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蓟马危害特点及有效防治措施

发布时间:2025-08-17 07:22  浏览量:2

在水稻种植过程中,病虫害的侵扰是影响产量与品质的重要因素,其中水稻蓟马作为一种常见的微型害虫,虽个体微小,却常因防治不及时而造成显著损失。本文将系统阐述水稻蓟马的危害特点,并提出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为水稻种植者提供技术参考。

一、水稻蓟马的种类与形态特征

水稻蓟马并非单一物种,而是对危害水稻的多种蓟马的统称,在我国水稻产区常见的主要有稻蓟马、稻管蓟马和花蓟马,其中以稻蓟马的危害最为普遍且严重。

二、水稻蓟马的危害特点

水稻蓟马的危害具有隐蔽性强、危害期集中、易引发连锁影响等特点,其对水稻的侵害贯穿于苗期至抽穗期,不同生育期的危害表现存在一定差异,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分析:

(一)危害部位与取食方式

水稻蓟马成虫与若虫均以刺吸式口器危害水稻,且对幼嫩组织具有强烈的趋性,主要危害部位包括水稻的叶片、叶鞘、生长点、花器及颖果等。其取食时,会用口器刺破水稻组织表皮,吸食细胞汁液,同时分泌唾液破坏细胞结构,导致水稻组织生理功能受损。

- 苗期至分蘖期:此阶段是蓟马危害的主要时期,害虫多聚集在水稻心叶、卷叶或叶背的叶脉间取食。心叶受害后,叶片展开时会出现大量黄白色小点或条状斑纹,严重时小点连成一片,叶片失绿发黄,质地变脆,甚至卷曲皱缩,无法正常伸展,导致水稻光合面积减小,植株生长受阻,表现为“僵苗”“小老苗”,分蘖数量显著减少。

- 抽穗扬花期:花蓟马等种类会转移至花器危害,成虫、若虫爬入颖花内,刺吸花药和子房的汁液,导致花药干瘪、花粉活力下降,影响授粉受精;部分蓟马还会在颖壳上取食,造成颖壳出现褐色小点或条状斑,影响籽粒发育。

- 灌浆期:少数蓟马会危害颖果,在籽粒表面留下细小的凹陷斑点,导致籽粒不饱满,千粒重降低,严重时出现空瘪粒,直接影响水稻产量与品质。

(二)危害的隐蔽性与扩散性

由于水稻蓟马体型微小,且多栖息于水稻心叶、卷叶、花器等隐蔽部位,初期危害症状不明显,易被种植者忽视。当田间出现明显的叶片卷曲、植株矮化等症状时,往往已处于危害中后期,虫口密度较高,防治难度显著增加。

同时,蓟马的扩散方式具有多样性:成虫可借助风力短距离飞行扩散,若虫则可通过爬行在株间转移;此外,灌溉水、农事操作(如移栽、施肥)也可能导致蓟马在田间扩散蔓延,使得危害范围逐渐扩大。

(三)危害的季节性与地域性

水稻蓟马的危害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其发生程度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该害虫喜温暖、干燥的环境,适宜发生的温度为20-28℃,相对湿度在60%-80%之间。在我国南方稻区,春季早稻苗期(3-5月)及秋季晚稻苗期(7-9月),气温适宜且降水较少,往往是蓟马发生的高峰期;而北方稻区则多在夏季水稻分蘖期(6-7月)出现危害高峰。

(四)易引发次生危害

水稻蓟马的取食不仅直接损伤水稻组织,还可能引发次生危害。一方面,其刺吸造成的伤口为病原菌(如水稻纹枯病、稻瘟病的病菌)的侵入提供了通道,增加了水稻感染病害的风险;另一方面,蓟马在取食过程中可能携带病毒,成为病毒病的传媒介,虽然目前关于水稻蓟马传播病毒病的研究较少,但在其他作物中已有类似案例,需引起重视。此外,水稻受害后生

三、水稻蓟马的有效防治措施

针对水稻蓟马的危害特点,防治应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结合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等多种手段,兼顾控害效果与生态安全,实现可持续治理。

(一)农业防治:优化种植管理,减少虫源基数

农业防治是通过调整种植措施,创造不利于蓟马发生的环境条件,从源头降低危害风险,具有环保、长效的特点。

- 清洁田园,减少虫源:水稻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残株落叶,并深翻土壤。残株落叶是蓟马的越冬或越夏场所,深翻可将其埋入土壤深层,破坏蓟马的栖息环境;同时,清除田边杂草(如看麦娘、马唐等),这些杂草可能成为蓟马的中间寄主,减少其食物来源与繁殖场所。

