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赓不愿与徐向前共事,认为他太沉闷,打完一仗后却改口:误会了

发布时间:2025-07-06 19:30  浏览量:4

蒋介石组建他的嫡系部队,用人标准其实也就两条——老乡,黄埔毕业的。黄埔校长这个“身份”不光是权力的敲门砖,更成了他笼络人心的利器。谁会拒绝掌校大哥邀请聊天的机会呢?那么问题来了,这样走动下来,能不能网尽天下英才?其实也不过如此。就算人海茫茫,也总有跑偏的时候。比如他求而不得的两个硬茬。

一个叫陈赓,救过他一命。另一个叫徐向前,偏偏就因为一张脸被错过了。巧的是,这俩人还都沾了点江湖气——陈赓人送外号“飞毛腿”,徐向前则反着来,被叫“慢慢走”。什么叫对比鲜明?两人的绰号简直就是性格的放大镜!其实还有一茬子冷知识,他们都是黄埔一期,只是没在同一个地方扎过堆,直到1931年,天时地利人和,终于在红四方面军里头碰了个正着。说来戏剧,这俩在战场上到底是天生互补,还是互相掣肘?

1931年那会儿,红四方面军刚拉起来,徐向前挑头当了红四军总指挥。彼时的上海,中央特科像被点了名一样被叛徒牵着揪了出来,地下党人被国民党一顿横扫。陈赓,这时候还在上海陪着周恩来做地下工作,这事由李克农递了暗号,帮着两人安全撤退。之后陈赓转场到鄂豫皖根据地,当上了红四军十二师师长。巧不巧,这回成了黄埔同学徐向前的下属。

陈赓对于这层上下级转变完全没意见,巴不得能并肩作战。但心里总是犯嘀咕:“这徐向前,不爱说话,脸上没什么表情,硬邦邦的,指不定会不会领兵打仗掉链子。”最要命的是他还不大能跟当地人唠上三句,有次调兵打仗,玩了一次诱敌深入,结果把敌人全歼了。按说该被夸才对,却被队里一些干部翻了旧账,说人财两空怪他让敌人进了根据地。徐向前不争不抢,光在一边沉默。陈赓看着都替他着急。

按常理说,陈赓这样的人其实不大会受排挤。性格跳脱,朋友满天下,哪里都混得开。可一遇着徐向前,就总觉得憋屈。话全让他一句句说了个遍,对面却一丁点反应都没有。“老同学真的太沉闷了,这样还能打得好游击战吗?”他经常开玩笑,也不是完全不把正事放在心上。

两个人其实谁也不服谁,但该出手时还是拧成一股绳。有意思的是,真到了紧急关头,心里的疙瘩反倒不那么重要了。红四军刚被拉起来没多久,国民党那边还懵着,队里却分出守与攻两派。徐向前不等敌人反应,决定主动进击。有人觉得太冒险,内部小声嘀咕不断。陈赓反倒挺身站出来,“老徐干脆利落,不拖泥带水,这才像回事!”他主动请缨,领兵攻打黄安城。

黄安城那一仗,陈赓脑子快,决策灵光,兵分两路,宣传喊话、心理战一样没落下,较小代价就连城和物资都轻松收入囊中。这一来二去,陈赓对徐向前佩服得不行,徐向前也发现了原来陈赓不仅仅是个热闹的人,打起仗真有几分章法。他俩的配合,成了那段时间里红军体系里独特的一景。

后来攻打国民党第二师时,汤恩伯带头跑得比兔子还快,有人主张乘胜追击,徐向前却说:“穷寇莫追,直接围商城!”打援这种打法一般人玩不转,他却乐此不疲。商城战役,就是把打援任务交给陈赓和许世友。人少,敌人多。结果打完一看,敌人就剩零星几个人抱头四散。商城守军本想趁红军攻城队伍没收拢前跑路,结果正中埋伏。五千多人,一仗就没了。“你别说,”陈赓当场改变之前的看法,“徐向前看着慢吞吞的,下起狠手来,和谁都不一样!”

