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展 “烧鸡体” 流行,溯源晚清何绍基,大师书法传千古
发布时间:2025-08-15 07:00 浏览量:2
书法功课曾推文《80后美女“烧鸡体”书法,惊艳12届国展》
近年来,在书法国展中,“烧鸡体”成为了一种流行的书法风格。
这种书体以其独特的运笔和结构,吸引了无数书法爱好者的模仿。然而,你知道“烧鸡体”的由来吗?它与晚清的一位书法大师何绍基有着密切的关系。
曾国藩曾经写信给他的弟弟说:何绍基书法“必传千古无疑”这句话表达了他对何绍基书法的极高评价。事实上,历史上的许多名人都对何绍基的书法赞不绝口。
他的书法在当时就受到了广泛的赞誉,至今仍然被后人传颂。
咸丰二年(1852年)九月初八日,54岁的何绍基在京师度过了一个忙碌的日子。
他写道:“写大字至暮,连夜得对子一百零七副”这意味着他在一晚完成了107副对联的书写。
对于年过半百的何绍基来说,熬夜赶写这么多对联无疑是一项艰巨的任务。然而,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求字的人对他的崇拜之情。
换作今天的“职业”书法家,这样的工作量也是难以想象的。可见,当时求字的人数有多么惊人。
何绍基的书法作品以其独特的运笔和结构而著称,这得益于他对古代名家的借鉴。
他不仅学习了颜真卿、柳公权等唐代大家的书法风格,还吸收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碑刻艺术精髓。
何绍基书法取法渊源深厚,他的字笔画流畅,结构严谨,既有力度,又不失柔美。因此,他的书法作品既有唐代书法的雄浑大气,又有魏晋时期碑刻艺术的古朴典雅。
苏轼说:“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何绍基的书法作品正是这样一种完美的结合体。
回顾何绍基的书法生涯,我们可以发现他是晚清书法第一人实至名归。然而,如今的国展书法家在模仿“烧鸡体”的时,大有得其形,不能得其神的弊病。
正如古人所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们应该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真正做到“以笔为剑,以墨为血”,不断创新,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书法风格。
何绍基曾说:“书法之道,贵在心手合一”。这句话道出了书法艺术的真谛——只有当心与手达到完美和谐的状态时,才能创作出真正感人的艺术佳作。
何绍基作为晚清书法第一人,他的成就是毋庸置疑的。他的“烧鸡体”更是成为了一种流行的书法风格。然而,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模仿古人并不是唯一的出路。
我们要在学习传统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形成自己独特的书法风格。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书法这条道路上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