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万亿美债压顶,美财长想要再见中方一面,特朗普想请中国帮个忙,连美对华称呼都变了

发布时间:2025-08-15 23:29  浏览量:1

当地时间8月12日,美国国债总额首次冲破37万亿美元大关,达到37004817625842美元。美国联邦预算问责委员会主席马娅·麦吉尼亚斯直言,美国财政状况已严重失衡,国会却还在持续加码,让局面愈发糟糕。这天文数字般的债务像座大山,压得美国喘不过气,美财长贝森特急着要在未来两三个月内再和中方见一面,显然是想从中国这里找到破局的办法。

与此同时,特朗普也坐不住了。当地时间8月10日,他在社交媒体上公开喊话中国,呼吁“尽快将美国大豆订单增至四倍”,还承诺会提供“快速服务”。这番急切的表态,背后是美国大豆产业的困境。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几乎堵死了美国农产品对华出口的路,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大豆进口国,今年迟迟未开始采购美国新季大豆,这是近20年来最晚的一次。

美国经纪商Zaner Ag Hedge的首席市场分析师凯伦·布劳恩指出,这是2005年以来中国在美国大豆市场的最晚开局,若再延迟,就可能创下1999年以来的新纪录,让美中大豆贸易陷入未知领域。

要知道,美国农场主是特朗普的重要票仓,像艾奥瓦、伊利诺伊等大豆主产区,向来是共和党的传统阵地。可关税政策落地后,中国、欧盟等的报复措施让美国大豆价格跌至近十年最低,库存飙至二十年高位,农民收入锐减30%以上,陷入“种得越多亏得越多”的恶性循环,部分农场甚至面临2027年破产的风险。

再加上“大而美法案”削减福利,导致24.4万纽约州农民失去医保,超过半数农民公开反对关税,甚至有人放话要倒戈,这让特朗普怎能不焦虑?他的喊话,更像是一次“急救式”的安抚,想向选民证明自己有解决农业问题的能力。

但中国要把美国大豆订单增至四倍,可能性微乎其微。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进口的1.05亿吨大豆中,仅2213万吨来自美国,同比还降了5.7%;而从巴西进口的大豆达7465万吨,同比增长6.7%,阿根廷也有410万吨。

这些年,巴西、阿根廷等国的大豆早已迅速填补了美国大豆在中国市场留下的空缺。而且中国进口大豆主要用于压榨成豆粕作牲畜饲料,今年早些时候大豆进口量创历史新高后,豆粕已出现供应过剩,需求很可能受到抑制。天津诚瑞有道企业管理咨询公司创始人向华梁就直言:“基本上不可能出现中国从美国采购大豆量提高四倍的情况。”

更重要的是,中国在巴西的布局早已见效。过去10年,中国在巴西的仓库、铁路、港口等基础设施上投入巨大,让巴西大豆运往中国更加便利。策纬咨询公司的农业分析师裴西霞认为,北京释放的信号表明,中国今年甚至可能“完全放弃”购买美国大豆。美国大豆出口协会首席执行官吉姆·萨特也承认,尽管美国业者想减少对中国的依赖,但中国市场对他们来说依旧至关重要,只能寄望美国政府与中国达成新协议。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对中国的称呼也变了。过去,美国把中国定义为“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的“挑战者”,如今贝森特却称中国是“美国在经济和军事方面最大的竞争对手”,还变成了“新的存在”。这意味着中国已经打破了美国对对手的固有认知。贝森特坦言,历史上美国在经济上有盟国这样的竞争对手,军事上有苏联这样的对手,而中国在经济和军事上都是最大对手,还有着完全不同的经济模式,还在向价值链上游攀升。

特朗普的关税战本想“让美国再伟大”,结果却反噬自身。美债突破37万亿美元,一年利息支出就高达1万亿美元,新发国债中77%是短期债券,长期债无人问津,市场对美元的信心岌岌可危。特朗普签署《大而美法案》提高债务上限后,37天内美债就暴增7800亿美元,全靠“借新还旧”续命,像极了庞氏骗局。

现在的美国身陷多重困境:经济上,农业产业链濒临崩溃,农民危机倒逼政策调整;政治上,中期选举临近,传统票仓流失威胁执政根基;战略上,全球大豆格局重塑,美国丧失主导权,中国已掌握替代选项,美国再也无法要挟中国。特朗普的“极限施压”,看来正在变成“极限自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