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位千亿级首富大佬,走了
发布时间:2025-08-16 19:54 浏览量:3
刚刚,吴清亮走了。
2025年8月12日,这位吴德南控股集团创办人、“立邦”品牌缔造者,在新加坡家中、家人环绕下安详离世,享年98岁。
同日,立邦涂料股价应声暴跌逾10%,总市值蒸发至2.79万亿日元。
这位一手打造世界级涂料帝国的华商,在生命的最后几个月,依旧是新加坡首富——《福布斯》5月榜单上,他以130亿美元财富位列全球第182位。
如果真要用一句话来概括吴清亮的一生,大概是:从贫民窟到资本桌主位,他用近百年的时间,把“臭漆王”三个字,磨成了“亚洲漆王”的金光招牌。
1926年的一个黄昏,他的母亲李秀英挺着八个月的身孕,带着两个年幼的女儿,挤在南海的一艘客船上,去找在新加坡谋生的丈夫。
新加坡的贫民窟成了吴清亮的第一个家。
小学毕业,他的课桌就被战争截断。
14岁,他在马来西亚割过胶、卖过渔网,攒下两万多新币——那时足够买四套房。
但18岁创业开汽水厂的梦想,只撑了一年多就破产,人生清零。
命运的转折是在工厂对面的一家五金店。
白天他卖油漆,晚上翻新政府处理的过期油漆。
那种刺鼻味给了他“臭漆王”的绰号,也给了他第一桶金。
朝鲜战争让油漆价格飙升,他的改装漆几乎是“印钞机”式的收益。
但他心里清楚,真正的未来,不在倒腾废漆,而在掌握技术、做出品牌。
他跑去丹麦学涂料,后来牵手日本日涂控股,拿下新加坡及东南亚市场。
从经销商到控股合资公司,再到全面扩张,他手里控股权从未旁落。
1990年中新建交,他顺势推出“立邦”这个带着中国情感的名字,把事业的重心转向大陆市场。
那时候,大部分中国人还习惯用白水泥粉墙,立邦刚进来就亏得厉害。
很多国际品牌选择撤退,他却说:“中国绝不会让我失望。”
为了补贴中国业务,他卖掉了盈利的电子厂、地产项目、医院,把钱砸进广告、建厂、铺渠道。
1993年,他在电视上投下中国涂料史上第一支广告片——3000万一挥而出。
从那以后,每年12%的销售额都回流到广告投入。
结果也验证了他的执拗,中国后来成了立邦最大市场。
商业史上少有这样的戏码:2000年代,他的家族与日涂控股缠斗多年,最终以不到直接收购的代价反客为主——控股权过半,反向掌控日涂,把立邦推上世界涂料前四。
日本媒体酸溜溜地称之为“窃取”,可商业世界里,胜负从来不问过程。
他的故事,不只是财富榜单上的数字,还藏着一种商业耐力——别人四处撒网,他反而收拢到一个桶里。
想想近年的三棵树,也是在专注主业、持续创新中挤进全球建筑工程涂料第一的位置;而一些曾试水多元化的巨头,比如美的,最终也选择回归核心业务。
这是一种战略判断:风口热闹,底盘才是决定输赢的核心。
2025年的涂料行业风声鹤唳,东方雨虹、三棵树的利润率都在下滑,艺术漆市场正在洗牌,国产品牌试图超越海外老牌巨头。
这样的背景下,吴清亮的离世,不仅是一个商业传奇的终章,也像是一个时代的转场。
晚年的吴清亮,喜欢开着“白兔号”去巴厘岛钓鱼,尝遍海岛美食。
可他对潮州老家的挂念一直没断——建学校、修医院、修桥、通路、电厂、水厂。
他曾说:“赚了钱,最终要赚一个好名声,让子孙后代听到这个名字,只有称赞,没有咒骂。”
资本市场记住他逆袭的手腕,同行记住他收缩聚焦的眼光,家乡人记住的是那一栋栋刻着父母名字的校舍和医院。
一个人的一生,如果能把财富变成记忆与情义,大概就真的不负来过。
吴清亮走了,但他留下的,不只是一个涂料帝国,更是一种笃定——哪怕市场震荡、行业洗牌、股价暴跌,真正长远的胜利,从来属于那些看准方向、耐心守候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