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岁高龄老人,为爱寻初恋77年,只为再看一眼名字!
发布时间:2025-08-16 15:52 浏览量:5
2014年深秋,台北桃园机场出现了一位左眼几近失明的93岁老人。
她颤抖的手中紧握着一个布包,里面珍藏着一张泛黄的合照——那是她与丈夫唯一的合影。
从重庆到台北,跨越2200公里山河,她以残年病体踏上这段漫长旅程,只为寻找一个刻骨铭心77年的名字:钟崇鑫。
1935年的福州,14岁的张淑英刚从女子私塾毕业。经人介绍,她认识了时年26岁的黄埔军校毕业生钟崇鑫。
初次相见,这位眉清目秀的军官便问:“你识字吗?”少女提笔写下“洋头口”三字时,一缕情丝已悄然缠绕。
婚礼当日,钟崇鑫亲手为她披上白纱,从此“阿妹”成了他唯一的爱称。
婚后的日子浸润在细水长流的温情里:
他将全部军饷交予她保管,自己每月只买一包烟解瘾;从不让妻子手洗厚硬的军装,“怕磨破她的手”;总在镜前笑言:“阿妹不化妆就很美了。”
这般岁月静好仅持续两年。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钟崇鑫匆匆归家道别:“部队要去上海了。”
常熟车站的离别场景,成为张淑英余生最痛的记忆切片。她为丈夫买了一件汗衫、一条内裤,一路沉默走向月台。
当汽车即将启动,她背过身不敢看那远去的身影——突然,他冲下车从背后紧紧抱住她,声音哽咽:“阿妹,我会回来的!”
这句承诺在战火中化为泡影。身为87师259旅中校参谋主任的钟崇鑫,于南京保卫战中率部死守雨花台。
1937年12月12日,通济门防线被日军攻破,他与全旅官兵壮烈殉国,年仅32岁。
张淑英的等待持续了整整七年。
1944年,她在重庆街头偶遇丈夫的战友方维鑫,才得知噩耗。军长回函证实:“兄阵亡,无法函告……”
捧着信纸,她与婆婆哭倒在地,次年婆婆便病逝于丧子之痛。
内战烽烟再起时,张淑英面临人生抉择。
父母兄弟迁居台湾,她却执意留在重庆:“他是重庆人,我这辈子也要守在这里。”
寄居同乡家的岁月,年轻貌美的她拒绝所有提亲。
1949年新中国成立,眼见丈夫用生命守护的山河终得太平,她才泪流满面地接受第二段婚姻。
与李自清生育两儿一女的日子里,她将往事深埋心底,只在深夜摩挲那张唯一的合照。
“我这辈子只哭过三次,每一次都是为了崇鑫。”她对子女如是说。
1988年,第二任丈夫去世后,77岁的她终于吐露埋藏半个世纪的夙愿:“我想知道崇鑫的灵位在哪里。”
长子李长富在古籍中发现87师参谋仇广汉的《淞沪抗战纪实》,确认钟崇鑫与全旅官兵“阵亡于雨花台”
2014年央视《关爱老兵》节目牵线志愿者,在台北忠烈祠找到刻有“钟崇鑫”的灵位。
93岁的张淑英执意赴台,留下悲壮嘱托:“若途中不测,就带骨灰去台北;若在台北不测,后事从简!”
当手指触到灵位那刻,她恸哭失声:“我来看你了!从此我们再也不分开……”
六天里,她三次来到祠中枯坐,指尖反复描摹牌位上的名字。
临别时,那句低语撕裂时空:“77年前永别一次,77年后再别一次——来世再见!”
2018年七夕,张淑英安详离世。
她的故事被拍成纪录片《77年的找寻》,镜头里那双抚过灵位的皱手,曾在新婚时为丈夫熨烫军装。
南京雨花台的弹痕早已被青苔覆盖,而台北忠烈祠的香炉前,依然有凭吊者替她放下一束白菊。
乱世儿女的情爱,常被硝烟碾作尘埃。唯张淑英以77载光阴证明:真正的告别不在死别时刻,而在被遗忘的瞬间。
当最后一抔骨灰撒入长江,她终于兑现了车站诀别时的沉默誓言——纵使人间离散,黄泉碧落,我必踏遍山河寻你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