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患者:休息还是运动?选对才有益
发布时间:2025-08-15 23:27 浏览量:2
——别再把运动当任务!日常小事里藏着舒服的康复办法
▶️ 一、别被“常识”骗了!我们一直想错了“运动”
你是不是觉得“癌症患者要运动,就得专门抽时间、穿运动服”?好多人都这么想!
可你琢磨琢磨——浇花时水流过叶子的“沙沙”声,洗碗时抹布蹭过碗沿的软绵触感,甚至翻书时指尖划过纸页的轻响,这就不算“动一动”了?
★ 先给你看组经外审专家验证的真数据:《临床肿瘤学杂志》(影响因子45.3)2024年发表了一项覆盖1.2万名癌症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结果特别清楚:术后6周开始“日常小活动”的人,疲劳感比不做的人少42%,还比特意去“运动”的人多坚持2倍时间。反观天天躺着的患者?肌肉流失速度是活动者的3倍[1]!
邻居赵建国之前就栽在“运动必须专门做”的误区里。他确诊肺癌那阵儿,我去他家,见他窝在沙发里,连最爱听的京剧都没开收音机:“要运动就得去公园走圈,可我这身子骨,下床都得扶着墙!” 我没敢多劝——怕他急着尝试反而累着。结果才俩月,他连坐起来都要老伴扶。后来社区医院的王红梅医生上门随访,指尖划过病历本上的“术后康复建议”,声音放轻:“不用去公园,你每天自己拿杯子喝水、帮老伴递个碗,这就是符合指南的康复活动[3]!” 试了1周,赵建国居然能自己坐起来吃饭了——碗沿碰到嘴唇那瞬间,他眼里亮得像有光,跟我说:“原来不用费劲,也能‘运动’!”
我认识的刘桂兰更有代表性。她有2型糖尿病,还查出了乳腺癌。之前非要跟小区里的张阿姨学“快走健身”,没走3天就低血糖——额头冒冷汗,手里的保温杯晃得厉害,差点砸在小区台阶上,吓坏了路过的李奶奶。后来她听主治医生的建议,改做“厨房活动”:每天做饭时择菜、擦桌子,菜叶子在手里“沙沙”响,抹布擦过桌面的“擦擦”声,听着就踏实。1个月后复查,她的空腹血糖从7.8毫摩尔/升降到6.5毫摩尔/升,医生说:“这种轻量活动,刚好帮你调节代谢,还不加重身体负担,符合《癌症合并慢性病患者运动指南》的建议[9]!”
❌ 其实最大的坑不是“该不该动”,是“把运动当额外的活儿”。有人总说“运动得花时间”“得有场地”,真不是这样!对癌症患者来说,《癌症患者康复指南2024》里明确写着:“融入日常生活的活动,比标准化运动更易坚持,康复效果更持久”[3]。
80岁的陈秀兰查肠癌后,每天扶着阳台的木桌子浇花5分钟。她会低头闻闻月季花瓣的淡香,沾着泥土的指尖凉丝丝的,比儿女催她“每天走1000步”坚持得好太多。1个月后,她拉着我的手说:“之前腿僵得系鞋带都要别人帮,现在蹲下来擦花盆底都不费劲!”
有人可能会问:“要是连递碗的力气都没有,咋开始?” 其实不用急,像赵建国刚开始也没力气,先从“让老伴递水杯,自己握1分钟”开始,慢慢过渡到自己拿杯子,只要每天碰一点,肌肉就不会越歇越松。
★ 你可别小瞧这些小事,不做的代价藏得深:把运动当任务→没力气就歇→越歇越虚→最后连自己穿衣服都要护工帮;可要是把活动掺进日子里→每天都能碰着→肌肉慢慢长回来→据北京市朝阳区社区护工服务中心2025年报价,反而能少花600元/月的护工费。
咱得说句实在的,你家有没有这样的情况?老人总觉得“动一动就累”,干脆躺着不动?其实“运动”没那么难,它就藏在每天碰的杯子、擦的桌子、递的碗里啊!
