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皇后婉容的真实样貌,并非演员扮演,货真价实的罕见照片!
发布时间:2025-08-17 10:00 浏览量:1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郭布罗·婉容,这个名字在历史的长卷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背后藏着数不清的悲欢故事。
1906年,也就是光绪三十二年,婉容在北京呱呱坠地,她是达斡尔族人,隶属满洲正白旗,一出生就有着令人艳羡的家世,仿佛含着金汤匙降临人间。
她的父亲荣源官至逊清内务府大臣,母亲则是爱新觉罗·毓朗的四女儿恒香,人称“四格格”。
婉容的父亲常年四处奔走,结识了形形色色的人,思想十分开明,他坚信男女平等,认为女孩也应当和男孩一样接受良好的教育。
所以,婉容小小年纪,就跟着家里的兄弟一起读书认字、抚琴作画,父亲对她格外看重,还专门为她聘请了家庭英语老师,教她学习英语。
在这样优越教育环境的滋养下,婉容逐渐出落得气质优雅,一举一动都透着不凡的韵味,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光芒。
1922年,年仅16岁的婉容已然出落成一位身姿窈窕、气质出众的佳人,凭借这般出众的容貌与气质,她被选入宫中,就此成为清朝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后。
这张照片里的婉容,那时还未入宫,她举止落落大方,模样清丽动人,身着简约旗袍,虽无传统旗头点缀,却自有一番独特韵味。
其实,婉容能被选上并非因她生得美丽又多才多艺,当时皇帝溥仪只是随手在她的照片上画了个圈,就这么一个圈,却把婉容的人生圈进了无尽的凄苦之中。
和婉容一同入选的还有少女文绣,只因文绣家族势力不如婉容家大,文绣便只能退而求其次做了皇妃,如今回头看,婉容看似幸运地当选,实则是她不幸命运的开端。
这张照片,画面里是刚和溥仪完婚的婉容,她面容清丽,未施脂粉,却自有一番动人之处,那双眼睛明亮又灵动嘴角微微上扬,带着一抹淡淡的笑意。
只是那时的她,还全然不知自己的未来将会走向何方,命运藏着怎样的波折。
在后宫里,婉容虽顶着皇后的名号,可此时溥仪已逊位,这尊号不过是虚有其表,等待她的不是想象中的荣华富贵,而是无尽的孤独、凄凉与悲惨。
婉容出身官僚世家,自幼生活优渥,少年时,她在天津的女子中学读书,还学了英文,琴棋书画也样样精通,称得上是个才女。
入宫后,婉容花钱大手大脚,不太懂得珍惜钱财,而且她脾气不太好,待人不随和。
再加上没能生下“皇子”,溥仪对她的感情愈发淡薄,常常不理她,两人既不一起吃饭,也不同床共枕。
时间一长,婉容的脾气愈发暴躁,后来竟染上了抽大烟的恶习,还让太监跪着给她烧烟,一烧就是半小时。
照片中是婉容抽烟的留影,她的动作看起来很熟悉,或许那时的婉容只能依靠烟草来麻痹自己。
就这样,她的生活越来越堕落,人生也一步步滑向悲惨的深渊,往昔的才情与优雅,都在这无尽的痛苦中渐渐消磨殆尽。
1924年,冯玉祥发起“北京政变”,溥仪被迫离宫,婉容也随之一同离开,前往天津租界定居,离开宫廷束缚的婉容宛如重获新生,精神格外饱满。
她一改宫中旧式装扮,穿上时尚旗袍、蹬上高跟皮鞋,还烫了头发,成了租界里的摩登女郎。
这张留影就是在天津拍下的,画面中的婉容正专注地读着书,她身着得体,姿态优雅,全然没了皇后的架子,倒更似一位养在深闺的千金小姐。
那温文尔雅的气质,由内而外散发着温柔与端庄,让人忍不住多看几眼,仿佛时光都为她的这份娴静而停留。
婉容还富有善心,曾捐赠珠宝及大洋以赈济灾民,受到社会各界的赞誉。
在天津那段日子,堪称溥仪和婉容感情最为和睦甜蜜的时期,因为天津是婉容的老家,婉容在这里的生活可以说是如鱼得水。
这张照片是婉容所有照片中为数不多的坐在桥上的留影,以往她的照片大多是站立的,这张坐在桥上的照片让她增添了几分婉约感。
婉容的这身装扮在现如今的景区也不过时,为了防晒她打着油纸伞,穿着改良新中式旗袍,刘海也烫成了当时时兴的样式,妥妥的明媚少女的模样。
