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恋边城(十)——写在建军98周年之际| 余泽江
发布时间:2025-08-15 21:11 浏览量:2
情恋边城(十)
——写在建军98周年之际
作者 余泽江
离开云南边陲已经半个多世纪了,但是云南边疆那些城市依然是我心中久久的深恋。在八一建军节到来之际,写几篇小文,以兹纪念。
十、青春献勐腊
本来,想把勐腊城放在第一集写,最后敲定: 放在最后一集,作为压仓石。
写勐腊,真不知该从何处下笔。云南边陲城市,我最熟悉的丶呆的时间最长,情感最深的当数勐腊。
出国前着老挝人民军服在139医院大门留影
勐腊是我的第二故乡。我19岁到勐腊,29岁离开勐腊,整整10年!我在勐腊入党丶提干丶成才,是勐腊的山培养了我,是勐腊的水滋润了我。我在勐腊参加过清淤勐腊臭水沟,挖山建露天广场,修筑城乡公路,送医送药到千家万户,救治边疆军民,绿化和保护“绿色明珠”, 投身边疆民主改革,等等,为建设边疆,繁荣边疆献出了青春(19岁至29岁10年正是人的青春期) 。
勐腊锻炼了我,升华了我,提高了我。为我的人生成长打下了基础,为我漫长的写作生漄铺平了道路,我深深地爱着勐腊!
知道勐腊,是1968年12月12日,我们毕节1273名新兵,经过8天的行程,来到驻普洱县城的303部队(昆后22分部) 招待所,在大院里进行分兵。我是新兵一连一排4班班长,一排本是分在分部机关的。因为一班班长陈思玉是新兵团临时党委委员,他一句话就改变了一排39名新兵的命运。在毕节县城麻麻厂交接兵后,成立新兵团临时党委,接兵团团长丶303部队查副参谋长任党委书记,陈思玉是这批新兵在地方上入了党的唯一党员,所以毫无争议成了新兵团临时党委委员。
陈思玉参加了党委分兵会议,要求不留在普洱,要去最边远最边防最艰苦的地方。查副参谋长说: “那好吧,勐腊139野战医院今年接收新兵的数量40人,一排就到勐腊去吧。”
当念到我们去勐腊139野战医院时,我们矇了: “勐腊是个什么地方呢?”
在中老友谊室门外留影
139野战医院到分部接新兵的政治处干事甘雨润,把我们领到云南省地图前,指着地图最下边那个小绿点,说: “勐腊在这里,她的两面都是老挝国,一面是缅甸国。勐腊就象一个乳头箝进老挝丶缅甸一样。勐腊离普洱380公里,汽车还要走两天呢。”
从普洱到勐腊的两天里,甘雨润给我们讲述了西双版钠和勐腊的历史及风土人情,让我们从理信上认识和了解勐腊。,
甘干事说:勐腊县是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一个县,是祖国的南大门。西双版纳州位于云南省的南端,土地面积近2万平方公里,国境线长966公里。西双版纳辖景洪县、勐海县、勐腊县,首府驻景洪。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聚居着傣、哈尼、拉祜、布朗、基诺等13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州人口的74%。
“西双”傣语为十二的意思,“版纳”是一千亩之意,即一个版纳系一个征收赋役的单位。西双版纳即为十二个版纳:版纳景洪、版纳勐养、版纳勐龙、版纳勐旺、版纳勐海、版纳勐混、版纳勐阿、版纳勐遮、版纳西定、版纳勐腊、版纳勐捧、版纳易武。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属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湿润区。与老挝、缅甸山水相连,与泰国、越南近邻。澜沧江纵贯南北,出境后称湄公河,流经缅、老、泰、柬、越5国后汇入太平洋,誉称为“东方多瑙河”。因此,西双版纳既是面向东南亚、南亚的重要通道和基地,也是中国援助东南亚各国人民革命的窗口。
西双版纳盛产橡胶,是全国第二大胶区、 单产居全国之首,另外还盛产大米、多种热带水果和砂仁等珍贵药材,是名副其实的“植物王国”、“动物王国”、“绿色王国”、“南药王国”。
甘雨润告诉我们:勐腊县,位于西双版纳自治州东南部。县境的东、南被老挝半包围,西边与缅甸隔江相望,西北与景洪相接,北面与江城县毗邻。国境线长达740。8公里(中老段677.8公里,中缅段63公里)。县城距省城昆明1068公里,距州府景洪217公里(1968年数)。
