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生态日|邛崃:司法赋能生态保护,共筑绿色生态屏障

发布时间:2025-08-15 21:20  浏览量:2

万里河山,生机盎然。

远处青山叠翠、绿植茂盛。

2025年8月15日,

是第三个全国生态日,

也是“两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

当天上午,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在邛崃开展“爱鸟护鸟、司法同行”专项活动,并召开打击“破坏鸟类多样性”工作专题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环境保护重要论述精神,发布“四川法院鸟类多样性司法保护典型案例”。

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成都铁路运输中级法院、广元市中级人民法院、雅安市中级人民法院成立“岷山-邛崃山脉鸟类保护司法联盟”并签署《岷山-邛崃山脉鸟类保护司法协作备忘录》。

成都铁路运输第二法院、邛崃市人民法院、崇州市人民法院、青川县人民法院、汉源县人民法院联合发布“爱鸟护鸟倡议”,四川省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四川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四川旅游学院、西南石油大学和四川楠山环境损害司法鉴定中心等单位相关专家进行了主旨发言。

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广元市中级人民法院、雅安市中级人民法院、成都铁路运输中级法院、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邛崃市人民法院、崇州市人民法院、青川县人民法院、汉源县人民法院、成都铁路运输第二法院、邛崃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和野生动物保护专家等参加了活动。

下午,在邛崃龙门山生物多样性博览园开展鸟类放归活动,2只大鵟、1只凤头鹰、1只白鹭展翅回归蓝天。在专业救治恢复健康后,经专家评估并报批,最终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回归自然。

邛崃市坚持以林长制为统揽,充分发挥“林长办+法院”协作机制作用,将法治思维贯穿生态保护全过程,以法治促保护、以保护促发展,通过司法赋能生态保护,共筑绿色生态屏障,推动森林生态价值转化。

©郭力奇

邛崃市森林生态资源丰富,林地面积约79.4万亩,森林面积约102万亩,成都市排名第三,森林覆盖率49.31%,成都市排名第四。全市已记录植物188科2965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6种,动物190科775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41种。

近年来,邛崃市坚定“三绿”并举,“四库”联动。以“扩绿”厚植底色,以“兴绿”提质增效,以“护绿”巩固成果,推动森林“水库、钱库、粮库、碳库”联动,着力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

强化规划引领作用

锚固生态本底,优化国土空间格局,形成“一脉一带九水多斑块”生态空间布局,划定生态保护红线11.62平方千米。强化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生态保育、水源涵养功能,以加强自然生态系统原真性、完整性保护为基础,推动植被自然恢复,实施生态修复。严格管控自然保护地,持续优化“山水林田湖”空间布局,筑牢“青山绿水”空间本底。

市域生态布局图

筑牢全域守护体系

精准提升森林质量,实施森林抚育和退化林修复,2024年完成退化林修复5000亩。抓好森林防灭火工作,严格火源管控,强化森林防火宣传教育和培训演练,建成成都市龙门山森林草原防灭火教育实训基地。实行“镇、村、组”三级网格化监测管理模式,切实做好林业有害生物防控。

成都市龙门山森林草原防灭火教育实训基地

森林防火演练

创新生物多样性保护

建设集游憩、研学、观光等功能业态为一体的龙门山生物多样性博览园,入选2024“最成都·生活美学新场景”,获得省级生物多样性保护长期科研基地授牌。创新打造国有林场自然科普教育微博馆、萤火虫微博物馆等7处自然科普教育基地,营造生物多样性体验场景。着力古树名木保护,2024年救助生长衰弱古树6株,购买商业性古树名木保险,创新实现古树名木保护市场化风险分担。

国有林场自然科普教育基地

天台山景区红豆杉

构建齐抓共管新格局

统筹推动森林资源保护和发展,设立各级林长563人、村级监管员208人、村级护林员209人,落实落细森林资源属地管理和网格化管理,2024年全市各级林长共巡林2.03万次,发现并解决问题1003个。充分发挥“林长办+法院”“林长+检察长”协作机制作用,召开联席会议,开展联合巡林,组织联动宣传,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协同联动;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公安局、市交运局、市农业农村局等联合开展2025年“清风行动”、“春季护鸟”等专项行动,严厉打击违法行为。

促进林竹产业高质量发展

探索联农带农的“公司+村集体+农户”“党组织+村集体+农户”“国有企业+集体经济+市场主体+农户”等发展模式,推动集约化规模化经营,2024年实施竹林营造6600亩,新创建省级竹产业基地1个,共创建省级竹产业基地7个;树立大食物观,建设“天府森林粮库”示范基地5个。持续推进川熊猫竹笋精深加工基地项目建设,提高邛竹产品附加值,延伸竹产业链条。培育邛州竹编、川熊猫、川西竹海、蟲鑫等特色林产品品牌,获有机产品认证3个、绿色食品认证4个,提升产品影响力和显示度。与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建立校企地合作,探索“竹产业+纺织”“竹产业+文旅”“竹产业+研学”等模式。

川熊猫竹笋加工基地设计图

协同推动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

精心营建文旅精华片区,激发生态价值转化赋能区域绿色经济新活力。白沫江水美乡村生态综合体项目入选全国首批、成都唯一EOD试点,入选全省城乡融合发展典型案例;天台山生物多样性保护暨萤火虫旅游基地入选2024年度美丽成都建设优秀案例。培育守拙等省级竹林人家4家,川西竹海景区营造了“三桥凌云揽竹海”的独特壮丽景观场景,获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最美竹景区”和四川省森林康养度假区试点建设单位。

未来,邛崃的生态故事将继续

下一步,邛崃市将继续以林长制为引领,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常态化开展巡护、救助和宣传,充分发挥“林长办+法院”“林长+检察长”协作机制作用,依法严厉打击涉野违法行为,以法治思维赋能林长制落实,为绿水青山构筑坚实法治屏障。

- END -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