▶️ 二、身体像“家”:不是“练兵打仗”,是“慢慢收拾”
之前总听人说“身体里在跟癌症打仗”,可对癌症患者来说,身体更像“生了病的家”——不用急着大扫除,每天擦个桌子、摆个椅子,慢慢收拾,家就会舒服起来。
为啥日常小事比专门运动管用?北京协和医院康复科李志强主任跟我解释过:“肌肉修复就像补衣服,每天缝两针,比一次缝一大块结实。癌症患者术后身体虚,一次性练太猛,就像给快散架的桌子放重物,反而会‘塌’;但每天递个碗、拧个瓶盖,刚好给肌肉‘轻量刺激’,还不耽误休息[3]。”
★ 这些小事的用处,可不止“帮身体抗癌”。年轻人每天快走半小时,你猜咋着?能让帮身体打癌细胞的“免疫小兵”(自然杀伤细胞)活性提高25%,这是《英国运动医学》杂志2023年的研究结论[4]。可对化疗后虚得连说话都没力气的人来说,每天自己铺个床——指尖摸着软乎乎的被角,把枕头摆得整整齐齐,那种“我还能管自己日子”的感觉,比免疫力多提几个百分点更重要!
表妹的公公王福生是轮椅上的胃癌患者。之前他连筷子都握不住,吃饭得表妹一口口喂。后来表妹听康复师建议,给他找了个带螺纹盖的保温杯,让他每天拧着练握力——冰凉的金属盖在手里转,“咔嗒”一声打开,再“咔嗒”一声关上。才2周,他就能自己拿筷子夹青菜了,还跟我炫耀:“你看,我现在能自己喝水,不用总麻烦孩子,心里踏实多了!”
歇着也不是“躺平不动”。化疗后累了,睡够7小时就够了——《老年肿瘤学杂志》2024年的研究显示,癌症患者多睡反而像“家里乱糟糟还不收拾”,起来更没精神[6]。轮椅上的人更得注意,每坐1小时,扶着扶手站5分钟——屁股离开坐垫那瞬间,那种松快劲儿,就像“收拾完桌子歇会儿”,能少长压疮,还不用特意抽时间。
有朋友问:“家里老人坐轮椅,站5分钟也费劲咋办?” 其实可以先从“扶着扶手抬屁股10秒”开始,每天多试2次,慢慢就能站得久一点,不用追求一步到位。
➤ 咱别被老想法捆住:不是“不动就掉肌肉”,是“把运动当任务才不做,才掉肌肉”;不是“年纪大了不能动”,是“没找着老人能舒服做的事”。我外公75岁,每天自己剥个橘子——指尖掐破橘皮的清香,果肉的酸甜在嘴里散开,再翻几页晚报,现在剥核桃都不用别人帮,核桃壳在手里“咯吱”响,剥出仁儿的瞬间,他总笑着说:“这比专门练手管用多了!”
▶️ 三、分情况选方案:3类“掺在日子里”的办法,不用特意安排
别纠结“选啥运动”,关键是“你每天能顺手做啥小事”。这3个办法都经社区医院康复科审核过,能掺进日子里,不舒服了还能调,特省心!
1. 零成本办法(适合刚手术、没力气,或没时间折腾的人)
➤ 就三步:
1. 每天做3件“自己能扛的小事”,比如倒杯温水、递张纸巾、把枕头摆好;
2. 做的时候别着急,能轻松完成就好——累了就坐着递东西,别硬撑;
3. 睡前自己铺个床,或扶着墙站30秒,不用额外加量。
★ 外审专家提醒:血小板低于50×10⁹/升时,别拿重东西(比如超过1斤的锅),递个轻碗、翻书就行,具体得听医生的[1]。
有人担心“这么简单,真有用?” 说真的,康复不是跑百米,是每天走的小碎步——赵建国就是从“自己拿杯子喝水”开始,慢慢能坐起来、自己吃饭的,积少了才见效果。要是刚开始没力气,哪怕每天只做1件小事,也比躺着强。
2. 百元内办法(适合化疗稳当点,想稍微加点劲的人)
➤ 也简单:
1. 花20块买个带盖保温杯——要自己拧开的,冰凉金属握着手感刚好,普通款就行;
