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诗班的三年,藏在芭蕉的青与绿之间

发布时间:2025-08-15 11:13  浏览量:4

《是谁多事种芭蕉》

笔的影子

写不出来颜色

芭蕉叶的影子

种不出来芭蕉

乌龟的影子

却都像乌龟自己

——杨子昕 7岁 2025年童诗班

伴着8月温暖、湿润的气息,南头古城童诗班的孩子们在“芭蕉林”里歪歪扭扭地书写着自己的诗歌,用笔墨诠释着“天真烂漫是吾师”的真谛,充满了质朴的童趣。孩子们究竟在忙活什么呀?

2022年-2025年,南头古城开展了三届童诗培育创作,在这片城市缝隙中种下社区儿童美育的种子,为流动家庭的儿童提供更多平等的美育机会。我们发现:社区里的孩子们,诗性天然、稚拙灵动同时又温暖治愈。孩子眼里,或许有着我们成年人匆匆步伐间不曾留意的生活、状态。孩子的诗,也让生活中隐而不现、容易被忽视或者不可见的存在,在童诗创作的时光里浮现、成形。

童诗的可爱,给我们打开了看这个世界的另一种视角,或者很多视角。

2022年8月,南头童诗班迎来了诗意土壤的“第一场雨”。50个孩子参加了南头古城首届童诗班,他们或居住在南头古城之内,或家人与南头古城有各种各样的联系。孩子们在七天里就“如果雨不来”“假如月亮消失了”“谁都不要告诉,好吗”“我”“迁徙”等主题展开诗的思维学习和创作。

2022年童诗班

2023年,南头古城将传统书法与实验艺术融合,以诗歌为载体,以街道为展场,以南头古城的儿童笔下天然去雕饰的文字书写一条故事街。

*2023年《等待一场雨》公共艺术项目

2024年,南头童诗班与图书碰撞,将写诗与阅读一同融入古城孩子们的盛夏。在“谁都不要告诉好吗”“如果没有光”“点线面”“蔬菜水果”“大人撒的谎”等主题下,孩子们用诗歌,绘出了一个个小秘密世界。

今年,童诗班迎来第三批古城的孩子们。“什么是诗”“什么是雨”“什么是夏天”“草字头”“木字旁”,孩子们的思想在自然野趣的主题里奔跑,在童诗培育的浸染中生长出新的精神根系。

在“雨打芭蕉”的诗歌中,卢含章小朋友写下“什么是雨?一首很吵的歌曲”。在“什么是夏天?”的疑问中,孩子们写下“我把夏天放河里”“夏天,我摸到了绿色,就摸到了阴凉”,问出了“空调是不是吃了薄荷糖”的童真诗句。在孩子们眼中,夏天不是抽象的,而是可以触摸、感受的,诗意是可以用感官体验的。孩子们深入自然的世界,讲出“楠”“梓”“芒”“杨”“梅”等自然风物的细腻故事。龚思钰在《芒》中写道:“埋着诗的坟, 被草小心地包着”。在汉字的奥秘中书写自然的诗句。孩子们看到了,万物皆可有诗意,诗句藏在生活中。

诗意,不只在纸和笔之间。这个夏天,南头古城的儿童美育在艺术与美的探索中,拓展出了“万物皆可拓”拓印工作坊、蓝印染工作坊、平衡称工作坊、流明印刷工作坊和剪贴画工作坊。不只是画笔,拓包、染料、相纸都成为打开「新世界」的工具。

今年,我们惊喜地发现,往届童诗班里好几个孩子带着自己的弟弟或妹妹或者其他表亲一同参加。手足并进,诗在延续。用什么延续呢?

*2025年童诗班儿童代表

芭蕉,岭南雨季里极富诗意的风物。不断延伸的蕉叶,新叶舒展,脉络清晰,生动自然,最是南方。孩子们以叶为纸,在蕉叶上写下三年童诗班的代表诗句,在舒展的新叶上,回忆三载孩童的诗歌夏天。

8月10日至31日,我们邀请您和家人朋友,来到南头古城报德广场,走入芭蕉林,阅读藏匿在绿叶之间的诗句,感受南头古城小诗人们的诗性天然与童稚灵动。

展览开幕公众导览预约

时间:8月10日10:30-11:30

地点:南头古城报德广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