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华人生意”到“本土扎根”,餐饮出海的破局密码找到了?

发布时间:2025-08-10 21:16  浏览量:4

当“餐饮出海”成为行业热词,越来越多中国品牌踏上全球化征程,却有人发现:只做华人生意的“出海”,不过是把国内门店复制到了国外。

全球化浪潮下,海外市场的消费潜力正在释放——东南亚的云吞面店门口排起长队,欧美的火锅馆里飘着麻辣香气,中国味道正在被世界看见。但不少企业却陷入“华人生意陷阱”:把国内的菜单、服务原封不动搬过去,只吸引华人顾客,最终难以突破圈层。

真正的餐饮出海,从来不是“复制国内”,而是“扎根本土”——这是吼堂老火锅联合创始人李小孬在2024餐饮品牌节上分享的实践经验,也成为越来越多成功出海企业的共识。

很多餐饮企业出海的初衷,是“服务华人”,但李小孬直言:“若仅满足于华人群体,根本不需要踏足海外市场。”事实上,只做华人生意的品牌,往往面临客群有限、竞争力弱的问题——当华人顾客习惯了“家乡味”,一旦有更地道的本土品牌出现,便容易流失。

本土化的关键,是读懂当地消费者的“胃”。就像国外流行的左宗棠鸡、陈皮鸡,国内消费者可能并不熟悉,但却符合当地口味偏好。泰国把餐饮业打造成战略性产业,正是通过吸引外资、提升本土品牌,让泰国菜成为全球知名品牌——这给中国餐饮企业的启示是:必须深入调研当地饮食习惯,调整菜单结构,用“本土语言”呈现中国味道。

如何实现本土化?吼堂老火锅的经验值得借鉴:针对海外市场重新设计菜单,突出门店特色——比如在东南亚推出“椰香火锅”,结合当地喜欢的椰奶味;在欧洲增加“单人份火锅”,适应小份化的消费习惯。同时,用大数据分析当地顾客的服务需求,优化服务流程,让服务既保留中国特色,又符合当地期待。

餐饮出海不是“把中国味道卖给外国人”,而是“让中国味道成为外国人的日常”。它需要企业放下“复制国内”的执念,深入本土市场,用调研代替想当然,用调整代替坚持。

从“华人生意”到“本土扎根”,餐饮出海的破局密码,藏在对当地市场的尊重里,藏在对消费者需求的洞察里。

说到底,餐饮出海的本质,是用本土语言讲好中国味道的故事——当中国味道能融入当地人的生活,才算真正“走出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