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儿子接去享福,吃饭时孙子脱口7个字,我连夜收拾行李回老家
发布时间:2025-08-16 17:46 浏览量:1
那个周末的晚餐桌上,十二岁的孙子突然抬起头,用他那稚嫩却刺耳的声音说出了七个字。
那一刻,我手中的筷子停在半空,心脏仿佛被人狠狠捏了一把。
他的话音刚落,我就明白了一切。
那七个字像一把利刃,瞬间切断了我对这个家庭的所有幻想。
当晚,我就收拾行李,踏上了回老家的路。
1
我叫王秀兰,今年六十七岁。
三年前老伴走了,我就一个人住在县城的老房子里。房子不大,两室一厅,但住了大半辈子,什么都顺手。
每天早上六点起床,先去菜市场转一圈。
卖菜的小贩都认识我,总是挑最新鲜的菜给我。回来做早饭,吃完收拾一下,看看电视,中午简单对付一顿,下午去公园走走。
日子过得平淡,但也安稳。
只是有时候看到别人家儿孙满堂的样子,心里还是会空落落的。
志远是我唯一的儿子,在省城做建材生意。
他结婚十多年了,媳妇张慧在银行上班,两人收入都不错。孙子梓轩今年十二岁,上六年级,成绩还行。
平时他们很少回来,一年也就春节和我生日的时候回来一趟。
每次回来都是匆匆忙忙的,吃顿饭就走。
我也理解,年轻人工作忙,有自己的生活。
但心里总是盼着能多陪陪我。
那个周末,志远突然带着妻儿回来了。
我正在厨房择菜,听到敲门声,打开门看到他们,心里高兴得不得了。
"妈,我们回来了。"志远放下手里的礼品,上前抱了抱我。
"哎哟,怎么突然回来了?也不提前说一声,我好准备点好菜。"我拉着孙子的手,心里暖暖的。
"奶奶,我想你了。"梓轩嘴甜,这话说得我心里开花。
张慧也笑着说:"妈,我们这次回来是有事要和您商量。"
"什么事?快坐下说。"我赶紧给他们倒水,心里有些忐忑。
志远坐在沙发上,神情有些严肃:"妈,是这样的,我们想接您到省城去住。"
我愣了一下:"去省城?"
"对,我们新买了套房子,三室两厅,挺大的。您一个人在这里,我们也不放心。"志远的语气很诚恳,"您去了,我们也能更好地照顾您。"
张慧也点头附和:"是啊,妈。您去了就不用操心家务了,我们会照顾好您的。"
我心里五味杂陈。
去省城,意味着要离开生活了几十年的地方。
但能和儿子一家人住在一起,能天天看到孙子,这诱惑太大了。
"可是我在这里住惯了..."我有些犹豫。
"妈,您放心,省城的生活条件比这里好多了。您去了就是享福,什么都不用操心。"志远握住我的手,"我现在生意稳定了,完全有能力照顾您。"
梓轩也在一旁说:"奶奶,你去了我们就能天天见面了。"
看着他们期待的眼神,我的心软了。
"好,我去。"我最终点了头。
那天晚上,我躺在床上想了很久。
2
离开这个地方,去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心里说不紧张是假的。
但想到能和儿子一家人住在一起,能天天看到孙子,还有什么比这更幸福的呢?