与李汉兴战友留影
“勐腊”系傣语,“勐”意为平坝或地区,“腊”意为“茶”或“茶水”,即“献茶水之地”。传说释迦牟尼巡游到此地,人们向他献很多茶水,佛祖喝不完的倒在河里,此河名“南腊河”,即“茶水河”,“勐腊”以此得名。勐腊全名用傣话讲,就是在一块平坝向佛祖敬茶水的地方。
勐腊历史攸久,从秦朝以来就属中国行政管辖;元初,忽必烈征南,将缅甸、越南纳入元管辖,在勐腊设彻里路军民总管府;明清属车里宣慰使司,明隆庆四年(1570年),车里宣慰司将其辖区划分为十二版纳,勐腊县境内勐腊、勐伴为一个版纳;勐捧、勐润、勐满为一个版纳;整董、倚邦、易武为一个版纳。1949年11月6日勐腊全县解放,成立镇越县人民政府,隶属宁洱专区。1953年撤销镇越县,置版纳易武、版纳勐腊、版纳勐捧和易武瑶族自治区,属西双版纳自治区(州)。1957年并为易武、勐腊两个县级版纳。1958年并为易武县,1959年改名勐腊县
全县有26个民族,傣族人口最多,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二,其他还有哈尼、瑶、爱尼、彜、苗、汉等民族,汉族在这里属少数民族。全县不到8万人,,过去实行土司制,现在刚开始进行民主改革。
勐腊县位于澜沧江大断裂以东,无量山南端之尾稍,整个地势东北部高,西南部和南部低。由于受构造作用控制,形成较多南北走向的山岭和盆地,坡状起伏,中部岩溶景观奇丽多姿,南部宽谷盆地开阔。
勐腊普洱茶是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腊县的特产。勐腊县是普洱茶主产区之一,易武乡是勐腊县乃至全州古茶园面积最多的乡镇之一。
勐腊植茶历史悠久,是大叶种茶的发源地之一。早在公元8世纪唐朝人樊绰在《蛮书》中写道:“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银生城”指的是南诏所设的“开南银生节度”区域,“银生城界诸山”指景东,景谷,普洱及其以南的西双版纳诸茶山在内的广大茶山。明万历末年(约1620年),谢肇淛在《滇略》一书中多次提到“普洱茶”:“土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团。”普洱是当时茶叶的集散市场,“银生城界诸山”均系普洱府辖地,故名“普洱茶”。清朝中叶,普洱茶远销国内外誉满天下。“普洱茶”的确切种植产地,清檀萃《滇海虞衡志》已有准确记载:“普洱所属六茶山,一曰攸乐,二曰革登,三曰倚邦,四曰奔枝,五曰曼端,六曰曼撒,周八百里。”清阮福《普洱茶考》也有相同的记载。《普洱府志》卷十九《食货志六物产篇 茶》又载:“普茶名重于天下,出普洱所属六茶山。”六茶山除攸乐今景洪县外,其他五茶山均在勐腊县象明、易武一带。1957年云南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所长蒋铨在《六大茶山访问记》中所写“六茶山”-曼洒,易武,曼砖,倚帮,革登和攸乐,定位更加确切。史料文献中,因茶叶兴衰演变,地名记述有异,而六茶山是名重于天下的“普洱茶”的生产地是无疑的。
1968年12月14日,我们到达勐腊县城郊外的驻军第139野战医院。到医院后就进入了紧张的新兵集训。一直没有时间到勐腊城里看看。直到新兵集训快完结时,才有机会。
一个星期天,我和樊国恩相约, 向新兵集训队指导员甘雨润请假到勐腊城去买点东西,作些下处丶所丶科丶室工作的准备。
139野战医院座落在无量山末稍的曼卡山下,曼帕坝子边缘。离勐腊县城4丶5公里。
那时,交通极为不便。139医院只有一辆嗄斯救护车和23团派为医院服务的生活车,一般情况是不动车的。
美丽的小龙茵
没有车, 我和樊国恩只好走路。
出医院大门,小公路爬个小坡,到370部队(108兵站)家属房和油库,下个小坡,是108兵站机关。
到兵站操场处,我们离开公路,岔向去兵站军械库的小道,走到边防团大门处,上滇南公路。
公路是砂土,车一过扬起漫天的灰尘。
从边防团大门对面,公路爬了有200来米的一个坡。
这个小坡,1964年前是原始森林一角。以前的公路是从边防一团营区直下,成立139野战医院和108兵站后,人员和车辆多了,才将公路改向这山边走。
