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往前赶|节水能生钱:皖西“干旱村”攥紧“水权” 旱地生金
发布时间:2025-08-15 08:57 浏览量:2
在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区东桥镇何山村,“看天吃饭”曾是村民最深的无奈。这座地处江淮分水岭脊背的小村,拥有奇特“避雨体质”——周边小雨,它艳阳高照;周边大雨,它才飘点水滴。“除非台风,难有降水。”村党总支书记李绪国直言,少雨缺水,曾是锁住村子农业发展的“紧箍咒”。
地处淠史杭灌区支渠末端,何山村守着两条灌渠却常“喊渴”:一条废弃多年,另一条靠一台40千瓦泵站“吊命”,难解上万亩土地的焦渴。
转机:淤塞二十年的“血管”通了
转机出现在2024年。何山村被列为淠史杭灌区金安灌片现代化建设试点先导区,借农业水价水权改革东风,迎来巨变。
淤堵二十多年的冯郢支渠被全线打通,老化低效的王大塘支渠灌溉泵站完成升级改造。“拆建重修,水路全通!”南水北调六安公司副总经理甄亿位介绍,针对村里“九丘一平两水源”(90%为丘陵高岗地)的地形,两手发力完成灌排设施提升和农田现代化改造,建成了从水源到田间的高标准灌排体系,配套智能控制泵站和精准配水系统,“现在无论地势多高的犄角旮旯,都能顺利取水。”
更关键的是智慧赋能:800亩智慧节水示范区落地,管灌喷灌推广应用,墒情虫情自动监测,水肥一体精准调控,灌溉用水智能管控。李绪国指着眼前绿油油的田地说:“这原是最差的‘望天田’,靠雨水勉强种一季。现在装了管灌系统,四季能种,土地流转金也涨了。”去年还满目枯黄的土地,如今已满载丰收的希望。
曾经满目枯黄的土地,如今满载丰收的希望
干旱村也有了大水塘
变革:握紧“水权”,节水能生钱
硬件升级,撬动了更深刻的变革——农业综合水权水价改革。
“过去大水漫灌,一亩地要‘喝’500方水,浪费惊人。”李绪国说,改革后,每亩田用水确权为233立方米,这就是“水权”。额度内水价低,超用则价高。这逼出了上下游的节水意识:“上游不浪费,下游才有水。”
更妙的是,省下的水能“变现”。前段时间,村里核算节约了14万方水,“水权”交易进账5000多元!这笔钱被用来奖励节水户,激励效应立竿见影。“现在就算不下雨,田里也都有水。”李绪国说。
2024年6月,淠史杭灌区(金安灌片)入选全国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金安区水利局总工张应文算了一笔大账:全区年可利用水资源4.6亿方,农业占72%,勉强维持平衡,改革是破局关键。
目前,金安区已形成“一轴两翼、淠杭互济”等现代化灌区格局,并完成全区60多万个田块、281个行政村和部分粮食种植大户的初始水权分配与赋权,“以地定权,权随地走”。“以农业用水权的登记和权证发放为突破口,严格实施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激活水权市场,让水资源变水资产。”张应文透露,今年以来,该区在全国水权平台完成交易91笔,总量达527万立方米。
算账:水费翻倍,村民为何乐意交?
村里的水费从过去一年5万多涨到19万多,收缴反而更容易了?“以前缴了费也难有水,现在用多少收多少,渠里水不断!”李绪国笑道。村民缴费时只问一句:“用水能保障吧?”
因为这账,村民算得清。一位村民对比:过去干旱时,没法插秧,只能撒种,旱地用量还要翻倍;除草、灌浆期缺水,不但成本增加,产量还下跌,“都是瘪稻穗,几乎绝收。”保障灌溉后,一亩地一年缴十几块钱的水费,能增收200元以上。
人均3.5亩地的何山村,土地流转金每亩也涨到了约450元。“水费就是管护‘致富渠’的本钱,大家明白这个理。”李绪国说。
站在何山村部远眺,曾经干旱的土地已焕然一新:鸭群游弋的水塘、葱郁的稻田、村居网红景点、共享种植园......旱岗地上“长”出新业态,多种经营模式在此“生根发芽”。
村里农田正按规划流转,水利灌溉网、智慧农业区相继建成,村集体还购置40多台农机成立服务公司。“土地是咱最大的资源。”李绪国相信,这幅因“水权”激活的乡村画卷,正徐徐展开更美的未来。(记者 张毅璞 谢麒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