一周后,志远开车来接我。
我收拾了两大箱子的东西,都是些平时用惯了的物品。
"妈,这些旧东西就别带了,到了省城我们给您买新的。"志远看着我的行李,有些不以为然。
"这些我用惯了。"我舍不得丢掉这些陪伴我多年的物品。
车子开了三个小时,终于到了省城。
志远的家在一个新开发的小区里,楼层很高,电梯直达。
房子确实很大,装修得也很现代化。
"妈,这间房是给您准备的。"志远推开一间朝南的房间,"采光好,您肯定喜欢。"
房间里摆放着新买的家具,床铺也是新的。
虽然一切都很新,但总觉得少了些什么。
"谢谢你们。"我坐在床边,努力适应着新环境。
"妈,您先休息一下,晚上我们一起吃饭。"张慧的声音很温和。
头几天,一切都很和谐。
志远每天早上出门前都会和我说几句话,张慧上班前也会问我需要什么。
梓轩放学回来会主动和我聊天,告诉我学校里发生的事。
我主动承担起了家务,每天早起给他们做早饭,打扫卫生,洗衣服。
这些我都做得很开心,觉得终于能为这个家做些什么了。
但慢慢地,我发现城里的生活和我想象的不太一样。
超市里的菜价比老家贵了一倍,我每次买菜都心疼。
小区里的邻居们很少交流,电梯里遇见了也只是点点头。
我想找人聊天都没有对象。
更让我困扰的是梓轩的表现。
这孩子被宠坏了,吃饭挑三拣四,稍微不合口味就不吃。
"奶奶,这个菜太咸了。"他皱着眉头推开碗。
"奶奶,我不喜欢吃青菜。"他把菜挑出来放在桌上。
"奶奶,给我倒杯水。"他在沙发上看电视,头都不抬。
我每次都好声好气地哄他,但心里有些不是滋味。
在老家的时候,他可不是这样对我的。
志远和张慧对此视而不见,好像这都是理所当然的。
住了一个月后,我发现张慧对我的态度开始有些变化。
"妈,您做菜能不能少放点盐?太咸了对孩子不好。"她站在厨房门口,语气有些不耐烦。
"妈,这衣服您洗得不够干净,我重新洗一遍。"她把我洗好的衣服重新放进洗衣机。
3
"妈,您能不能不要总是看电视?声音太大了,影响孩子学习。"她调小了电视音量。
每一次批评都让我觉得自己像个做错事的孩子。
我开始小心翼翼地生活,生怕做错什么事情。
做饭的时候反复尝味道,洗衣服的时候多洗几遍,看电视的时候把声音调得很小。
志远夹在中间,明显很为难。
"妈,您别和慧慧一般见识,她工作压力大,脾气有点急。"他私下里对我说。
"妈,您多包容一下,毕竟是她的家。"他的话让我心里很不是滋味。
她的家?那我算什么?
但我什么都没说,只是点点头。
日子一天天过去,我发现自己越来越像个外人。
每天早上五点半起床,给全家准备早餐。
儿子接去享福,吃饭时孙子脱口7个字,我连夜收拾行李回老家
订阅专属
现实情感·现代·家庭
星语心苑
本故事10分钟读完2.6万人在看
关注
那个周末的晚餐桌上,十二岁的孙子突然抬起头,用他那稚嫩却刺耳的声音说出了七个字。
那一刻,我手中的筷子停在半空,心脏仿佛被人狠狠捏了一把。
他的话音刚落,我就明白了一切。
那七个字像一把利刃,瞬间切断了我对这个家庭的所有幻想。
当晚,我就收拾行李,踏上了回老家的路。
1
我叫王秀兰,今年六十七岁。
三年前老伴走了,我就一个人住在县城的老房子里。房子不大,两室一厅,但住了大半辈子,什么都顺手。
每天早上六点起床,先去菜市场转一圈。
卖菜的小贩都认识我,总是挑最新鲜的菜给我。回来做早饭,吃完收拾一下,看看电视,中午简单对付一顿,下午去公园走走。
日子过得平淡,但也安稳。
只是有时候看到别人家儿孙满堂的样子,心里还是会空落落的。
志远是我唯一的儿子,在省城做建材生意。
他结婚十多年了,媳妇张慧在银行上班,两人收入都不错。孙子梓轩今年十二岁,上六年级,成绩还行。
平时他们很少回来,一年也就春节和我生日的时候回来一趟。
每次回来都是匆匆忙忙的,吃顿饭就走。
我也理解,年轻人工作忙,有自己的生活。
但心里总是盼着能多陪陪我。
那个周末,志远突然带着妻儿回来了。
我正在厨房择菜,听到敲门声,打开门看到他们,心里高兴得不得了。
"妈,我们回来了。"志远放下手里的礼品,上前抱了抱我。
"哎哟,怎么突然回来了?也不提前说一声,我好准备点好菜。"我拉着孙子的手,心里暖暖的。
"奶奶,我想你了。"梓轩嘴甜,这话说得我心里开花。
张慧也笑着说:"妈,我们这次回来是有事要和您商量。"
"什么事?快坐下说。"我赶紧给他们倒水,心里有些忐忑。
志远坐在沙发上,神情有些严肃:"妈,是这样的,我们想接您到省城去住。"
我愣了一下:"去省城?"