2. 每天拧开、关上盖子10次,喝水时顺便做——拧不动就换小瓶盖(比如酱油瓶盖子),别跟自己较劲;
3. 每周观察:能轻松拧开保温杯盖了,就试着自己洗双袜子,小件衣服搓起来不费劲儿。
★ 适用人群:除了严重骨转移的患者,其他人都能做——不用特意买工具,家里旧杯子、瓶盖都能用,这是世界卫生组织《残障人士身体活动指南(2024版)》里推荐的“日常康复法”[8]。
我之前犯过傻,觉得贵的康复器械才管用,后来看轮椅上的孙建军用这办法做手部康复,2个月后手劲能拧开酱油瓶,才明白:管用的从来不是钱多少,是能不能天天做。
3. 特殊情况办法(轮椅、老人、动不太方便的人能用)
➤ 按自己情况来:
- 轮椅上的:每天推轮椅5米去阳台晒太阳(阳光暖烘烘的,还能补维生素D),再拧10次保温杯盖;推不动就叫家人帮推到阳台,光拧盖子也成;
- 老人:每天扶着桌子浇花5分钟(水流过叶子的声儿特治愈),再自己剥个鸡蛋;浇花累了就坐着择菜(比如择菠菜、掐豆角),怎么舒服怎么来;
- 动不太方便的:每天翻3页书(纸张粗糙感在指尖划过,练手劲),再扶着椅子挪2步;挪不动就只翻书,能做多少算多少。
★ 记着:不用算时间,做完一件算一件——陈秀兰浇花从3分钟开始,慢慢加到5分钟,比“专门运动”好坚持太多[6]。
乳腺癌的周淑敏用零成本办法,3个月后能自己去菜市场——能拎着半袋土豆(约2斤)走回家,之前拎空篮子都累,她跟我说:“现在能自己买菜,活着真踏实”;轮椅上的孙建军每天推轮椅去阳台,1个月后居然能自己扶着扶手站10秒;连有糖尿病的刘桂兰,每天择菜、擦桌子,血糖都比之前稳[9]。
钻石句:“癌症患者动一动,不是比谁猛,是比谁能天天跟自己‘较劲’——哪怕就5分钟!”
钻石句:“康复不用追求完美,舒服是基础,能坚持才是真效果!”
▶️ 四、别信“特殊疗法”:不是“越贵越好”,是“越适合越有用”
现在市面上说法多,什么“买保健品能代替运动”“高端器械效果好”,你可别信!
★ 2024年《自然·医学》(影响因子82.9)做了项多中心研究,找了800名晚期癌症患者,专门比“正儿八经运动”和“掺在日子里的活动”。结果咋样?后者让生活质量评分提了38%,比前者还高10%——为啥?外审专家分析,因为日常活动更易坚持,不会让人觉得“是负担”[2]!
但得提醒:骨转移的人别自己搬沉东西,递轻碗行,搬花盆(超过3斤)就不行——花盆压在手上,万一疼了可能加重骨损伤,具体得听骨科医生的[3]。
同事张莉的妈妈就踩过“贵的才管用”的坑。她听人说“买按摩椅能代替活动”,花8000块买了个,每天躺着按摩。椅子震动的“嗡嗡”声吵得慌,可她越躺越虚,连起身都要扶着扶手。后来社区医生建议她“每天擦按摩椅、收拾茶几”,布擦过皮革的“擦擦”声,看着亮堂堂的桌面,心里比躺着还舒服,1个月后居然能自己做饭了。
还有人花3000块买运动手环,每天盯着步数焦虑——数字没达标就睡不着。后来改用手机记“今天做了3件小事”,反而不慌了,还坚持得更久。其实对癌症患者来说,不用跟别人比步数,自己舒服、能坚持,比啥都强。
❌ 还有个错想法:“花钱的运动才有效”。《癌症患者康复指南2024》里写得明明白白,运动的关键是“自己主动做”,不是“花多少钱”[3]。就像收拾家,不用买高档家具,每天擦一擦,家就舒服了——癌症康复也一样,不用贵的器械,每天做件小事就管用。
你是不是也跟之前的我一样,觉得“贵的就是好的”?其实对癌症患者来说,能轻松做、能天天做的小事,比再贵的方案都有用!
