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回响】“站在宣言前 我听见了八十年前的冲锋号”——抗战老兵与“九一九宣言”的世纪对话
发布时间:2025-08-15 09:00 浏览量:2
铭记历史,山河回响。
80年前的今天(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通过广播宣布无条件投降,标志着中国人民经过14年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历史的记忆在回望中清晰,精神的力量在传承中永恒。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沈阳日报以“铭记·回响”为主题,推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专题报道。
中共满洲省委宣传部部长赵毅敏伏在煤油灯下,钢笔尖划过稿纸的沙沙声与城外日军的马蹄声重叠。油印员林长春弓着背,手推油印机的滚筒每转一圈,就有十几份宣言带着未干的墨迹堆叠起来。
他们不知道,这台机器印出的是中国抗战的第一声惊雷。
沈阳,中共满洲省委旧址——阳光斜照在斑驳的青砖墙上,这座历经风雨的硬山式老建筑静默如碑。九一八事变后的第二天,中国第一份抗日宣言——《中共满洲省委为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满洲宣言》(简称“919宣言”)就是从这里发出,点燃了东北抗日的熊熊烈火。
几十年后,沈阳6位抗战老兵和1位抗日战争亲历者回望这段历史,胸前的勋章与斑驳的砖墙对话,个人的抗战经历与集体的民族记忆在此交汇。
在展馆内,95岁的杨振国颤巍巍抚过“919宣言”展柜的玻璃,挺直佝偻的脊背,敬了个标准的军礼。他胸前勋章的金属光泽,与展柜里泛黄的宣言书页形成了奇妙的时空交错。
他的手指微微颤抖,轻轻抚过展柜玻璃,仿佛能触碰到80多年前的油墨。“我时常回忆起抗联的时光,别看战士们住在深山老林里,枪也不多,但我们有顽强信念。”老人顿了顿,目光凝视着宣言上的字句,“后来我才知道,就是在这间屋子里,共产党人印出了抗战的第一声怒吼。”
“父亲临终前抓着我的手说:‘一定要报仇。’”角落里,杨化烽对着一双抗联战士的靰鞡鞋出神。“咽气前塞给我半块发霉的窝头……”老人突然哽住,展柜玻璃映出他通红的眼眶,“他说‘替爹多杀几个鬼子’可这鞋的主人到死都没吃上一顿饱饭啊……”1944年那个夜晚,他跪在父亲病榻前许下的承诺,成为他铭记一生的使命。
在满洲省委历史陈列展区,里面陈设着抗联战士用过的生活用品,枪炮、子弹壳和水壶……瞬间,那段烽火回忆涌上他的心头。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的沈阳街头,到处横行着趾高气扬的日本兵。他们肆意践踏着中国的国土,辱骂和殴打无辜的百姓,怀着满腔愤怒的人们怒视着这一切,铭记着这一切。行色匆匆的人们情绪低沉,虽痛恨眼前的一切,但又敢怒不敢言。忽然,不知从何处飘下各种颜色的传单,人们争相传阅,传单上印着“919宣言”。看到传单的人们或窃窃私语或奔走相告,中国共产党鲜明的抗日立场和态度使人民看到了光明和希望。
小学生王艺萍踮脚指着展柜:“爷爷,传单怎么送到老百姓手里的呀?”杨振国笑了,从口袋里摸出一把糖纸大小的纸片:“就像这样——”他手腕一抖,纸片雪花般散开。当年,党员们把宣言塞进菜篮、夹在课本里,日本兵还在城门口搜身,咱们的“火种”早传遍东三省了!“那时候我们党是秘密的,又不能登报,不像现在。当时省委把文件刻印出来后,通过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进步学生,在街头热闹的地方偷偷一撒,带到学校往同学的书籍里一塞,宣言就发出去了。”
杨振国笑着对孩子们说,“用这种办法宣言发得还挺快,基层组织、共产党员和广大群众,很快就知道了我们党的态度,听到了我们党的声音。”
白清林指着宣言中的一行字,声音沙哑却坚定:“‘只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救中国’——这句话,我们当年用血验证过。”1943年,他在一次伏击战中受伤,但为了不影响战斗,还是流着血坚持到了战斗胜利。“疼?那时候满山都是冻硬的战友遗体,谁要是怕死就想想那份誓言,想想身后还有千千万万的老百姓。”
被问及为什么要坚持入伍,宋英说:“恋家可当不了兵!日本侵略中国,祸害老百姓,别人都能打鬼子,我们为什么不能?”“我第一次参加战斗时,头部中了枪。”
当小学生王艺萍问到爷爷的伤口时,他这样说,“当时并没觉得疼,只是像被石子儿打中一样,到现在我的头顶部还有一个沟。”宋英指着自己的头顶,“简单包扎后,跟着连队继续行军。路上正好路过家门口,但我当时刚负伤,满脸是血,家人看到后一定不会让我再走了,所以我没有回去。”
有观众问:“当时离敌军那么近,周围又没有掩体,要是敌人发现了怎么办?”程茂友说:“战场就是这样,会有流血和牺牲。你就不能怕,就是要比敌人勇猛。只要枪声一响,就不要去考虑会不会被敌人打死,只能一心想着打败敌人。”
正是因为有无数这样的战士,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今日之中国。
一首《松花江上》写尽了中国人民的苦难,唱出了那个时代的呼喊。历史是一面镜子,照出了人心善恶和是非曲直。
“手指冻掉了都不觉得疼,因为心里烧着一团火。”张凤翔告诉同行的学生。“这份宣言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第一份宣言,同时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第一份总宣言,为东北人民的抗日武装斗争奠定重要基础,也代表了我们广大人民的立场。”当讲解员高佳琦念出宣言内容时,邬大为的眼神骤然亮起。“那年冬天,日军扫荡,听老连长口口相传,战士连夜把宣言抄在麻布上,塞进老乡的炕洞里。”老人拍了拍展台,“现在它被保护得这么好,可当年它是用命换来的。”
“宣言里说‘不投降、不妥协’是我们坚持下来胜利的秘密。”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这是令邬大为终生难忘的日子。“我印象最深的就是8月15日那一天,我在家里待着,突然外面放鞭炮了。怎么放鞭炮了,我感到很奇怪。”邬大为回忆,“那个时候新闻叫号外——‘日本无条件投降了’。我一听是真的,马上跑出去和乡亲们一起乐得手舞足蹈。那时候我在学校里念书,《抗日胜利纪念歌》我现在能一字不差地唱:‘号角吹动,鼓声隆隆,伟大的胜利多么光荣,欢迎呀欢迎,人民的英雄,请你接受我们歌颂……’”
“站在宣言前,我听见了80年前的冲锋号。”7位老兵不约而同地面向宣言展柜敬礼。白清林颤抖的军礼持续了整整一分钟:“当年我们趴在战壕里幻想的好日子,现在娃娃们过着呢……”玻璃展柜上,泛黄的宣言与鲜红的领巾倒影渐渐重合,宛如一场跨越几十年的对话。
离开中共满洲省委旧址时,回望这座历经沧桑的建筑,耳畔似乎又响起老兵的歌声。那泛黄的宣言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一盏永不熄灭的明灯,照亮过去,也指引着未来。正如白清林老人所说:“我们要做的,就是让年轻人记住,今天的幸福是从哪里来的。”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李禹墨 视频:徐小凌
编辑:王沛霆
责任编辑:王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