"对,我们新买了套房子,三室两厅,挺大的。您一个人在这里,我们也不放心。"志远的语气很诚恳,"您去了,我们也能更好地照顾您。"
张慧也点头附和:"是啊,妈。您去了就不用操心家务了,我们会照顾好您的。"
我心里五味杂陈。
去省城,意味着要离开生活了几十年的地方。
但能和儿子一家人住在一起,能天天看到孙子,这诱惑太大了。
"可是我在这里住惯了..."我有些犹豫。
"妈,您放心,省城的生活条件比这里好多了。您去了就是享福,什么都不用操心。"志远握住我的手,"我现在生意稳定了,完全有能力照顾您。"
梓轩也在一旁说:"奶奶,你去了我们就能天天见面了。"
看着他们期待的眼神,我的心软了。
"好,我去。"我最终点了头。
那天晚上,我躺在床上想了很久。
2
离开这个地方,去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心里说不紧张是假的。
但想到能和儿子一家人住在一起,能天天看到孙子,还有什么比这更幸福的呢?
一周后,志远开车来接我。
我收拾了两大箱子的东西,都是些平时用惯了的物品。
"妈,这些旧东西就别带了,到了省城我们给您买新的。"志远看着我的行李,有些不以为然。
"这些我用惯了。"我舍不得丢掉这些陪伴我多年的物品。
车子开了三个小时,终于到了省城。
志远的家在一个新开发的小区里,楼层很高,电梯直达。
房子确实很大,装修得也很现代化。
"妈,这间房是给您准备的。"志远推开一间朝南的房间,"采光好,您肯定喜欢。"
房间里摆放着新买的家具,床铺也是新的。
虽然一切都很新,但总觉得少了些什么。
"谢谢你们。"我坐在床边,努力适应着新环境。
"妈,您先休息一下,晚上我们一起吃饭。"张慧的声音很温和。
头几天,一切都很和谐。
志远每天早上出门前都会和我说几句话,张慧上班前也会问我需要什么。
梓轩放学回来会主动和我聊天,告诉我学校里发生的事。
我主动承担起了家务,每天早起给他们做早饭,打扫卫生,洗衣服。
这些我都做得很开心,觉得终于能为这个家做些什么了。
但慢慢地,我发现城里的生活和我想象的不太一样。
超市里的菜价比老家贵了一倍,我每次买菜都心疼。
小区里的邻居们很少交流,电梯里遇见了也只是点点头。
我想找人聊天都没有对象。
更让我困扰的是梓轩的表现。
这孩子被宠坏了,吃饭挑三拣四,稍微不合口味就不吃。
"奶奶,这个菜太咸了。"他皱着眉头推开碗。
"奶奶,我不喜欢吃青菜。"他把菜挑出来放在桌上。
"奶奶,给我倒杯水。"他在沙发上看电视,头都不抬。
我每次都好声好气地哄他,但心里有些不是滋味。
在老家的时候,他可不是这样对我的。
志远和张慧对此视而不见,好像这都是理所当然的。
住了一个月后,我发现张慧对我的态度开始有些变化。
"妈,您做菜能不能少放点盐?太咸了对孩子不好。"她站在厨房门口,语气有些不耐烦。
"妈,这衣服您洗得不够干净,我重新洗一遍。"她把我洗好的衣服重新放进洗衣机。
3
"妈,您能不能不要总是看电视?声音太大了,影响孩子学习。"她调小了电视音量。
每一次批评都让我觉得自己像个做错事的孩子。
我开始小心翼翼地生活,生怕做错什么事情。
做饭的时候反复尝味道,洗衣服的时候多洗几遍,看电视的时候把声音调得很小。
志远夹在中间,明显很为难。
"妈,您别和慧慧一般见识,她工作压力大,脾气有点急。"他私下里对我说。
"妈,您多包容一下,毕竟是她的家。"他的话让我心里很不是滋味。
她的家?那我算什么?