- 合理安排茬口,避免连作过密:在双季稻区,可适当调整水稻种植茬口,避免早稻与晚稻种植间隔过短,减少蓟马在田块间的连续危害;同时,合理密植,避免水稻种植过密导致田间通风透光不良——高湿、郁闭的环境易吸引蓟马聚集,而合理的种植密度可改善田间小气候,降低蓟马发生概率。

- 科学水肥管理,增强水稻抗性:施足基肥,增施有机肥与磷钾肥,避免偏施氮肥——氮肥过多会导致水稻植株徒长,组织幼嫩多汁,更易吸引蓟马取食;同时,合理灌溉,避免长期干旱或大水漫灌,保持田间湿润但不积水,既能满足水稻生长需求,又能创造不利于蓟马的湿度条件(蓟马不喜高湿环境,田间适度灌水可抑制其活动与繁殖)。

- 选用抗虫品种:虽然目前专门抗蓟马的水稻品种较少,但可优先选择叶片厚实、蜡质层较厚的品种,这类品种的叶片组织对蓟马取食的抵抗力较强,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危害。

(二)物理防治:利用害虫习性,降低危害程度

物理防治是根据水稻蓟马的趋性等习性,采用物理手段诱杀或阻隔害虫,适合在虫害初期或与其他防治措施配合使用。

- 色板诱杀:水稻蓟马对蓝色具有较强的趋性,可在田间放置蓝色粘虫板诱杀成虫。具体操作时,将蓝色粘虫板悬挂于水稻植株上方10-20厘米处,每公顷放置300-450块,定期更换(通常7-10天更换一次),可有效减少成虫数量,降低产卵量。该方法对环境无污染,适合在绿色水稻种植区推广。

(三)生物农药防治

- 施用生物农药:当蓟马虫口密度较低或处于防治初期时,可选用生物农药进行防治。常用的生物农药包括:

- 印楝素:从印楝树中提取的植物源农药,具有触杀、胃毒作用,对蓟马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且对天敌安全,对环境友好。

- 苦参碱:同样为植物源农药,可干扰蓟马的神经系统,导致其死亡,适用于苗期蓟马的防治。

- 乙基多杀菌素:一种微生物源农药,对蓟马具有高效的杀灭作用,且对蜜蜂等有益昆虫毒性较低,可在抽穗扬花期谨慎使用(避免直接喷洒在花器上)。

使用生物农药时,需注意掌握施药时期(最好在蓟马若虫高峰期施药),并严格按照推荐剂量喷施,确保药剂均匀覆盖水稻幼嫩组织。

(四)化学防治:精准科学用药,控制危害高峰

当水稻蓟马虫口密度达到防治指标(苗期每百株虫量100-200头,或心叶受害率达10%以上;抽穗期每穗有虫3-5头)时,需及时采用化学防治措施,快速控制危害。化学防治需坚持“精准、安全、高效”的原则,避免滥用农药。

- 选用适宜药剂:应选择对蓟马防治效果好、对水稻安全性高、对天敌杀伤力小的药剂,常用的有:

- 噻虫嗪:具有内吸传导作用,可通过水稻根系或叶片吸收并传导至各组织,对蓟马成虫、若虫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持效期较长(约15-20天),可在苗期采用土壤处理或叶面喷雾。

- 乙基多杀菌素:如前文所述,对蓟马高效,且安全性较好,可在苗期至抽穗期使用。

- 螺虫乙酯:具有内吸和渗透作用,对蓟马等刺吸式害虫效果显著,持效期长,适合在虫口密度上升初期使用。

- 联苯菊酯:触杀作用强,见效快,但持效期较短(约7-10天),且对天敌毒性较高,可在危害高峰期短期使用,不宜频繁施用。

需注意避免长期单一使用同一种药剂,应交替使用不同作用机理的药剂,以延缓蓟马抗药性的产生。

- 掌握施药技术:施药时需根据蓟马的栖息部位调整喷施方式——苗期蓟马多集中在叶背、心叶,应将药剂重点喷洒在水稻心叶、叶背及植株基部;抽穗扬花期则需兼顾花器与颖壳,确保药剂覆盖全面。此外,施药时间以早晨或傍晚为宜,此时蓟马活动较为活跃,且避开高温强光时段,可减少药剂挥发,提高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