后面苏家埠的打法,完全变了套路。连着两次围点打援,国民党多少摸清了红四军的习惯,按理说不能再像前两次那么顺。谁知徐向前直接选择第三次同样的战术,军里不少人不服:“敌人都防着了,再来一遍行不行?”徐向前沉了口气:“他们防也得来救,不救就得等死!打得他们大胆点。”事实证明,这种阳谋出奇地好使。敌人明知道是圈套,却不得不上钩,两个主力师分批增援,被一波一波“下饺子”一样端掉。数据都在,那一次,陈赓和许世友拼死拼活打出以少胜多,三天歼敌两万。对手看着援兵没了,自己也撑不住,干脆举手。老蒋家的人走到这一步,再也找不回场子。

到了潢光战役,前两次都大开大合,这回反倒一改玩法。徐向前不要围点打援,直接人海战术加运动穿插,要的就是在敌人还没明白怎么回事之前,落袋为安。短短五天,敌方一万人消失在大地上。你问这是不是复制黏贴?真不是,他每次都先打乱战术。敌人再熟悉套路,也抓不住红四军的难点。

作战半年来,两个人都像被反复历练了一圈。陈赓之前那股不拘小节的劲儿慢慢褪去,谈到徐向前时,一口一个“这才叫带兵!”徐向前倒也没矫情,直夸陈赓“惊险之中自有章法,临时起意反倒屡屡得手”。搞得人都摸不清谁才是主心骨。其实有时候,双头马车未必没有效率,也许能跑得更快。

转眼到1938年,八路军129师那年要伏击日军一个车队。徐向前安排埋伏,陈赓前线探查敌情。到了关键时刻,陈赓打电话,说:“老徐,敌人派骑兵绕我们后方,怕是想包夹。”听得出来,他心里七上八下。徐向前没急着表态,反问:“确凿吗?”这反问掺杂了谨慎,陈赓也不含糊,“你是总指挥,安排你说了算!”末了徐向前又多句嘴:“就按原计划。”电话一挂,还是没放心,让侦查兵去查。过会儿回信——什么鬼,驮驴队伍被当成了鬼子骑兵。

陈赓听着新鲜,心里却是悬着。后头还是没乱,他把部队埋伏点灵活挪了挪,双保险。结果过不了多久,日军准点“送死”,伏击大获全胜。两百辆汽车,两个辎重队,一个都没跑掉。这一战陈赓大为感触,“要不是你坚持主意,差点错过大鱼。”

也有趣,两人谁都不是完美的。陈赓常后悔自己太多顾虑,徐向前不少时候觉得陈赓“冒失”,但结果一比,似乎冒失和谨慎结合了,化学反应反倒比谁都好。人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可这俩人啊,有时候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哪一面更关键。现在回头看,蒋介石真没看走眼,只不过选人标准少了点人情味,否则这两位何必让他望而兴叹。

他们俩的友谊到底能有多坚固?就算为事业抛头颅洒热血,偶尔争执、误会,一个眼神都抵得过千言万语。历史里,这样的搭档并不少,技巧和本事归技巧本事,什么信任、默契、情分,你说究竟有多珍贵?追根到底,也难说。有人说推动历史前进的那个关键节点,大多时候不是制度,不是天命,是某某人的性格。看他们这样,倒真像那么回事。

从黄埔到抗战,每一步都是选择,每个选择都能让命运截然不同。外人看得头头是道,自己却未必信。悔过、纠结、打脸、反复推敲,这些细节才是历史真正的血肉。说起实用价值,说到底哪一条路对自己有用,外人其实给不了答案。

故事讲到这儿,该说的都说了。如果有人觉得陈赓和徐向前的人生像错综复杂的地图,走哪条路都不冤,那也好。如果觉得精明与老实能不能并行,怕也只有身处其中的人才懂。

反正,天底下的相遇与错过,从来没规矩可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