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期,一个德军步兵排可携带1.26万发子弹,那是多重?

发布时间:2025-08-15 19:30  浏览量:2

说起二战德军步兵排的弹药携带量,这事儿得从他们当时的编制说起。1939年那会儿,德国陆军一个标准步兵排包括一个排部、四个步兵班和一个迫击炮班,总人数大概五十来人。

排部有六个人:排长带把鲁格P08手枪,排副有毛瑟98k步枪外加手枪,三个侦察兵用98k步枪,其中一个是狙击手带瞄准镜,医疗兵只带手枪。步兵班每个十人,分成机枪组和突击组,机枪组有MG34通用机枪,枪手和副手带手枪,弹药手用步枪,其他人基本都用98k步枪。

迫击炮班三人,组长用步枪,两个炮手带手枪。整个排的武器加起来是十三把P08手枪、三十七把98k步枪和四挺MG34机枪。

弹药这块,手枪是自卫用的,所以每把只配两个弹匣,一个装在枪上,一个放枪套里。全排二十六个弹匣,每匣八发9x19毫米帕拉贝鲁姆弹,总共二百零八发。每发弹重12.15克,算下来总重两千五百二十七点二克,大概两点五公斤。

步枪弹用桥夹装,每人腰带上挂六个弹盒,每个弹盒两个桥夹五发,外加枪里预装一个桥夹,总十三桥夹六十五发。

全排四百八十一个桥夹,两千四百零五发7.92x57毫米毛瑟弹,每发重26.4克,总重六万三千四百九十二克,约六十三点五公斤。机枪弹和步枪通用,每组带两千五百发,四组一万发,总重二十六万四千克,二百六十四公斤。加起来全排弹药一万二千六百一十三发,重三十三万零十九点二克,差不多三百三十公斤。

这三百三十公斤听着不少,但摊到五十人头上,每人平均六点六公斤,还不算其他装备。实际打仗时,士兵得背着这些东西走路,负重直接影响机动性。

德军设计上就把机枪当主力,步兵辅助,所以机枪弹占了大头,一万发占总量的近八成。相比之下,手枪弹少得可怜,因为手枪基本不参与进攻。步枪弹两千多发,也够基本压制用。

数据来源主要是1939年的德军手册和战时记录,二战初期他们就这样配置。后来1941年以后,编制改了,冲锋枪如MP40开始下放到班里,弹药类型和重量就变了。

举例,MP40用9毫米弹,每匣三十二发,士兵可能带六个匣,一百九十二发,每发12克左右,总重两点三公斤。但早期没这事儿,全靠步枪和机枪。

为什么这么算重量?因为弹药不是光子弹头,还包括弹壳、推进药和底火。7.92毫米毛瑟弹整发重26.4克,这是标准值,从弹头12.8克到弹壳和药加起来。9毫米帕拉贝鲁姆弹轻点,12.15克,也包括全套。

网上军事论坛和历史书里都提过这些规格,比如轴心国历史论坛讨论德军装备时,确认了这些重量。维基百科上德国二战步兵武器页也列了类似数据,虽然没精确到排级,但子弹规格一致。

德军弹药携带的逻辑是火力集中,机枪组带大份弹药,其他人分担点。每个机枪组两千五百发,通常用弹链或弹鼓装,弹链每五十发一节,重一公斤多。实战中,机枪手射击时,副手喂链,弹药手扛箱子跟上。整个排的弹药箱子得几个人分背,箱子本身还重几公斤。

对比其他国家,美军步兵排弹药量也大,但配置不同。美军M1加兰德步枪用八发弹夹,每人带十二夹九十六发,5.56毫米弹重24克左右,总重两点三公斤。

机枪是勃朗宁M1919,用两百五十发弹链,每排可能带几千发,但总重量没德军机枪弹那么多,因为美军强调步兵火力均衡。苏军更简单,莫辛纳甘步枪五发桥夹,每人带六十发,7.62毫米弹重25克,总一公斤五。他们的机枪DP-28用四十七发盘匣,每挺带几百发,但排级总弹药没德军多。

德军这配置在东线表现突出,巴巴罗萨行动时,他们靠机枪压制苏军冲锋。但负重问题也明显,士兵行军几十公里,背着六七公斤弹药外加枪、水壶、干粮,总负重二十公斤以上。冬天雪地里走,更累人。历史记录显示,德军补给线拉长后,弹药短缺常见,前线排有时只剩一半携带量。

后期1943年后,德军引入StG44突击步枪,弹药变7.92x33毫米短弹,每发重16.7克,匣三十发。风暴突击排几乎全员换装,每人带六个匣一百八十发,总重三公斤,但火力猛多了。整个排弹药可能超一万五千发,重四百公斤以上,因为短弹轻点,但数量增。

这重量不光是数字,还影响战术。德军班战术手册强调机枪定位后步兵展开,弹药充足才能持续射击。库尔斯克战役里,他们防御时靠这些弹药打退坦克支援的步兵。但斯大林格勒围困中,弹药耗尽,排级单位火力弱化。

实际计算时,得考虑包装。桥夹五发重一百三十二克,包括金属夹。弹链五十发重一公斤三,包括链节。箱子装三百发重十一公斤五。这些额外重量没算进纯弹药,但士兵扛的就是全套。

军事历史书如《德国步兵手册1939-1945》里,亚历克斯·布赫纳写过排级弹药分配。每个步枪手六十五发,机枪组两千五百发,匹配我算的总数。网上Quora问答也有人提,典型德军班机枪弹一千一百五十发,排级翻倍。

为什么1.26万发?这精确到十三发,是因为手枪二百零八、步枪两千四百零五、机枪一万。不是随便编的,从德军KStN编制表来的。KStN是组织表,1939版指定这些。

弹药生产上,德国用铅芯铜被甲,质量控制严。二战中,他们产了亿发,但后期原料短缺,质量降。

对士兵来说,这重量意味着什么?每天背着走,影响耐力。德军训练强调负重行军,但实战超负荷。回忆录里,士兵抱怨弹药箱磨肩,但没辙。

与其他时期比,一战德军步兵弹药少多了,每人五十发步枪弹,机枪少。现代军队如美军M4卡宾枪,每人二百十发5.56毫米,每发重12克,总两点五公斤,但排级总弹药因武器多变。

总的,这1.26万发重三百三十公斤,是德军火力基础。

弹药类型影响重量。7.92毫米是全威力弹,穿透强,但重。相比9毫米手枪弹,轻但射程短。德军选这些,因为统一口径,步枪机枪共用,简化物流。

生产数据,二战德国产约一百亿发7.92毫米弹,够填满排无数次。但分配到前线不均,东线耗费最大。

战术上,排携带这些弹,够一两天激烈战斗。射速算,MG34每分钟一千二百发,四挺一分钟四千八百发,一万发够两分钟全开火。但实际间歇射,持续长。

士兵分担,弹药手专扛机枪箱,其他人兜里塞桥夹。手枪弹少,因为P08精度高但不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