,这几年也出现不少新消费品牌,吸引了很多外国游客专门来‘淘科技’,不仅价格比国外更有优势,而且科技感强、实用性高,关键是还能‘带回家’。说到底,这些产品是一种‘可带走的中国体验’,也是最直观、最有传播力的消费名片。”刘雪菲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