但我什么都没说,只是点点头。
日子一天天过去,我发现自己越来越像个外人。
每天早上五点半起床,给全家准备早餐。
志远要吃白粥配咸菜,张慧要吃全麦面包配牛奶,梓轩要吃煎蛋配豆浆。
三个人三种口味,我得准备三份不同的早餐。
吃完早餐,我送梓轩去学校。
路上他总是低着头玩手机,很少和我说话。
到了学校门口,他头也不回地跑进去,连句再见都不说。
中午我一个人在家,看看电视,做做家务。
下午去接梓轩放学,路上买点菜。
超市里的菜价让我肉疼,但我不敢说什么。
回到家,我开始准备晚饭。
三个人的口味都不同,我得变着花样做。
晚上,一家人围坐在餐桌旁吃饭。
他们聊工作,聊学校,聊朋友,很少主动和我说话。
我就像个透明人,坐在那里默默地吃饭。
吃完饭,我收拾碗筷,洗刷锅盆。
他们在客厅里看电视,有说有笑。
我洗完碗,擦干手,走到客厅。
"妈,您累了就早点休息。"张慧头也不抬地说。
我只好回到自己的房间,关上门,一个人坐在床边发呆。
这就是我向往的生活吗?
我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
但看到梓轩偶尔对我的笑容,我又安慰自己,也许只是需要时间适应。
有一天,我听到张慧在和朋友打电话。
"我婆婆?她挺好的,每天给我们做饭洗衣服,相当于请了个免费保姆。"她的笑声传到我耳朵里,刺得我心疼。
免费保姆?
我愣在原地,手里的茶杯差点掉到地上。
原来在她眼里,我就是个免费保姆。
不是什么享福,不是什么被照顾,就是个免费的劳动力。
这个认识让我整夜难眠。
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在这个家里的位置。
每天早起晚睡,包揽所有家务,照顾孙子的起居。
我得到了什么?
4
偶尔几句不痛不痒的关心,还有越来越多的挑剔和不满。
我开始观察他们的言行,发现了更多让我心寒的细节。
志远在外面和朋友聊天的时候,从来不提我。
好像我根本不存在一样。
张慧在同事面前炫耀自己的生活,说有个保姆帮忙,家里轻松很多。
梓轩在同学面前抱怨,说奶奶做的菜不好吃,管得太严。
我在这个家里的存在感越来越低。
除了做家务,我好像没有其他价值。
这种感觉让我很难受,但我不知道该怎么办。
我是他们的妈妈,他们的奶奶,难道不应该这样吗?
我开始怀疑自己的想法,也许是我太敏感了。
但内心深处,我知道事情不应该是这样的。
时间过得很快,我在省城已经住了三个月。
表面上看,一切都很正常。
我依然每天早起做饭,送孙子上学,照顾家里的一切。
但我的心情越来越沉重。
我想念老家的那些老朋友,想念那些熟悉的街道,想念那个属于我的小家。
在这里,我总是感觉自己像个客人,一个不太受欢迎的客人。
志远偶尔会买些补品给我,但那感觉更像是施舍。
"妈,这个燕窝您补补身体。"他把包装精美的盒子递给我。
我接过来,心里却没有一点高兴。
这些东西能补偿什么?
我需要的不是这些,我需要的是尊重,是真正的关爱。
张慧对我的态度越来越冷淡。
有时候我说话,她明显在敷衍。
"嗯,好的。"她总是这样回应我,眼睛看着别的地方。
"知道了。"她的声音里没有一丝温度。
我开始觉得自己在这个家里是多余的。
除了做家务,我的存在好像没有任何意义。
梓轩对我的态度也让我失望。
"奶奶,你动作能不能快点?"他催促我做饭。
"奶奶,你别管我的事。"他拒绝我的关心。
"奶奶,你好烦。"他不耐烦地推开我。
这些话像针一样扎在我心里。
我不明白,这个我从小疼爱的孙子,怎么会对我这样?