1964年9月一天下午,勐腊108兵站食宿站为老挝友人放电影,要求139医院工作人员和轻伤病员前往观看。下午5时,大队伍出发。下午6时半,驾驶员方孝出车回院,听说勐腊放电影,饭都顾不得吃,就朝勐腊城跑。那时边疆文娱生活特别枯糙,几个月才能看上一场电影。方孝走到刚辟为公路的小坡时,大概是下午7点,勐腊的天色还早,在夕阳西下的雾中,一只斑澜大虎出现在他前方约200米的地方,正朝他走来。吓得方孝三魂少了二魂,周身骨架一下散开,浑身上下打抖。方孝毕竞是1950年代入伍的老兵,在关健时刻还是能稳住神。他镇着了精神,头脑清醒过来,瞄准公路边一棵大树,迅速爬上树的中端。那大虫发现了方孝,一个猛扑到了树下,张着血盆大口,对着方孝咆哮。方孝紧紧抓住树干,与虎对恃。人与虎就这样整整对恃了3个多小时,直到电影散场,370部队丶139医院丶0291部队看电影的队伍喊着“一丶二丶三丶四” 的口号声过来,那老虎才慢幽幽钻进森林,方孝在战友们帮助下,才从树上下来。
从此,这里又被人们称为老虎坡。
这说明1964年以前勐腊县城是多么原始多么荒凉。
我们到139医院后,老兵们就给我们讲这个故事,要求我们不要乱跑,更不要进入森林。林中老虎丶大象丶豹子丶蠎蛇等猛兽多又多,搞不好闯上它们,小命不保。
我们小心翼翼过了老虎坡,公路下了一个坡,就是食宿站(原139医院前身62医院勐腊医疗队病房) 。从食宿站继续往南,约300米, ,来到勐腊县城最好、最高的邮电大楼。邮电大楼只有三层,算是勐腊县城最好的标志性建筑了。再往前走20米,是一座石拱桥,过了桥,往右是县委、政府办公区域,县委丶政府机关是几栋盖石棉瓦的平房,前面是个平缓斜坡,横七塑八有七八个臭水坑,蚊子苍蝇在坑周围扑腾,我们搞不清这些臭水坑是挖来做什么的。
县政府对面,是县供销社,有一座用稻草盖顶,竹排挡墙的食堂,即勐腊县城唯一供给吃饭的县供销社食堂。
食堂往前约400米,有个露天放影场,场上乱七八糟,堆满垃圾。往前是一些零乱的房子,有砖木房也有傣族竹楼,再往前就是食品公司和橡胶农场。
勐腊县城说是城那太不贴切了,建筑毫无规划、亳无章法,应该说,只是县政府所在地而己。不夸张的说,勐腊县城还抵不上我们老家一个公社所在的小庄子,实在是与县城的名称不相称。
街上除一个供销社的百货商店外,没有别的商铺了。就是百货商店里,物资也少得可怜;县供销社饭店,里面又黑又脏,几张要垮要垮丶东倒西歪的桌子支在凸凹不平的泥土上,连坐着吃饭的椅子、板凳都没有。我们两个本想进城改善改善生活,谁知一问只有炒粉丝,炒空心菜,就只好放弃美食一餐的初衷了。
美丽的傣家少女,是西双版纳亮丽的风景线
城里人很少,除了军人就看不到几个老百姓。当时勐腊被称为兵城。据说驻军有3万多(含支援老挝的部队),占全县人口的三分之一还多。所以,一到星期天, 勐腊城里全是黄乎乎一片。
勐腊城虽小,绿化却很好。从食宿站门前开始,路的两旁栽种着整齐的凤凰树,凤凰花黄灿灿的,在阳光照射下发出美丽的金光。路边还自然生长着太阳花、公鸡花、大理菊等花草。正值春季,百花吐艳,花香袭人,加上满山满坡满地的香蕉、芭蕉、木瓜、木薯、甘蔗、菠萝、甜瓜、黄瓜、金瓜等瓜果,构成-幅幅美丽的南国风光图画。 要说勐腊最有名气的花,当数攀枝花,又称英雄花。每到一、二月份,攀枝花抢在百花之前,红艳艳张开花蕾,绽放在大街小巷。人们说:攀枝花颜色如血,象征着革命先烈。
到傣寨送医送药送关怀
勐腊最美的风景线,当数小龙因们排队经过。街上不时有几个傣家龙因(小女孩)挑着小箩筐在街上走,那短短的贴紧身体的上衣配对着红的、绿的、金黄的或粉红的、蔵青的桶裙, 隆起的胸、仟细的腰、翘起的臀,青春盎然,惹人眼馋,更把南国风光衬托得天衣无缝,美不可言!
我们在城里走了几个来回,吃没吃、买没买, 淌一身大汗,沾一脸灰尘,觉得没多大意思。那时国家太穷,运动太多,拆腾太大, 根本顾不上边陲县城的建设。不过,勐腊县城在我们眼里不咋样, 但在老挝、缅甸边民眼里,勐腊却是了不起的大城市。老挝人民军一个团级军官负伤来139医院诒疗,就曾问医护人员: “这是北京城吧?”大家笑得打喷。(后来我们出国到了老挝,勐赛省只有一间铁皮房,我们才理解那老挝军官以为勐腊是北京的问话了)
在勐腊县城转了两圈,没啥兴趣,我俩就离开勐腊县城,准备返回139医院。
从邮电局石拱桥往左,是一条土路,去红旗公社。从红旗公社顺139医院小溪有一条羊肠小道通往139医院,只是路不好走。
我们来自乌蒙大山,什么艰难的路不能走?
