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皮后背总长“火疖子”拔除湿热老根,毛囊清爽了,红疙瘩越来越少
发布时间:2025-08-16 17:36 浏览量:2
头皮后背总长“火疖子”?拔除湿热老根,毛囊清爽了,红疙瘩越来越少!
《黄帝内经》有云:“膏粱之变,足生大丁。” 意为过食肥甘厚味,易生大疔疮。这些烦人的 “火疖子”,在中医看来,根源多与脾胃湿热相关。
脾胃作为身体的 “后勤部长”,负责运化水湿与食物;若功能失调,水湿运化不畅、停聚体内,与热邪交织便成湿热。这股湿热之毒循经络上行至头皮,或壅堵于后背肌肤,阻塞毛囊、阻滞气血,便形成又红又肿又痛的硬疙瘩 —— 这并非单纯皮肤感染,而是体内湿热过盛、无法排出的信号。
临床中,不少患者正因这种问题反复受困扰。对付这类根深蒂固的问题,单靠外用药膏消炎只能 “治标”,难以阻止复发。中医主张 “治病求本”,关键在于清除脾胃这个湿热 “源头”,同时疏通经络气血,让毛囊内的热毒有宣泄之路。唯有清理体内湿热根源、打通气血通道、让毛囊 “自由呼吸”,这些红疙瘩才能真正消退、减少。
25 岁的小伙子小刘他嗜好吃烧烤火锅,还常熬夜打游戏,头皮和后背反复长大 “火疖子” 已一年多,大的如花生米甚至蚕豆,红肿坚硬且疼痛明显。一处刚好转,旁边又冒新的,后背留下多个深色印子。
此外,他头皮面部油腻、口中发苦、大便黏腻难冲;观察其舌象,舌苔黄厚腻,脉象滑而有力。综合来看,这是典型的脾胃湿热内蕴、热毒过盛,上扰皮肤而成疖子。其问题源于饮食不节与熬夜伤脾,导致湿郁化热、热毒炽盛。
针对小刘的情况,治疗以清泻脾胃湿热、解毒消肿散结为原则。内服方中,用黄连、黄芩清脾胃湿热,栀子、金银花清热解毒泻全身火,连翘、蒲公英解毒消肿散结,茯苓、泽泻健脾利湿为湿热找 “出路”,赤芍、牡丹皮凉血活血以防热毒壅堵血脉。
调理一段时间后,小刘的改善明显:新疖子发作频率降低,不再接连冒出;正在生长的疖子疼痛感减轻,红肿范围缩小;口中苦味缓解,大便也更通畅、黏腻感减轻。
后续调整方子继续调理,新疖子极少出现,即便偶有小红点也能快速自行消退;此前频发部位趋于稳定,头皮与面部油腻感改善,旧疖子留下的深色印子也变浅了。他自己也调整了习惯,少吃了油腻烧烤。
这里必须强调:中医看病讲究辨证论治、一人一方。同样是长 “火疖子”,成因可能大不相同:有人像小刘这般因饮食不节导致脾胃湿热(实证),有人因情绪郁闷引发肝火旺盛、引动湿热,还有人本身脾胃虚弱、湿气重又遇热邪(虚实夹杂)。
湿热来源、热毒轻重、个人体质的虚实寒热均有差异,因此小刘的方子是针对其具体表现(舌苔黄厚腻、脉滑有力)与体质(年轻体壮、湿热实证为主)开出的,他人不可直接套用。若体质偏虚、脾胃弱的人用了这类清泻力强的方子,可能损伤脾胃阳气,反而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