我开始想念老家的生活。
虽然孤单,但至少清净。
虽然平淡,但至少自由。
我不用看任何人的脸色,不用小心翼翼地生活。
想吃什么就做什么,想看什么电视就看什么,想什么时候睡就什么时候睡。
在这里,我连这些最基本的自由都没有。
我开始考虑要不要回老家。
但每次想到这个,我又舍不得。
毕竟这是我的儿子,我的孙子。
5
我不想放弃这个机会。
也许真的只是需要时间适应,也许情况会慢慢好转。
我一直这样安慰自己,一直坚持着。
但内心深处,我知道有些东西已经变了,再也回不去了。
那个周末,一切都改变了。
张慧提议全家一起包饺子,说很久没有一起做过家务了。
我很高兴,觉得这是个好机会,可以增进感情。
我们围坐在餐桌旁,一起和面,调馅,包饺子。
儿子接去享福,吃饭时孙子脱口7个字,我连夜收拾行李回老家
订阅专属
现实情感·现代·家庭
星语心苑
本故事10分钟读完2.6万人在看
关注
那个周末的晚餐桌上,十二岁的孙子突然抬起头,用他那稚嫩却刺耳的声音说出了七个字。
那一刻,我手中的筷子停在半空,心脏仿佛被人狠狠捏了一把。
他的话音刚落,我就明白了一切。
那七个字像一把利刃,瞬间切断了我对这个家庭的所有幻想。
当晚,我就收拾行李,踏上了回老家的路。
1
我叫王秀兰,今年六十七岁。
三年前老伴走了,我就一个人住在县城的老房子里。房子不大,两室一厅,但住了大半辈子,什么都顺手。
每天早上六点起床,先去菜市场转一圈。
卖菜的小贩都认识我,总是挑最新鲜的菜给我。回来做早饭,吃完收拾一下,看看电视,中午简单对付一顿,下午去公园走走。
日子过得平淡,但也安稳。
只是有时候看到别人家儿孙满堂的样子,心里还是会空落落的。
志远是我唯一的儿子,在省城做建材生意。
他结婚十多年了,媳妇张慧在银行上班,两人收入都不错。孙子梓轩今年十二岁,上六年级,成绩还行。
平时他们很少回来,一年也就春节和我生日的时候回来一趟。
每次回来都是匆匆忙忙的,吃顿饭就走。
我也理解,年轻人工作忙,有自己的生活。
但心里总是盼着能多陪陪我。
那个周末,志远突然带着妻儿回来了。
我正在厨房择菜,听到敲门声,打开门看到他们,心里高兴得不得了。
"妈,我们回来了。"志远放下手里的礼品,上前抱了抱我。
"哎哟,怎么突然回来了?也不提前说一声,我好准备点好菜。"我拉着孙子的手,心里暖暖的。
"奶奶,我想你了。"梓轩嘴甜,这话说得我心里开花。
张慧也笑着说:"妈,我们这次回来是有事要和您商量。"
"什么事?快坐下说。"我赶紧给他们倒水,心里有些忐忑。
志远坐在沙发上,神情有些严肃:"妈,是这样的,我们想接您到省城去住。"
我愣了一下:"去省城?"
"对,我们新买了套房子,三室两厅,挺大的。您一个人在这里,我们也不放心。"志远的语气很诚恳,"您去了,我们也能更好地照顾您。"
张慧也点头附和:"是啊,妈。您去了就不用操心家务了,我们会照顾好您的。"
我心里五味杂陈。
去省城,意味着要离开生活了几十年的地方。
但能和儿子一家人住在一起,能天天看到孙子,这诱惑太大了。
"可是我在这里住惯了..."我有些犹豫。
"妈,您放心,省城的生活条件比这里好多了。您去了就是享福,什么都不用操心。"志远握住我的手,"我现在生意稳定了,完全有能力照顾您。"
梓轩也在一旁说:"奶奶,你去了我们就能天天见面了。"
看着他们期待的眼神,我的心软了。
"好,我去。"我最终点了头。
那天晚上,我躺在床上想了很久。
2
离开这个地方,去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心里说不紧张是假的。
但想到能和儿子一家人住在一起,能天天看到孙子,还有什么比这更幸福的呢?
