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透人生四境以后,方能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发布时间:2025-08-17 08:30 浏览量:1
01
接纳自己
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
这句话出自《世说新语》,是东晋名士殷浩面对桓温挑衅时的回应。意思是:我已经和自己相处很久了,宁愿做我自己。
东晋时期,桓温与殷浩是少年时就齐名的才士。
桓温性情豪迈,凭借军功一路晋升为掌控长江上游兵权的权臣,性格中带着几分争强好胜。
殷浩则以机敏善辩、满腹诗书闻名,早年隐居山林十年,后因朝廷征召出山为官,虽仕途坎坷,却始终保持文人的清高风骨。
桓温始终将殷浩视为竞争对手,暗中较劲。
后来,殷浩因北伐失败被贬为庶人,彻底失去了政治影响力。
此时,位高权重的桓温忍不住向殷浩发问:“卿何如我?”
这句话里藏着桓温的得意与试探,也带着几分对昔日对手的轻视。
但殷浩的回答跳出了这个比较陷阱。他没有贬低自己,也没贬低对方,而是说:“我不需要和你比,我选择做我自己。”
很多人一辈子都在扮演别人。迎合父母的期待、模仿成功者的路径、追逐社会定义的优秀,却从没问过自己真正想要什么。“周旋久”是人觉醒必经的过程。
我们总要在迷茫、挣扎、自我怀疑后,才能真正认清自己。
唯有历经内心的博弈,才能找到不可替代的活法,接纳真实的自己,做最独特的自我。
02
接受无常
朝见花开满树红,暮见花落树还空
这句诗出自释冲邈《翠微山居诗·其九》,意思是:早晨还看见满树红花绚烂绽放,傍晚再看时,花朵已凋零,只剩空枝。
世间万物都在变化,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
花的盛开与凋谢,就像人生的起伏、得失、聚散,一切都在流转。
我们常常执着于眼前的繁华,却忽略了它终将消逝的本质。
比如,青春会老去,财富会散尽,关系会疏远,但正是这种无常,才让生命有了意义。
如果一切永恒不变,我们就不会珍惜当下,也不会追求成长。接受无常,才能活得自在。
03
摆脱迷惑
毕竟几人真得鹿,不知终日梦为鱼
这句话出自北宋黄庭坚的《杂诗七首·其一》,意思是:这世上有几个人能真正得到自己想要的富贵荣华?大多数人不过是活在幻想里,像鱼一样沉溺于虚幻的梦境而不自知。
《列子·周穆王》中记载:
郑国有个樵夫,砍柴时打死一只鹿,藏于枯塘并用蕉叶掩盖。谁知后面忘记藏处,便安慰自己是做了一场梦。
路上有人听到他的自言自语,按照他的描述,果然在池塘边找到了那头鹿。
樵夫回到家后,却始终念念不忘。
晚上,他躺在床上,迷迷糊糊又做起了梦——这次,他不仅想起了藏鹿的具体位置,还清楚地看到路人扛着鹿往家走的样子。
第二天一早,他按照梦中的线索,找到了路人的家。
两人见面后,立刻为鹿的归属争执起来,最后闹到官府。
法官无法分辨虚实,只好将鹿平分。
人们拼命追逐的功名利禄,就像一场梦,你以为得到了,其实可能只是幻象,你所认定的现实,也可能只是自我催眠的梦境。
大多数人活在自己的幻想里,像鱼一样以为水中的世界就是全部,却不知自己被困在方寸之间。
佛家上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与其在虚幻中挣扎,不如放下执念,回归本真,才能真正看清生命的本质。
04
不忘初心
忽然撞著来时路,始觉平生被眼瞒
这句话出自宋代白云守端禅师的《蝇子透窗偈》,意思是:一只苍蝇为了追逐光亮,拼命往窗纸上钻,却怎么也穿不过去,直到偶然撞到当初飞进来的那条路,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一直被眼睛欺骗了。
人生的困境,往往不是因为路太少,而是因为眼界太窄。
我们习惯用过去的经验、社会的标准或眼前的利益去衡量一切,结果困在思维的牢笼里。
而真正的智慧,可能恰恰藏在最朴素、最初始的地方。
“来时路”或许就是我们的初心、本真的自我,或是放下执着后的豁然开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