出了县城,顺南腊河东岸走向红旗公社 。
南腊河属于澜沧江水系,发源于中老边界原始密林中的勐腊县曼龙勒纳库象滚塘。她由原始森林中12条支流汇聚而成溪、成河。到勐腊县瑶区公社,就成了宽约50米的大河水了,在勐腊县境行程几十公里后,从勐捧公社出境注入澜沧江。
南腊河是澜沧江出境前的最后一支支流。河水蜿蜒曲折,遇山则绕,遇涧则跳。因为气候潮湿,雨量充沛,茂密葱茏的热带雨林覆盖了整个南腊河流域,野趣横生,所以又被称为“东方亚马逊河”,它的一些支流至今尚未被发现。
宁静的南腊河,风光无限。沿河岸边有茂密的大竹林,风景迷人。河水波澜不惊,岸边的热带雨林倒映在河面,似镜中画。傣族少女在河中游泳沐浴,少男在河里打鱼摸虾,形成一幅和蔼温馨的图画。
南腊河水清澈透底,晶莹明亮,鱼类众多,有气泡鱼、大头鱼等,是西双版纳州内野生鱼最多的河流,河中鱼儿随处可见,让人大有融入大自然后的特别感受。
军民一家亲
我和樊国恩在南腊河岸,敞开胸襟,任由河风吹拂,尽享南疆美景。
从南腊河边的红旗公社,我们打听到插向139医院的小道,沿着139小溪,兴致勃勃地在原始森林中穿行。
晚上开班务会,甘干事叫我们谈淡游勐腊城的体会,我们说不咋样,比起内地县城差多了。甘雨润对我们说:“是啊,边疆不如内地,所以边疆需要你们来建设。你们既然来到139,就是勐腊的一员,在我们勐腊军民的建设下,勐腊将会有一天赶得上内地,说不定还会比内地强” 。
在后来的岁月里,我们139人参加了勐腊县的一系列建设,如修城区到红旗公社的公路,平整人民广场旁边的小山,治理城区臭水沟,城区绿化等等,我们都是参加了的。勐腊的发展变化,也渗透着我们139人的汗水和辛劳!
我在勐腊的10年间,目暏了勐腊城的变化和发展。她不显山不露水,一年立起一栋房,一年沿长一段街,慢慢地从邮电局开始,一栋栋楼房矗起,一段段街道延伸。到1978年8月,我调离139医院时,勐腊县城已初显容貌。
1999年9月,我们139医院战友重返勐腊,勐腊县城已初具规模,变得我们这些“老勐腊人” 认不出她了。之后我毎两年都去勐腊看看,每次都有新的变化,都有新的发展。2025年3月11日,我再次到勐腊,勐腊已变成车水马龙,灯火辉煌的边陲都市,比内地很多县城还要宏伟靓丽。我的战友丶转业后留在勐腊工作的陈孟州驾着他私家车,拉着我在城里转,我已找不着北。从原108兵站食宿站那里,至139医院旧址的无数座小山,被夷为平坝,开发出几条大街,邮电局那栋当年勐腊县城的标志性建筑不见了,县委丶政府迁到了飞机场边上的那座小山头上,飞机场也成了大街。当年离勐腊城还很远的红旗公社,现在已是城市中心段。
勐腊边城以一日千里的发展速度,在祖国边陲拔地而起,如一颗闪亮的明珠,箝绣在南腊河畔。
勐腊,我的第二故乡,我爱你!
作者简介:余泽江,蒙古族,笔名:詹育。贵州省毕节市人。 1968年11月入伍,在部队历任战士、卫生员、政治干事、指导员、师政治部战地新闻报道组组长、解放军报驻昆记者站见习记者丶昆明陆军学校政治教官。1985年4月转业地方,历任主任;局长、党组(党委)书记;秘书长等职。一生以爬格子为己任,著有长篇小说《三节草》《惜别凤颈桥》《贤妻似镜》《情已了》;记实文学:《淬炼年华》《山路弯弯》《有故事的人生》等;主编和参与编辑有: 《毕节县粮食志》《七星关区史志人物选》《密林一三九》《七星闪耀》《漫步沔鱼河》 《绝壁宏图》等大型文献;集子有《泽江获奖作品选》、《泽江散文集》《走遍神州大地》等作品。曾任中华蒙古族历史与文化研究学会副主任,《人民文学杂志社》贵州省工作站作家。现为贵州省散文学会会员丶贵州省写作学会会员。
- 上一篇:实干铺画卷 发展绘新景——宝鸡项目建设全景扫描
- 下一篇:绿水穿城过 青山入画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