一周后,志远开车来接我。
我收拾了两大箱子的东西,都是些平时用惯了的物品。
"妈,这些旧东西就别带了,到了省城我们给您买新的。"志远看着我的行李,有些不以为然。
"这些我用惯了。"我舍不得丢掉这些陪伴我多年的物品。
车子开了三个小时,终于到了省城。
志远的家在一个新开发的小区里,楼层很高,电梯直达。
房子确实很大,装修得也很现代化。
"妈,这间房是给您准备的。"志远推开一间朝南的房间,"采光好,您肯定喜欢。"
房间里摆放着新买的家具,床铺也是新的。
虽然一切都很新,但总觉得少了些什么。
"谢谢你们。"我坐在床边,努力适应着新环境。
"妈,您先休息一下,晚上我们一起吃饭。"张慧的声音很温和。
头几天,一切都很和谐。
志远每天早上出门前都会和我说几句话,张慧上班前也会问我需要什么。
梓轩放学回来会主动和我聊天,告诉我学校里发生的事。
我主动承担起了家务,每天早起给他们做早饭,打扫卫生,洗衣服。
这些我都做得很开心,觉得终于能为这个家做些什么了。
但慢慢地,我发现城里的生活和我想象的不太一样。
超市里的菜价比老家贵了一倍,我每次买菜都心疼。
小区里的邻居们很少交流,电梯里遇见了也只是点点头。
我想找人聊天都没有对象。
更让我困扰的是梓轩的表现。
这孩子被宠坏了,吃饭挑三拣四,稍微不合口味就不吃。
"奶奶,这个菜太咸了。"他皱着眉头推开碗。
"奶奶,我不喜欢吃青菜。"他把菜挑出来放在桌上。
"奶奶,给我倒杯水。"他在沙发上看电视,头都不抬。
我每次都好声好气地哄他,但心里有些不是滋味。
在老家的时候,他可不是这样对我的。
志远和张慧对此视而不见,好像这都是理所当然的。
住了一个月后,我发现张慧对我的态度开始有些变化。
"妈,您做菜能不能少放点盐?太咸了对孩子不好。"她站在厨房门口,语气有些不耐烦。
"妈,这衣服您洗得不够干净,我重新洗一遍。"她把我洗好的衣服重新放进洗衣机。
3
"妈,您能不能不要总是看电视?声音太大了,影响孩子学习。"她调小了电视音量。
每一次批评都让我觉得自己像个做错事的孩子。
我开始小心翼翼地生活,生怕做错什么事情。
做饭的时候反复尝味道,洗衣服的时候多洗几遍,看电视的时候把声音调得很小。
志远夹在中间,明显很为难。
"妈,您别和慧慧一般见识,她工作压力大,脾气有点急。"他私下里对我说。
"妈,您多包容一下,毕竟是她的家。"他的话让我心里很不是滋味。
她的家?那我算什么?
但我什么都没说,只是点点头。
日子一天天过去,我发现自己越来越像个外人。
每天早上五点半起床,给全家准备早餐。
志远要吃白粥配咸菜,张慧要吃全麦面包配牛奶,梓轩要吃煎蛋配豆浆。
三个人三种口味,我得准备三份不同的早餐。
吃完早餐,我送梓轩去学校。
路上他总是低着头玩手机,很少和我说话。
到了学校门口,他头也不回地跑进去,连句再见都不说。
中午我一个人在家,看看电视,做做家务。
下午去接梓轩放学,路上买点菜。
超市里的菜价让我肉疼,但我不敢说什么。
回到家,我开始准备晚饭。
三个人的口味都不同,我得变着花样做。
晚上,一家人围坐在餐桌旁吃饭。
他们聊工作,聊学校,聊朋友,很少主动和我说话。
我就像个透明人,坐在那里默默地吃饭。
吃完饭,我收拾碗筷,洗刷锅盆。
他们在客厅里看电视,有说有笑。
我洗完碗,擦干手,走到客厅。
"妈,您累了就早点休息。"张慧头也不抬地说。
我只好回到自己的房间,关上门,一个人坐在床边发呆。
这就是我向往的生活吗?
我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
但看到梓轩偶尔对我的笑容,我又安慰自己,也许只是需要时间适应。
有一天,我听到张慧在和朋友打电话。
"我婆婆?她挺好的,每天给我们做饭洗衣服,相当于请了个免费保姆。"她的笑声传到我耳朵里,刺得我心疼。
免费保姆?
我愣在原地,手里的茶杯差点掉到地上。
原来在她眼里,我就是个免费保姆。
不是什么享福,不是什么被照顾,就是个免费的劳动力。
这个认识让我整夜难眠。
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在这个家里的位置。
每天早起晚睡,包揽所有家务,照顾孙子的起居。
我得到了什么?
