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啊,她用6500天译出一部“天书”
发布时间:2025-08-17 10:00 浏览量:1
坊间流传一种说法:日本曾经有过3个人先后翻译《芬尼根的守灵夜》,第一个失踪了,第二个神经出了毛病,第三个才最终翻译完,但所完成的日译本的注释也没有戴从容的多。
撰文丨姚峥华
译林社姚燚冒了一下头,说,有本试读本寄来。
这家伙,经常长时间隐没,不见踪影。可一出现,毕定是搞了大事情。
隔天,比砖头还砖头的一大本到了,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的《芬尼根的守灵夜》全译注释本。
▲《芬尼根的守灵夜(全译注释本)》试读本(作者供图)
终于来了!
像滚滚惊雷,轰轰炸到。如果你在2012年见过《芬尼根的守灵夜》第一卷,甫一出版就惊起出版界“一滩鸥鹭”,成了当年一个文化大事件,那就不难想象,13年来多少等候、期许、千呼万唤之后,主角再次登场所引起的书界震撼。啧啧,厉害。
尽管试读本用了南京“爱德印刷”的字典纸,取其薄。但纸再轻,2300页,重量分明不减。拿在手里,像捧了一座山,考验的不仅是体力,还有耐力、忍受力和阅读能力。
大侠当晚在他的“夜书房”公号里写了文章:这是我见过的最厚的试读本,是重的试读本,最难读的试读本,是天书试读本。当然,他掩盖“投降(试读)”的理由是,等正式版。
2025年8月上海书展,《芬尼根的守灵夜》全译注释本隆重上市。
01
一套硬盒匣子三卷本,护封精装,由知名设计师马仕睿操刀,封面用了各种书中意象,旨在传达出作品浩瀚纷繁感。
出版方标出宣传口号:“现代文学巨擘詹姆斯·乔伊斯晚年绝唱”;“17年光阴铸就的文学生涯巅峰之作”;“一部神秘的“黑夜之书”,与“白昼之书”《尤利西斯》并肩的世界文学经典”;“中文读者翘首以待80余载,首部中文全译注释本问世”;“著名乔伊斯研究专家戴从容倾力翻译18年,详加41856条注释,助力解读这部天书”……
一句比一句振聋发聩。
我则从中看到关键词:创作17年,翻译18年,填补80年空白。两位数的数字,像在告诉我们,做好一件事,需从容。
书由译林出版社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联合出版。姚燚是具体统筹和主要责编。她说,我们定下了2025年上海书展问世的出版计划。一边定计划,一边在心里狠狠扇自己。潜意识里都觉得这么大的篇幅,这么难的稿子,怎么可能一年不到就完成编校出版。我们调动了7个编辑,一起加班,互相帮忙,2025年上半年全部扑在这部书上。华东师大也慷慨地把第一卷的排版文件贡献给我们,让我们免遭二次排版之烦,这才保证了书如期下印。
全书160万字,洋洋洒洒,闪亮登场。8月14日上海展览中心新书发布首秀,我在深圳看网上直播,译者戴从容、上海市作协主席孙甘露、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袁楠悉数到场为新书站台。
02
乔伊斯在世时就断定,要300年才能有人完全读懂他这本书。
300年当然太久,可马上有很多专家学者举证附和,能连读5页就非常了不起。甚至有乔伊斯的英语研究者声称,要想真正读完最少需要1000个小时。也就是说,即便每天读10个小时,也需要3个多月才能读完。
这么难,究竟难在哪?
翻开书,密密麻麻看不清的拼写和造词。据说,书中一半以上的词语都是乔伊斯大量利用声音的相近和音素的组合创造新词,而且每个词语,哪怕是最普通的词语,都可能包含不止一个意义。文艺理论家叶廷芳曾说,“乔伊斯写《芬尼根的守灵夜》用了50多种语言,包括缅甸语、梵语、希腊语、威尔士方言等小众语言,一页里可能70%的词不认识。”
此外,文中还有各种隐晦的用典、双关、铺垫,无法解开的谜团以及充满丰富隐喻的语言,等等,让阅读没有抓手,无处着力。至于该书的句子和结构,用译者的话说,更像是失去重心,颠三倒四,来去随意,不知所云。这让很多乔伊斯的粉丝视为畏途,也有很多翻译家因其难而中途退场。
▲詹姆斯·乔伊斯(图/网络)
曾完美翻译《尤利西斯》的文洁若老师撰写过文章《我看“芬尼根”的翻译》(《文汇报》2013年11月),文中写道,《尤利西斯》出版后她曾想一鼓作气把《芬尼根的守灵夜》也翻译出来,但萧乾对她说,《尤利西斯》被人们称为天书,实际上《芬尼根的守灵夜》才是真正的天书。《尤利西斯》再难还是能翻译的,《芬尼根的守灵夜》对语言的改变太大,对译者的要求太高。他俩就算翻译出来也不可能超越之前翻译的《尤利西斯》。当时她还不大服气,尝试了一页,但尝试之后也就放弃了,“做不下去”。
文洁若老师尚且如此,遑论其他人呢?
