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频有哀祸帖》《孔侍中帖》《忧寒帖》:笔锋绞转,行轴偏移,结体欹侧,临摹必知的王书密码!
发布时间:2025-08-16 23:58 浏览量:1
▼《频有哀祸帖》简介及书法鉴赏
《频有哀祸帖》纵24.8厘米,3行,20字,行草书,为东晋王羲之所书尺牍摹本,原作久佚。存世的《频有哀祸帖》摹本,收藏于日本前田育德会,为唐代硬黄响搨、双钩廓填摹本。
【释文】
频有哀祸,悲摧切割,不能自胜,奈何奈何,省慰增感。
【大意】
频有哀祸的事情发生,悲痛如刀一般地切割内心,无法克制和平复自己的情绪,怎么办啊,我已无可奈何。即使安慰,也仍会倍加感伤。
【书法鉴赏】
作品行轴线时曲时直、书体时草时行、点画时方时圆,书写风格沉雄跳宕、劲健流纵,体现了王羲之高超的书写技巧和驾驭能力。
此帖以行书书写,务从简易,相间流行,为了使运笔速度较快,会把互相分离的笔画连接起来,王羲之有时用明连,即用有形的游丝映带连接。帖中“不能自、省慰”和“奈何奈何”加上牵丝,一气呵成,更加顺畅;有时用暗连,也就是靠无形的笔势使笔画与笔画互相呼应,综观墨迹本行书尺牍发现,王羲之用暗连多于明连,明连只是偶发引带。唐太宗李世民为《晋书》所写的《王羲之传论》中赞道:“观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揭示了书艺创造“断与连”的美学观点。
帖中的“频”“祸”“悲切”“增感”等字,可作为绞转笔法的范例。这些字迹边廓变化丰富、微妙,“后来人们想用‘中锋’来追蹑晋人笔法,却不知由于绞转的结果,锋端并不顺着点画走向简单地移动,它时而左,时而右,时而处于点画之中,时而又移至点画边廓。因此,这种笔法既不能称之为‘中锋’,也不能称之为‘侧锋’,如果强以名之,或许可称之为‘复合锋’”。(邱振中著《关于笔法演变的若干问题》)
▼《孔侍中帖》简介及书法鉴赏
《孔侍中帖》为唐代双钩廓填摹本,原系东晋王羲之行草书尺牍,现藏于日本前田育德会。作品以硬黄纸本轴装,纵24.8厘米,含3行25字。该帖结体以“欹侧”为特色,笔法丰腴流畅,章法虚实相间,行草相融。如首行“九”字斜势欲飞,次行“孔”字以弯钩平衡欹侧,体现“似欹反正”之妙。
【释文】
九月十七日羲之报:且因孔侍中信书,想必至。不知领军疾,后问。
【大意】
九月十七日我王羲之写信给你:之前我请孔侍中的信使送去了一封书信,想必已经收到。当时并不知道领军得了病,这才迟了问候。
【书法鉴赏】
“欹侧”是王体行书最典型的特点,唐太宗李世民所言:“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左欹、右侧、上欹下侧和左欹右侧局部是斜的,但整个字又是正的,……《孔侍中帖》,第一个“九”字,只有两笔,下端已是左低右高,再加上一点斜势,表现出欹侧欲飞的神态。第二行的“孔”字,左半向右倾斜,右面的竖弯钩也似乎在向右倒,但下部的拐弯平而有力,使这一笔起了墙壁的作用,顶住了左旁右倒的力量,表现出“似欹反正”的特色。
《孔侍中帖》行轴线趋向平稳,与《姨母帖》相似,但各段动线吻合,“孔侍”两处错位较大的断点,成为流畅的节奏中有力的顿挫,使平稳中有生动之致。
书法作品中,如能分黑布白运用得宜,则可明亮通气,无笔墨处亦成画境。王羲之尺牍作品,既没有大块密集的黑点画,也没有大块虚起的空白处,总是虚实相混,疏密匀停,静中有动,但动势不大;动中有静,但静而不僵,舒缓自若,清新隽逸,是一种最美的布白形式。
▼《忧悬帖》简介及书法鉴赏
《忧悬帖》为东晋书法家王羲之行草作品,唐代摹搨本,硬黄纸本轴装,尺寸纵24.8厘米,含3行17字。学界对其归属存争议,部分学者视其为独立尺牍,也有考据认为属《孔侍中帖》一部分。
【释文】
忧悬不能须臾忘心,故旨遣取消息,羲之报。
【大意】
忧心悬念片刻也不得释怀,因此想要写封信寄给你,以便获取你的近况,羲之呈报。
【书法鉴赏】
作品行轴线布局严谨而富于韵律,单字结构融合战国秦简与西汉帛书文字遗风,“臾”字写法与楚地文字相合。章法采用轴线波型呼应,形成独特的音乐性节奏,兼具沉稳与灵动特质。
行轴线的呼应,是王羲之作品极重要的一个特点。《忧悬帖》一、二行之间,都表现出配合:后面一行轴线的波型与前一行轴线的波型相似,但细节又不相同,造成了章法构成上动人的效果。
▼三帖合卷,书法瑰宝
《忧悬帖》是王羲之的经典法书之一,与《频有哀祸帖》和《孔侍中帖》合装,总称为《孔侍中帖》或《九月十七日帖》。画心中央纸缝处钤有“延历敕定”朱文印记三方。原为手卷,1941年改为轴装,尺寸为纵24.8厘米,宽41.8厘米。现在经数字全息透视,发现本帖不是双沟拓本,很可能是王羲之的手迹。
●三帖合卷是书法家、书法爱好者特别推崇的王羲之法帖,是临摹学习的日课。如果以上内容还不够过瘾,临摹学习还不够方便,那就请您点击下面字帖商品链接,自行下单拥有,开始临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