4
偶尔几句不痛不痒的关心,还有越来越多的挑剔和不满。
我开始观察他们的言行,发现了更多让我心寒的细节。
志远在外面和朋友聊天的时候,从来不提我。
好像我根本不存在一样。
张慧在同事面前炫耀自己的生活,说有个保姆帮忙,家里轻松很多。
梓轩在同学面前抱怨,说奶奶做的菜不好吃,管得太严。
我在这个家里的存在感越来越低。
除了做家务,我好像没有其他价值。
这种感觉让我很难受,但我不知道该怎么办。
我是他们的妈妈,他们的奶奶,难道不应该这样吗?
我开始怀疑自己的想法,也许是我太敏感了。
但内心深处,我知道事情不应该是这样的。
时间过得很快,我在省城已经住了三个月。
表面上看,一切都很正常。
我依然每天早起做饭,送孙子上学,照顾家里的一切。
但我的心情越来越沉重。
我想念老家的那些老朋友,想念那些熟悉的街道,想念那个属于我的小家。
在这里,我总是感觉自己像个客人,一个不太受欢迎的客人。
志远偶尔会买些补品给我,但那感觉更像是施舍。
"妈,这个燕窝您补补身体。"他把包装精美的盒子递给我。
我接过来,心里却没有一点高兴。
这些东西能补偿什么?
我需要的不是这些,我需要的是尊重,是真正的关爱。
张慧对我的态度越来越冷淡。
有时候我说话,她明显在敷衍。
"嗯,好的。"她总是这样回应我,眼睛看着别的地方。
"知道了。"她的声音里没有一丝温度。
我开始觉得自己在这个家里是多余的。
除了做家务,我的存在好像没有任何意义。
梓轩对我的态度也让我失望。
"奶奶,你动作能不能快点?"他催促我做饭。
"奶奶,你别管我的事。"他拒绝我的关心。
"奶奶,你好烦。"他不耐烦地推开我。
这些话像针一样扎在我心里。
我不明白,这个我从小疼爱的孙子,怎么会对我这样?
我开始想念老家的生活。
虽然孤单,但至少清净。
虽然平淡,但至少自由。
我不用看任何人的脸色,不用小心翼翼地生活。
想吃什么就做什么,想看什么电视就看什么,想什么时候睡就什么时候睡。
在这里,我连这些最基本的自由都没有。
我开始考虑要不要回老家。
但每次想到这个,我又舍不得。
毕竟这是我的儿子,我的孙子。
5
我不想放弃这个机会。
也许真的只是需要时间适应,也许情况会慢慢好转。
我一直这样安慰自己,一直坚持着。
但内心深处,我知道有些东西已经变了,再也回不去了。
那个周末,一切都改变了。
张慧提议全家一起包饺子,说很久没有一起做过家务了。
我很高兴,觉得这是个好机会,可以增进感情。
我们围坐在餐桌旁,一起和面,调馅,包饺子。
气氛很轻松,大家有说有笑。
我心里暖暖的,觉得这才是家的感觉。
"妈,您包的饺子真好看。"志远夸奖我。
"是啊,妈的手艺就是好。"张慧也难得地夸了我一句。
我高兴得不得了,包得更加起劲。
梓轩也在一旁帮忙,虽然包得不太好看,但很认真。
"奶奶,你教我包饺子吧。"他主动要求。
"好好好,奶奶教你。"我耐心地教他。
那一刻,我觉得一切都值得了。
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一家人其乐融融。
饺子包好了,我们一起下锅煮。
不一会儿,热腾腾的饺子就出锅了。
我们围坐在餐桌旁,准备享受这顿一起制作的晚餐。
"来,大家尝尝我们一起包的饺子。"张慧很高兴。
我给每个人盛了一碗饺子,心里满足极了。
这时,张慧的手机响了。
"喂,小丽啊。"她接起电话,"我们在吃饭呢。"
"包饺子?对对对,一家人一起包的。"她的声音很愉快。
我继续给梓轩夹饺子,心里美滋滋的。
"你说我家里的事?"张慧在电话里笑着说,"现在轻松多了,有人帮忙。"
我没太在意她的话,专心地吃着饺子。
"什么轻松?"电话里的声音有些大,我也听到了。
梓轩突然停下咀嚼,眼珠子骨碌碌一转,嘴角挂着一丝得意的坏笑。
然而下一秒,梓轩歪着脑袋,用最天真无邪的声音,毫无征兆地说出了七个字。
这七个字像炸雷一样在餐厅里轰响!
我手中的筷子啪嗒一声掉在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