但在中国还真有这么一个人,也可能是至今为止惟一的一个,不单用10多年的时间把书读透了,读出很多新的意思,还以一己之力将之翻译出来,并提供给读者尽可能多的可能性进行阅读参考。这项艰巨的工作让她从青年迈入中年,让她从乔伊斯的翻译者成长为《芬尼根的守灵夜》的权威研究专家,也让她从第一卷出版时的复旦大学副教授直至现在的南京大学全球人文研究院长聘教授,上海市曙光学者。
这个人,就是戴从容。
想想,名字起得真好,从容。
03
乔伊斯写《尤利西斯》,洋洋洒洒26万多字,用语的凝练精确几乎达到了无一字无深意的程度。到了《芬尼根的守灵夜》,他可不愿意重复自己,而是选择了意大利哲学家维科在《新科学》划分的人类历史四个阶段作为全书的框架。共四部:第一部分八章,呼应着维科模式中的“神的时代”;第二、三部各四章,分别呼应着维科模式中的“英雄的时代”和“人民的时代”;最后一部只有一章,呼应着维科所说的历史的“回归”。
▲詹姆斯·乔伊斯1918年在苏黎世的住所(图/网络)
在这部长篇巨著中,乔伊斯不仅抛弃了传统小说的事件关系,甚至抛弃了至今少有作家敢于抛弃的人物之间的关系。它在结构上更独特的地方在于,在这部作品中人物的姓名和身份同样不断变化,无法统一。同时,他赋予了语言以新的形式和无穷的意义,让每一个句子乃至每一个词语,都在多重组合之下拥有了不断解读、不断得出新意的无限可能。
比如,书中有一部分内容写的是20世纪都柏林的酒吧老板汉弗利·卿普顿·壹耳微蚵,但真正的主人公应该是HCE,壹耳微蚵只是HCE的一个变体。HCE是众多词组的缩写,比如“子孙遍地”(Havth Childels Everywhere)、“霍斯堡和郊外”(Howth Castle and Environs)。乔伊斯还把《芬尼根的守灵夜》的主人公说成“此即人人”(Here Comes Everybody)。全书的四部呼应着主人公HCE 的堕落、今生、审判与复活。这种高度概括性和抽象性的称呼暗示着,乔伊斯写的不仅仅是爱尔兰,而是整个人类历史和人类社会。
可以说,《芬尼根的守灵夜》是乔伊斯对《尤利西斯》的一次彻底“去旧迎新”“改头换面”的从容超越。
word(词语)就是world(世界),应该从乔伊斯这里寻出源头。
04
事实证明,要想完整、完好、完善地翻译《芬尼根的守灵夜》,需十多年如一日,沉浸其中,从容不迫。
就像戴从容所说,“译这本书是快不了的”。一开始,她在心无旁骛,没有其他事情耽搁的情况下,两三天翻译一页原文,等到熟练了,也只能一天翻译一页。她曾经焦虑过,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把书翻译出来。
刚开始翻译时,戴从容按传统的内容翻译方式,把找到词语的含义视为翻译的目标。因此对于《芬尼根的守灵夜》里经常出现的一个词在不同语言里有不同的拼写、但是意思相同这种情况,她满足于只选取一种语言,解释出这个意思。
随着翻译的深入,她开始觉得《芬尼根的守灵夜》要给读者的不仅是叙述的内容,更是通过变化的词语让读者感受其所具有的超越限制、跨越边界的力量。词语在书中不再只是传达意义的工具,不再只是于不知不觉中指向意义,词语就是意义本身,词语本身就是多元世界的体现。“乔伊斯不仅通过自造的多义词来破坏原来英语的单一含义,即便是常用的英语单词,乔伊斯也让它们在文中表达不同的含义,从而迫使常用的英语词语也获得多义的效果。”
戴从容开始尝试另一种更简单可行的办法,就是将一个词的不同含义并置在一起,通过大小字体加以区别。大字部分连在一起成为一种解读,但是这个解读不是唯一的,它同时可以被小字替换。小字的存在正是要打破读者的单一阅读期待,使得读者必须像在英语中那样加以思考。“我尽量把一个意思的所有可能的语言都放入脚注,因为千变万化的语言本身就是《芬尼根的守灵夜》的意义之一。”
翻译+注释,成了戴式译法。为此,戴从容在书中累计添加了41856条注释,这些注释是她在20余年研究《守灵夜》的基础上,集国内外研究结果所得。“总的来说,我的翻译并不完全是翻译,也不完全是注释,而是包括我自己的理解的解读。可以说,在翻译中我把每个词语都解开并注释了。”
▲试读本中大量的注释(作者供图)
对于此译法,文洁若说:“这个译本与一般的注释本不一样,正文的排列方式非常像我国古代典籍的注疏本,用小字加入随文注。喜欢情节的人就看大字,希望更深入地了解的人就把小字也加上去,用这样的方式来翻译西方作品既传统又新颖,这种尝试非常有价值。”
