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史料】俄国在准噶尔-喀尔喀战争中的角色

发布时间:2025-08-16 07:00  浏览量:2

Намнандоржи А.Д. Монгольские ханства и Россия в XVII-XVIII веках [Текст] / А.Д. Намнандоржи. – Улан-Удэ: Изд-во БНЦ СО РАН, 2005. – 342 с.

【1691-1696年间托博尔斯克军械库同时向交战双方出售武器:给喀尔喀的收据记载"200支步枪配3普特火药",而给准噶尔的则是"瑞典制轻型野战炮"。这种双重政策直到彼得一世时期才逐步终止……】

17至18世纪中叶,欧亚草原上爆发的喀尔喀蒙古与准噶尔汗国之间的长期军事冲突,不仅改变了蒙古高原的政治格局,也对清帝国与俄罗斯帝国的边疆政策产生了深远影响。

俄国学者П.С.帕拉斯在《蒙古历史资料汇编》(1788)中首次系统引用了准噶尔使臣向圣彼得堡提交的国书,揭示了1640年《蒙古-卫拉特法典》签订后的权力失衡。

根据托木斯克总督府档案指出,喀尔喀三部(土谢图汗、车臣汗、札萨克图汗)在1650年代向沙皇派出12次使团,请求"以貂皮换取火器"对抗准噶尔。

西伯利亚哥萨克军官瓦西里·波雅尔科夫1646年的侦察报告详细记录了准噶尔巴图尔珲台吉的军力部署:"其帐下至少有3000名装备土耳其火绳枪的骑兵,火炮来自布哈拉匠人"。

战争的直接导火索在俄文史料中有不同记载。《17世纪俄国外交文书》显示,1650年喀尔喀左翼首领额尔德尼珲台吉向沙俄求援的信件中,控诉准噶尔"如狼群般蚕食我们的牧场"。俄国档案显示1652年爆发的"盐湖之战"(битва у Солёного озера),此役准噶尔骑兵采用诱敌深入的战术,在《西伯利亚纪事》中被赞为"草原战术的典范"。

1688年噶尔丹博硕克图汗东征喀尔喀期间,正在色楞格斯克谈判的俄国全权大使戈洛文向莫斯科发送了连续72封急报。新近解密的《戈洛文使团日志》显示,喀尔喀贵族在战败后"每日有数百帐逃入俄境",迫使俄国在1689年《尼布楚条约》谈判中增设蒙古难民条款。

俄国档案显示,在1690年乌兰布通之战中清军俘虏供词称:"噶尔丹的骆驼城战术源自波斯军事顾问,但暴雨使火药尽湿"。这一细节与北京耶稣会士张诚的记录形成互证,揭示了技术环境对战役的关键影响。

喀尔喀与准噶尔的拉锯战使俄国陷入两难。喀山大学В.В.特列季亚科夫教授研究发现,1691-1696年间托博尔斯克军械库同时向交战双方出售武器:给喀尔喀的收据记载"200支步枪配3普特火药",而给准噶尔的则是"瑞典制轻型野战炮"。这种双重政策直到彼得一世时期才逐步终止。

俄国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藏1714年《西伯利亚防线图》显示,俄军在鄂毕河上游新建的比斯克要塞(1718年)刻意保留了通往准噶尔的商道,表明圣彼得堡试图维持对草原的均势影响。这种策略在策妄阿拉布坦袭击西藏期间(1717年)达到顶峰,当时西伯利亚总督加加林亲王秘密向准噶尔提供了测绘西藏的哥萨克向导。

1755-1759年清帝国彻底消灭准噶尔汗国时,俄国表现出矛盾态度。圣彼得堡宫廷连续召开特别会议,最终因七年战争牵制未能干预。但俄国地理学会档案显示,1761年仍有秘密使团携带叶卡捷琳娜二世的亲笔信试图联络逃亡的准噶尔残部。

喀尔喀蒙古于1691年多伦会盟正式归附清朝,漠北草原被纳入清帝国版图。同时,准噶尔势力的削弱为俄国向中亚扩张创造了条件。战争重塑了中央欧亚的力量平衡,其影响持续至十九世纪英俄大博弈时期。"

喀尔喀归附清朝在俄国史学界有不同观点,圣彼得堡学派认为这是"被迫的选择"(вынужденный выбор),基于《伊兹勃兰特使团报告》中记载的喀尔喀部众"牲畜尽失,部民离散"的惨状。

而莫斯科学派则强调清朝的精心谋划,引用满文档案译件显示康熙帝早有计划"以喀尔喀为屏藩"。近年新公开的《恰克图商站日志》显示,即便在臣属后,喀尔喀贵族仍秘密与俄国保持联系,表明其政治取向的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