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学智晚年回忆彭德怀:老总很有意思,下棋的时候总喜欢栓绳子

发布时间:2025-06-26 16:16  浏览量:6

2006年11月20日,北京的寒风还未到最凛冽的时候,洪学智却悄然离去了。他一生没留下多少豪言,却是50年代、80年代两次获得上将军衔的唯一将军。有些事写进了回忆录,他似乎更愿意通过细节传递人心的温度。下棋的事,他提到彭德怀——“老总,下棋总爱栓绳子”。这“栓绳子”,打住了不少人的好奇心,到底是啥意思?有人猜,也许是输不起?又不像。

1990年,他从军队要紧的岗位退下后,没打算闲着。全国政协那几年,依旧没消停,忙着去地方调研,还总爱钻到村头厂矿。他连见面都面带笑意,居然不抱怨谁也不抱怨事,身边小辈常问这么大年纪,还能这么豁达?他只是宽容、敬业、知足,差不多就行了,不贪不抢小便宜。

有次组织让老首长们去香港、澳门,他的大女儿正好也在。名单都打出来了,本说一起见,但他死活不让,说你要来,我就不去了。这老头,办事是真的较真。旁人说不通,女儿只好识趣地离场。外人听说还直摇头,至亲在身边,他却愿原则置前面。难道老一辈都这样?其实也未必。

他日子过得不宽裕。衣裳一穿几年,鞋子是夫人自己做的。可该办的事还得办。端午给学生捎粽子,中秋寄月饼。湖北红安、山东沂蒙那些老区来的娃娃,靠着他和家人一对一资助,渐渐有了盼头。也不是为了出名,没人宣传也不管。奇怪,有人觉得高干理应阔绰,他这日子还真不怎么阔绰。

晚年移居南方过冬,身体可还是闹腾,呼吸系统不好,每年东跑西跑,南下养病。广州那年冷得穿两层棉衣,他照旧要会客。一场感冒拖了好几天,还是拖着不肯多休息。生病住院,工作人员倒比他紧张些。2006年那个冬天,北京天黑得早,他安静地走完了最后一程。

临终前的愿望其实简单得很,不开追悼会,不让遗体告别,骨灰回金寨老家。他对这个世界还有点舍不得。1988年,他写回忆录,多半是想给自己留个念想。写得最多的,竟不是自己,而是对彭德怀的观察。

“栓绳子”,这个词就是从他嘴里出来。谁都知道彭德怀严肃,下棋却痴迷。棋艺其实一般,可硬是玩出了滋味。抗战、解放、抗美援朝,哪段紧要关头没见他执棋畅谈?洪学智记得,1947年清涧战役前,彭德怀窝作战室两天,下棋便成了化解压力的法子。灵感,真会在棋盘间窜出来么?

其实“栓绳子”就是悔棋。延安时候,连警卫班副班长都冲他没办法。下棋人时常被他“悔棋”赢了,大家看着都觉得好玩。彭德怀自己还嘴硬,每回下棋,总要先约定不能栓绳子!结果棋一到关键处,他还是会反悔。连朱德、任弼时这些大人物和他对弈,都格外小心,怕翻盘。

奇怪,他嘴上说不栓绳子,手下去还是没忍住。有时候又会笑争个胜负不是要赢得多漂亮,是得有点不服输的劲头。彭德怀自认下棋不是天下第一,但“霸王硬上弓”的脾气,谁都拦不住。输了三盘,必定再来三盘,不赢不罢休。也有旁人顺着他,有点“哄老人家高兴”的意味,但气氛总是轻松的。

更有意思的是,棋盘上解不开的,有时能变成感情的润滑剂。工作上闹了不快,他当场批评人,也踉跄直率。可事后来找你下盘棋,算是打个圆场。有的人闷着没话棋子一落,就解开心结,也算是一种奇妙的调和。彭德怀对人其实挺温和,下棋上悔棋,那也是一种天真。

去到抗美援朝前线,压力之下,棋盘变得更像战壕。他和陈赓下棋,陈赓水平一般,但故意让着彭德怀。每次下着下着,陈赓还主动举白旗。彭老总乐得拍大腿,说难得有人陪我开怀一乐。其实你说他真在乎输赢么,他或许在乎,但更在乎棋局外的那份放松。

有一次,战地物资供给出了岔子。彭德怀没听完原委就把洪学智叫来,揪着连环炮发一顿火。洪学智一头雾水,说补给不是早到么。彭德怀骂完才搞明白传递有误。你相信他会面红耳赤道歉?他就抓了个梨,吃梨赔个礼。然后又拉着下棋,再不能栓绳子。棋下一盘一胜一负,两人互怼着嘴,刷拉拉,全是兵家本色。

有人洪学智的宽厚从彭德怀那沾了不少光。在洪学智眼里,彭德怀是个刀子嘴豆腐心。喜欢下棋、爱悔棋,其实是种执拗,也是一种不放弃的倔强。可有人又这不算美德。悔棋本就是不守规矩,放现在怕是连网友都要喷两句。

但你把视线掰倒去这是那个年代特有的真性情。将军们时而死板,时而随性,棋局仁至义尽。旁人不在其中,很难体悟细节。棋盘外的情谊、争执,说到底都像孩子的打闹。转过身还能做朋友,还能携手打仗,这就够了。有些道理,怎么也说不明白。

说到80年代末那场授勋,彭德怀曾私下和身边人讲,如果有第一枚勋章,要给洪学智。其实并非隆重的事,但从一个嘴上不饶人的老总嘴里蹦出来,别有意味。这些故事,不登报也没人知晓,当事人倒是看淡了。

说他们不爱惜名誉,也不见得。退下来不愿女儿沾光的洪学智,也曾抽空写书,立下希望被人记住的笔迹。可晚年他又骨灰就回老家去,风大雨大自己扛着。前前后后,拧巴得很。人哪有非黑即白?顺和拗,规矩和随意,在他们身上一点不矛盾。

这点也像极了“栓绳子”——你说是玩笑,也是正经态度。严谨中有糊涂,糊涂里藏执拗。几十年风浪过去,细节往往比道理记得深。

如果你要问,他们是不是都像传说中完美?其实没什么完美的人。只不过做事有个自己的绳索,不肯随波逐流,也不跟风评价。故事这么多,外人只道其一,不知其二。就是这样,没有一个答案能把他们说全。

棋盘上的一招一式,不过是小小人情世故的缩影。铁轨再直,也有它自个拐弯的道理。洪学智、彭德怀,一路走来,留下一桩桩被误解或者哂笑的“栓绳子”。哪条是对,哪条是错,我看也说不定全准。

这就是他们的世界,一地鸡毛,一车理想。时间过了这么久,手里的棋子还握得牢不牢,也没人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