成书的注释体量远超原文。正文中,词语的首选释义用小四号字排列,其他可能的含义则以小五号字排列于小四号字旁边,注释页与正文页一一对应。可以说,这种排版方式为此次全译注释本所独有,意在方便读者检索。
这么一来,《芬尼根的守灵夜》全译注释本成了一部浓缩的“乔学百科全书”,也成为了学术价值难以超越的中文译注本。
05
《芬尼根的守灵夜》的开头写道:“河水流淌,经过夏娃与亚当教堂,从凸出的河岸,到凹进的海湾,沿着宽敞的循环大道,把我们带回霍斯堡和郊外。”
河指的是利菲河。戴从容真的来到都柏林,来到利菲河。她和利菲河对话,他们之间的纽带是乔伊斯。“我看利菲河的感觉肯定跟一般普通游客完全不同。我还会沿路主动寻找夏娃与亚当教堂……”
1999年,戴从容读博士时就开始进行乔伊斯研究,并完成了《自由之书:〈芬尼根的守灵夜〉解读》的专著。2002年博士毕业,她跟随陈思和教授攻读博士后,导师鼓励她把《芬尼根的守灵夜》翻译出来:“因为难,才让你去做,如果不难,还要你做什么。”
戴从容花了两年时间读《芬尼根的守灵夜》。
2003年文洁若到上海,时任复旦大学中文系系主任的陈思和知道后,派戴从容请文洁若做“《尤利西斯》在中国”的讲演。当时戴从容正在复旦大学开设“《尤利西斯》精读”课。之后她们俩有了通信来往。后来,当戴从容把一半页面都是注释的《芬尼根的守灵夜》的抽印本送到文洁若家里时,文洁若既震惊又敬佩,“我相信她能行”。
2012年11月,戴从容耗费8年心血译出的第一卷90万字,经六点图书策划,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2012年上海人民出版社版的《芬尼根的守灵夜》第一卷(作者供图)
那时还是纸媒的高光期,我所供职的《深圳晚报》“阅读周刊”经常大篇幅报道文化界出版界最新动向。《芬尼根的守灵夜》的戴译出版,我们当然第一时间跟进,版面上刊登了戴从容的专访。我记得很清楚,当年41岁的戴老师说自己开始着手翻译时,还不是妈妈,等到作品出版,孩子已是好几岁了。
时间的流淌,如长河般从容。
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译出的第一卷在章节上占了全书的近一半,篇幅上占全书的三分之一还多。该部从各个角度讲述了主人公HCE与他的妻子ALP的身份和传说,其中还穿插一章描述了HCE的儿子山姆的种种品性和劣迹。全书的主题和母题在这一部中都得到概括和总汇,后面几部可以说是第一部的扩展。
不管怎样,迈出海阔天空的第一步,就相当于“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2023年12月,我应邀到华东师大出版社当年度好书评委,会后与六点图书创始人倪为国老师聊天,他说自己正在看《芬尼根的守灵夜》的译稿。我才猛然想起,此时距第一卷出版,已有十个年头。
英国作家简·莫里斯说过一句金句,人生太短,而《芬尼根的守灵夜》太长。
06
不知是段子还是野史,总之坊间流传一种说法:日本曾经有过3个人先后翻译《芬尼根的守灵夜》,第一个失踪了,第二个神经出了毛病,第三个才最终翻译完,但所完成的日译本的注释也没有戴从容的多。
戴从容很幸运,在翻译的这些年,她还撰写了《自由之书:〈芬尼根的守灵〉解读》《乔伊斯小说的形式实验》《乔伊斯、萨伊德和流散知识分子》等专著6部,可谓收获不少。
不管是教学还是生活,戴从容的日子里总闪现着乔伊斯的影子。这种无处不在的影响,渗透到她生活的方方面面。戴从容说,其实,《芬尼根的守灵夜》相当于一个文本链接,可以连接到其他文本。很多作家都或多或少间接受到乔伊斯的影响。“乔伊斯的意义,打个比方就是时装大师设计的时装你看不懂,但那些元素会渐渐用到其他服装中去。”也正是乔伊斯的文学实验,在作品出版这么多年后,影响了她的文本观念乃至对社会的看法。这是一种真正的人生收获。
眼前摆放的《芬尼根的守灵夜(全译注释本)》,如此厚重。我很想知道编者姚燚的心情,当然猜也能猜想到,果不其然,书展上正忙的她,迅速发来一段:“现在新书出炉,心里除了兴奋,还有忐忑。深知这样一部‘旷世奇作’,在编校上一定还存在很多不完善,留给加印和再版来提升。”
这是她的真实想法,作为多年老友,她的认真,我太懂了。
又不禁想,戴老师的父母为她起名时,是否冥冥之中已预示了她往后的发展路径,故取名“从容”?没有这等从容,何来一出版即巅峰的全译注释本?
无需赘言,戴式中译本将在翻译史上留下珍贵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