在那一时期,溥仪和婉容他们就像普通情侣一样,携手逛街购物,一同看戏听广播,在舞池中翩翩起舞,还开心地合影留念,共享冷饮,互赠礼物、倾诉情话。
溥仪的情话张嘴就来,婉容在日记里满是甜蜜地写道:“吾爱又表达许多爱我之意”,溥仪更是深情表示“即使有一百个西施我也不能爱她”。
最浪漫的一次,溥仪送给婉容一块钻石手表,表盘后面刻了“I LOVE YOU”,婉容还特意戴上手表在文绣面前炫耀。
这张照片,是婉容在天津品尝西餐时留下的影像,画面里的她身形清瘦,身着一套时髦大气的衣裳,款式新颖又别致。
那股时尚感十足,即便放到如今,这样的穿搭也丝毫不会显得过时,依旧能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其实在紫禁城前期,二人感情也十分不错,婉容在宫外长大,尝过不少洋餐厅的美食,见过许多新奇玩意儿。
她带着溥仪体验西餐,溥仪则带着她四处拍照,还耐心教她骑自行车,除了早已离宫的奶娘,溥仪第一次觉得身边有了能陪自己畅快聊天的人。
这就是在紫禁城,溥仪和婉容摆弄小玩意的留影,照片中,婉容丹凤眼,高鼻梁,穿着一身素色的旗袍,头上戴着别致的发簪,举止端庄,仪表不凡,一派大家闺秀的气度。
在婉容旁边的是溥仪,此时的溥仪年仅16岁,他穿着马褂长衫,正低头研究自己新弄到手的照相机。
闲暇时,两人便一同出游,享受惬意时光,为了方便婉容在皇宫里骑车,溥仪甚至下令砍掉各宫的门槛,那时,皇宫里常常回荡着这对小夫妻的欢声笑语。
细细品味,末代帝后的这段感情,倒有点像古代版的“先婚后爱”,从最初的陌生疏离,到后来的相知相惜,充满了别样的浪漫与温情。
都说吃醋是女人的天性,婉容自然也不例外,受到西方一夫一妻制观念的影响,她实在难以接受丈夫身边还有其他女人。
即便出了宫,没了皇权身份的束缚,可婉容依旧端着皇后的架子,对文绣百般施压。
平日里,要是文绣在她面前没有行礼,婉容就会板起脸,严厉训斥,强调尊卑有别。
要是瞧见文绣对溥仪赏赐的簪子爱不释手,她便会冷嘲热讽,说文绣小门小户出身,没见过什么世面,尽显尖酸刻薄。
婉容还天天缠着溥仪,让他发誓心里只有自己,不爱文绣,甚至在设坛扶乱时,都要求写上“万岁(溥仪)与端氏(文绣)并不真心实意”这样的话,试图以此证明自己在溥仪心中的地位。
有一次,婉容跑到溥仪面前告状,说文绣瞧不起自己,还朝她吐口水。
文绣想解释,可溥仪根本不给她机会,直接让太监传旨,斥责淑妃文绣目无尊卑、辱骂皇后,还称古往今来、大清二百多年都没她这般不知礼数之人。
随后,溥仪下令不准文绣在公开场合露面,自己却带着婉容在天津的百货公司尽情游玩。
在溥仪的冷落和婉容的排挤下,文绣对丈夫彻底绝望,在受过新式教育的妹妹鼓励下,她毅然决定离开溥仪,去追寻属于自己的幸福。
可谁能想到,文绣的离开竟成了婉容失宠的开端,从那以后,溥仪对婉容的态度急转直下,越来越冷淡,婉容也就此彻底失宠,陷入了无尽的痛苦与孤独之中。
1932年,婉容在日本人的诱骗下,由天津转到大连再转到旅顺与溥仪团聚,但此时的溥仪却成为听任日本关东军摆布的傀儡,从此她自己也落入阴谋的陷阱。
在新京(今长春市),她的一举一动都受到秘密监视,甚至不能走出大门一步,1934年,婉容被册封为满洲帝国皇后,后遭溥仪厌弃。
这张照片就是婉容被册封时拍下的,照片里,婉容又回到了以前紫禁城的打扮,只是脸上多了一副眼镜,她面容沉静,尽显高贵端庄,这也是她最后一次在公众面前亮相。
通过照片可以看出,婉容容貌俏丽,身材高挑,气质清冷优雅,带着一副无框眼镜神情淡然。
此时的婉容看似风光无限,实则伪满洲国是折磨她的“牢笼”,让她在这座“牢笼”里痛不欲生。
1945年8月,苏联军队攻占满洲,婉容跟着宫廷人员从新京仓皇撤至通化大栗子沟,没多久,她被当地的共产党游击队俘虏。
1946年6月20日,婉容在吉林省延吉的监狱里凄惨离世,死后,狱卒们随便用铺盖把她一卷,匆匆埋了,连块墓碑都没立。
三年后,溥仪才知晓婉容的死讯,可他听后却毫无反应,就像死了只无关紧要的苍蝇。
后来,溥仪在回忆录里感慨,要是婉容在天津时能像文绣那样和他离婚,或许就不会落得如此悲惨的结局了。
婉容的一生,见证了封建王朝的落幕和时代的沧桑巨变,她如同一朵凋零在风雨中的花朵,让人唏嘘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