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之间伊朗顶尖核科学家被斩首,现在才懂,中国当年决定多正确
发布时间:2025-08-15 09:55 浏览量:2
文:卸岭力史
街角伏击、车底炸弹、遥控机枪,顶尖头脑一个个消失,国家核能力遭遇重创。伊朗的核科学家们,本是国之重宝,却因生活和信息过于开放,成为对手眼中暴露的“活靶子”。
十几年间,通过简单的网络追踪和线人渗透,他们的住址、通勤路线甚至孩子学校都被摸清,最终遭遇精准暗杀。尤其这次以色列发动突袭,短时间内就将伊朗9位核专家成功“斩首”。
然而,几十年前,面对比伊朗严峻百倍的外部威胁,中国却选择了一种截然不同的生存策略:让所有与核计划相关的核心资产,从这个世界上彻底“人间蒸发”。
阳光下的“活靶子”
隐私不被重视的核科学家都有什么后果?伊朗就是最鲜明的例子。他们的核科学家大都住在首都德黑兰的高档社区,和任何一个富裕的中产家庭没什么两样。他们活跃在社交网络上,乐于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与生活点滴。
这种开放,在和平年代是学者风范,但在殊死搏斗的暗战里,却等于把一份完整的“暗杀名单”亲手递给了敌人。尤其是长久以来,伊朗都被以色列认为是“不能共存”的国家,而这些对以色列有着致命威胁的核科学家,就成了他们定点清除的重要目标。
伊朗核科学家穆罕默德·马赫迪·塔赫兰奇(左)和法里顿·阿巴斯
以色列的情报机构“摩萨德”,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能通过收买的线人、渗透进国际组织的间谍,或是简单的网络追踪,拼凑出这些科学家的详细信息:他们的住址、车牌、通勤路线,甚至孩子在哪所学校上学。于是,一场持续了十几年的精准清除开始了。
街角的一次伏击,车底的一枚遥控炸弹,家门口的一场离奇中毒,甚至是顶尖专家法赫里扎德在严密车队护送下,被一架人工智能控制的遥控机枪在大路上当场射杀。每一次行动,都像外科手术一样精准,每一次得手,都让伊朗的核能力出现一次难以弥补的断层。
培养一名顶尖的核物理学家需要数十年,而杀死他,只需要一瞬间,对人才的“软杀伤”如此高效,对物理设施的“硬摧毁”更是毫不手软。与科学家的行踪一同暴露的,是伊朗那些引以为傲的核设施,纳坦兹、福尔多等等,它们的地理坐标,早已是公开的秘密。
当以色列决定动手时,超过两百架满载弹药的战机,可以像参加航展一样,直扑这些毫无遮掩的目标。空袭是立体而致命的,他们不仅轰炸地面上显眼的工厂和建筑,更阴险的是,他们会优先摧毁电力系统。
这一招,直接掐住了地下核设施的命门,深埋地下的数千台离心机,在高速运转时必须依赖不间断的电力进行冷却。一旦断电,它们就会因为过热而集体烧毁、报废,这种损害是永久性的,比直接炸毁掩体更具破坏力。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在军事打击前,国际原子能机构往往会“恰逢其时”地发布一份报告,指责伊朗的核活动违反了协议。这在客观上,不仅为军事行动提供了完美的政治借口,甚至可能已经通过“核查”提前确认了打击坐标。
人才被定点清除,设施被公开摧毁,伊朗的核计划,就像一个没有藏好心脏的巨人,被对手一刀一刀地精准放血。然而与伊朗相比,几十年前的中国,面对着比伊朗严峻百倍的外部环境,却上演了完全不同的一幕。
那时的中国,一穷二白,一边是美国的核讹诈,第七舰队堵在家门口;另一边是苏联的背信弃义,专家全部撤走,图纸付之一炬,还断言“离开我们的帮助,中国20年也搞不出原子弹”。
威胁是实实在在的,压力是铺天盖地的。中国的选择是什么?不是高调抗议,也不是悲情呐喊,而是一种近乎决绝的智慧——让所有与核计划相关的核心资产,从这个世界上“人间蒸发”。
这是一个最朴素的道理:你无法攻击一个你根本找不到的目标。这种“蒸发”,不仅是物理上的隔绝,更是一种深入骨髓的保密文化。它要求每一个参与者,都成为国家最高机密的一部分,将自己的人生彻底融入一项沉默而伟大的事业里。
邓稼先不需要过多介绍,接到密令那天,他对妻子只留下一句话:“我要调动工作了,以后恐怕无法再照顾你和这个家。”从此,他从亲友的视野里消失了整整二十八年。
林俊德,中国爆炸力学与核试验工程的专家,他在戈壁深处的核试验基地工作了五十二年,直到生命最后一刻,家人和同事对他最熟悉的称呼,依然是他的代号——“林工”。
王淦昌,为了国家的核事业,甘愿放弃个人身份,化名“王京”,并因此两次与诺贝尔物理学奖擦肩而过。对他而言,国家的勋章远比国际的奖杯更重。
这样的故事,数不胜数,他们不是被迫“消失”,而是一种主动选择的“隐姓埋名”,这种选择背后,是一种纯粹的家国情怀。郭永怀烈士在飞机失事的最后瞬间,选择用血肉之躯紧紧护住怀里的绝密文件,就是这种精神最极致的写照。
这是一种社会层面的集体抹除,他们的功勋被雪藏了几十年,他们的名字不为公众所知,甚至连身边最亲近的人,都不知道他们正在从事着足以改变国运的惊天伟业。甚至于人消失了,他们工作的地方,也从地图上被彻底抹去了。
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221厂”,所在地青海金银滩,一个风景如画的地方。但在那个年代,这个名字从所有公开出版的地图、书籍、资料中被删除得一干二净。它的周边,被划为近两千平方公里的军事禁区,与世隔绝。
超过十万名建设者、科学家、技术工人、解放军战士,在这片“不存在”的土地上奋斗。他们中绝大多数人,都只知道自己在执行一项保密任务,拧好一颗螺丝,砌好一块砖。他们并不知道,自己亲手建造的,是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
这种极致的“不知情”,恰恰是保密的最高境界。最终,当罗布泊上空升起那朵震惊世界的蘑菇云时,时任美国总统约翰逊颓然地对下属说:“今天,对美国人民来说,真是一个不幸的日子。”这一声感叹,便是对“隐藏”战略成功的最好褒奖。
结语
1986年6月,已经走到生命末期的邓稼先,突然提出想到天安门广场看一看。虽然医生和家人都清楚此时的他不宜外出,但面对这几乎可以算是邓老最后的心愿,他们不忍拒绝。而来到天安门广场的邓老只是叹息着向身边人问出一句话:30年后人们会记住我们吗?
或许那个时候的他得不到答案,但现在却可以铿锵有力的回答:会的!我们会永远记得。记的他们的付出,记得他们的奋斗,记得他们的“人间蒸发”,记得他们为这个祖国做出的贡献,记得他们扛起了整个中华民族的脊梁!
信息来源:
观察者网2025-06-14《9名伊朗核科学家遭暗杀身亡,以军公布名单》
澎湃新闻2022-07-29《隐姓埋名28年,他用一生诠释“中国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