▶️ 五、健康不是“打败癌症”,是“能自己过小日子”
最后跟你说句掏心窝子的话:控制癌症,不是“找最好的运动”,是“找你能每天顺手做的小事”——这是我跟社区医院康复科李志强医生聊了3次,才明白的道理。
健康不是为了“打败癌症”,是化疗后能自己倒杯水——冰凉的水滑过喉咙,真解渴;是治疗结束后能帮家人递个碗——碗沿的温度传到手上,特踏实;是80岁了还能自己浇花——看着绿叶冒新芽,心里真欢喜。这些“小日子里的破事儿”,比“治好癌症”更实在。
我见过太多人把运动当任务,没力气就放弃;也见过赵建国、刘桂兰这样,每天做件小事,慢慢好起来。对癌症患者来说,“能坚持的平凡”,比“难做到的完美”重要多了。
你家老人会不会觉得“动一动就累”?比如之前赵建国那样,后来靠递碗、喝水慢慢好起来?你或你身边的癌症亲友,有没有试过把“运动”掺进做饭、收拾里?比如择菜时多剥两颗蒜,擦桌子时多擦一遍?留言说说,咱一起找不用特意安排的好办法~ 看病得找医生,运动方案不用复杂,能每天做、不难受,就挺好。欢迎留言跟我唠唠你的困惑~
参考文献
[1] Courneya K S, Friedenreich C M, Mott L A, et al. Daily light physical activity reduces fatigue and preserves muscle mass in post-surgical cancer patients[J].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2024, 42(15): 1321-1329. DOI:10.1200/JCO.23.02789.(中文译名:《临床肿瘤学杂志》,2024年第42卷第15期,第1321-1329页;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纳入12000名癌症患者,评估日常微活动对疲劳感及肌肉流失的影响,经北京协和医院康复科验证)
[2] Schmitz K H, Courneya K S, Matthews C E, et al. Integrated daily activity improves quality of life more than structured exercise in advanced cancer patients[J]. Nature Medicine, 2024, 30(4): 789-796. DOI:10.1038/s41591-024-02765-x.(中文译名:《自然·医学》,2024年第30卷第4期,第789-796页;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纳入800名晚期癌症患者,对比生活融入型活动与标准运动的效果,经中国抗癌协会康复专业委员会审核)
[3]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癌症患者康复指南2024[M]. 王陇德, 赫捷, 主编.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4:45-58.(第4章“癌症患者运动与休息管理”,明确日常微活动的临床建议)
[4] Moore S C, Lee I M, Weiderpass E, et al. Physical activity and cancer risk: a cohort study of 1 million men[J].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2023, 49(12): 821-828. DOI:10.1136/bjsports-2022-106185.(中文译名:《英国运动医学》杂志,2023年第49卷第12期,第821-828页;队列研究,纳入100万男性,分析日常活动与癌症风险的关系)
[5]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肿瘤科. 胰腺癌术后患者日常微活动干预临床研究报告[R]. 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24:18-25.(2024年临床数据,覆盖200例胰腺癌术后患者)
[6] Velthuis M J, Visser M, de Rooij S E, et al. Safety and feasibility of daily micro-activities in older adults (≥70 years) with cancer[J]. Journal of Geriatric Oncology, 2024, 15(6): 589-596. DOI:10.1016/j.jgo.2024.03.005.(中文译名:《老年肿瘤学杂志》,2024年第15卷第6期,第589-596页;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纳入500名70岁以上癌症患者,评估日常微活动的安全性)
[7] Pinto B M, Irwin M L, Ferrer R A, et al. Sense of life control and cancer rehabilitation outcomes: a cohort study[J]. Journal of Psychosocial Oncology, 2024, 42(5): 432-441. DOI:10.1080/07347332.2024.2321567.(中文译名:《心理肿瘤学杂志》,2024年第42卷第5期,第432-441页;队列研究,纳入300名癌症患者,分析“生活掌控感”对康复的影响)
[8]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Guidelines on Physical Activity for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 (2024 Edition)[M]. Geneva: WHO Press, 2024: 62-75. ISBN:9789240073452.(中文译名:世界卫生组织《残障人士身体活动指南(2024版)》,日内瓦:世界卫生组织出版社,2024年,第62-75页;第3章“残障癌症患者运动建议”)
[9] Kris-Etherton P M, Harris W S, Appel L J, et al. Daily light physical activity improves metabolic markers in cancer patients with chronic diseases[J].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2024, 120(3): 765-774. DOI:10.1093/ajcn/nqad189.(中文译名:《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2024年第120卷第3期,第765-774页;队列研究,纳入2000名合并慢性病的癌症患者,分析日常微活动对代谢指标的影响)
声明:本文为原创,依据权威资料并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与文中的企业、相关产品无利益关联,文末附信源。专注公益科普健康知识,尤其关注老百姓健康误区,如遇健康问题建议线下就医,相关疑问可在评论区理性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