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童读•佳作丛谈|《宇宙中最远的星》:一场跨越时空的宇宙探索之旅
发布时间:2025-08-16 17:03 浏览量:2
国家图书馆“四季童读”2025年夏季卷“佳作丛谈”如期而至!为了让广大读者更全面地了解入选作品,国图少儿馆特别开设此栏目。在这里,我们将通过馆员的书评、出版编辑的导读以及作者的创作心得、专家荐书等多种形式,带领小读者们一同探索每一部佳作背后的故事。
今天,夏季卷“佳作丛谈”为大家带来的是馆员推荐之《宇宙中最远的星》。同馆员老师一起翻开本书,向着宇宙的深处前行!
馆员推荐之《宇宙中最远的星》
在浩瀚无垠的宇宙面前,人类的好奇心从未停止过膨胀。你有没有想过,地球之外是什么样子?那些在夜空中眨眼睛的星星,藏着多少秘密?天羽老师创作的科普绘本《宇宙中最远的星》就像一艘神奇的宇宙飞船,载着我们远航,让我们和“旅行者1号”一同去太空探险,看看宇宙到底有多奇妙!
《宇宙中最远的星》讲的是“旅行者1号”探测器的故事。它可不是普通的机器,而是人类派往宇宙的“信使”。全书共分为五大篇章,每个篇章都犹如一颗璀璨的星辰,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共同编织出一幅壮丽的宇宙画卷。
开篇的“启程”篇章,如同宏大的宇宙交响乐的序曲,为我们讲述了航天器诞生的背景以及发射的艰辛过程。在那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怀揣着对宇宙的敬畏与憧憬,人类倾尽全力,打造出了“旅行者1号”这一探索宇宙的先锋使者。当它冲破地球的引力束缚,向着浩瀚的宇宙飞驰而去,人类探索宇宙的征程也迈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步。
随后的“岁星”和“镇星”篇章,带领读者跟随“旅行者1号”的脚步,近距离领略木星和土星的神奇与壮美。书中用史诗级的画面重现了探测器与这两颗气态巨星的邂逅。1979年,“旅行者1号”穿越木星红斑风暴,在作者的笔下,那些比地球还大的涡旋被渲染成梵高笔下《星空》般的奇幻景象。科学数据标注显示,虽然仅仅持续了48小时,但这场邂逅却彻底改写了人类对气态巨星的认知。而当探测器穿越直径相当于地球到月球距离的土星环时,作者将这一场景描绘为“漂浮的时光尘埃”,仿佛每一颗冰粒都凝结着46亿年的太阳系往事,让我们不禁感叹宇宙的古老与神秘。
此后的“变奏”和“远航”篇章,则把故事推向了更为深邃的宇宙空间。“旅行者1号”在完成对木星和土星的探测后,继续向着太阳系外进发。它穿越了柯伊伯带,进入了广袤无垠的星际空间。此时,它所面临的是更加恶劣的环境和未知的挑战。但正是这种孤独而勇敢地前行,让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不断拓展。在星际空间中,“旅行者1号”所遭遇的星际尘埃、宇宙射线等奇特现象,让我们对宇宙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最特别的是,它还带着一张用55种语言录制了“问候”的“金色唱片”,里面既包括了我们中国的普通话和方言,又包括了海浪声和鸟鸣声,甚至还有贝多芬的音乐。这些珍贵的信息承载着人类文明的精华,在浩瀚的宇宙中飘荡,期待着有朝一日能被其他的智慧生命发现。
在故事的尾声,作者以“安可曲”为主题,简要介绍了其他带着任务升上太空的探测器,以及人类探索宇宙的部分进程。这些探测器就像接力赛选手,一个接一个地帮人类揭开宇宙的秘密,同时也激发了我们对未来探索的无限期待。
翻开《宇宙中最远的星》,你一定会被里面的图画吸引。版画的艺术风格让木星的条纹像彩色的丝带,让土星的光环像撒了亮片的裙摆,就连遥远的星光都画得像会眨眼睛。作者还特别喜欢把科学知识藏在画里,例如,因为木星需要12年才能绕太阳转一圈,所以古时的中国人叫它“岁星”,就像天上的“年轮”。
阅毕本书,你会发现宇宙其实离我们并不远。那些课本里的天文知识,变成了“旅行者1号”的探险日记;那些看起来复杂的科学道理,原来就藏在行星的光环里,藏在恒星的光芒中。当你知道“旅行者1号”现在仍在宇宙中飞行,而且要再过4万年才能飞到下一个恒星系时,会不会觉得人类的勇气特别了不起?
在这个科普读物层出不穷的时代,《宇宙中最远的星》以其独特的魅力脱颖而出。它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停下脚步,仰望星空,感受宇宙的浩瀚与神秘。它提醒着我们,人类虽然渺小,但我们的梦想和探索精神却可以跨越时空的限制,向着宇宙的深处不断前行。无论是对宇宙充满好奇的孩子,还是对科学有着浓厚兴趣的成年人,都不容错过这本《宇宙中最远的星》。相信它会带你踏上一段难忘的宇宙之旅,让你在阅读中收获知识、感受震撼、思考人生。
(本文作者:国家图书馆馆员 施兆楠
图片来源:100层童书馆)
本期图书
《宇宙中最远的星》
天羽/著
出品方:100层童书馆
出版社: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适读年龄:10-12岁
主题分类:科普类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天文主题的科普绘本,分五大篇章讲述了传奇宇宙探测器“旅行者1号”漫长的太空旅程。本书在色彩绚丽的配图中穿插关于天文学、宇宙探索与航天器等相关科学知识的讲解,兼具科学性与艺术性,借助“旅行者1号”的故事赞美了人类的太空探索精神,为小读者描绘出了一个令人无比神往的浩瀚宇宙,有助于激发孩子的好奇心与求知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