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投降80周年,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复活

发布时间:2025-08-16 02:34  浏览量:1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通过广发表《终战诏书》,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正式向反法西斯同盟投降。这一时刻,不仅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亚洲战场的终结,更意味着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历经浴血奋战,终于将发动侵略战争、给亚洲乃至世界带来深重灾难的日本军国主义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80年光阴流转,当人类社会愈发珍视和平、致力于构建共同安全秩序之时,日本却频频释放“做好战斗准备”的信号,其军事扩张动向与历史修正主义言行交织,既违背历史正义,更给地区和平稳定埋下隐患,值得国际社会高度警惕与深刻审视。

一、历史镜鉴:日本投降的本质与和平秩序的基石

1945年的日本投降,绝非“终战”层面的简单妥协,而是军国主义政权在反法西斯力量的毁灭性打击下,被迫接受彻底的“非军事化”与“民主化”改造的结果。《波茨坦公告》明确规定,日本必须“永远消除使其能发动战争的权力与势力”“废除日本的军事力量”“严惩战争罪犯”,这既是对日本侵略罪行的正义清算,更是战后亚太和平秩序的核心法理依据。

在二战中,日本军国主义推行“大陆政策”与“大东亚共荣圈”骗局,对中国、朝鲜半岛、东南亚等地区发动侵略战争,造成数千万无辜平民伤亡、无数家庭支离破碎。仅在中国战场,南京大屠杀、731部队活体实验、“三光”政策等暴行,成为人类文明史上不可磨灭的创伤。日本投降后,国际社会之所以推动对日本的战后改造,正是为了从制度根源上铲除军国主义滋生的土壤,确保其不再成为威胁世界和平的“毒瘤”。战后日本制定的“和平宪法”,以第九条明确规定“日本永远放弃以国权发动的战争、武力威胁或武力行使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不保持陆海空军及其他战争力量,不承认国家的交战权”,这一条款既是对历史教训的深刻反思,也是日本向国际社会作出的和平承诺,更是战后亚太地区和平稳定的重要保障。

80年来,正是基于对日本投降历史的正视、对和平宪法精神的坚守,以及国际社会对侵略历史的共同谴责,亚太地区才得以避免重蹈战争覆辙,迎来了数十年的经济发展与稳定局面。然而,近年来日本的一系列举动,正在悄然侵蚀这一和平基石。

二、现实动向:日本“战斗准备”的具体表现与扩张逻辑

进入21世纪以来,尤其是近十年,日本以“应对安全威胁”为借口,逐步突破和平宪法束缚,推动军事力量从“防卫”向“进攻”转型,其“做好战斗准备”的表态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明确的政策、预算与行动支撑。

(一)军事预算持续攀升,突破历史天花板

日本的防卫预算自2013年起连续11年增长,2023年更是创下历史新高,达到约9万亿日元(约合4500亿元人民币),占GDP的比例首次突破1%,2024年防卫预算进一步增至约9.15万亿日元。这一数字远超冷战时期的峰值,更违背了日本长期以来“防卫预算不超过GDP 1%”的不成文规定。预算的大幅增加,直接投向了进攻性武器装备的研发与采购:2022年,日本宣布研发射程达1000公里的高超音速导弹,并计划将其部署在西南诸岛;2023年,正式启动“出云”号直升机驱逐舰的航母化改造,使其具备搭载F-35B隐形战斗机的能力,成为事实上的航空母舰——而航母作为典型的远洋进攻性装备,与日本“专守防卫”的原则完全相悖。

(二)安保政策大幅转向,解绑军事行动限制

2014年,日本内阁通过修改《和平宪法解释》,解禁“集体自卫权”,允许日本自卫队在“他国受到攻击时”出兵协助;2015年,出台新《安保法案》,进一步扩大自卫队海外行动范围,将其活动区域从“周边”扩展到“全球”;2022年,日本发布《国家安全保障战略》《国家防卫战略》《防卫力量整备计划》三份重要文件,首次将中国定义为“最大战略挑战”,并明确提出要发展“反击能力”(即“对敌基地攻击能力”),这意味着日本彻底抛弃了“专守防卫”的传统立场,转而构建具备主动打击能力的军事体系。此前,日本自卫队的任务仅限于“本土防御”,而如今,其不仅频繁参与美国主导的海外军事演习,还在吉布提建立海外军事基地,在东南亚、欧洲等地开展军事合作,军事存在的扩张态势日益明显。

(三)军事同盟不断强化,裹挟地区安全秩序

日本将美日同盟作为军事扩张的“保护伞”,近年来不断深化与美国的军事绑定。2023年,美日两国在琉球群岛附近举行“利剑”联合军演,参演兵力达5.4万人,规模创历史之最;双方还达成协议,在日本部署更多美国海军陆战队、导弹防御系统,并计划共同研发新型武器装备。与此同时,日本积极推动“美日印澳”四边机制(QUAD)军事化,与英国、法国、德国等欧洲国家签署防务合作协议,邀请其在亚太地区开展联合军演。这种“拉帮结派”的行为,本质上是将地区安全问题阵营化、对抗化,试图通过构建军事同盟体系,为自身的军事扩张寻找合法性,却严重破坏了亚太地区的战略平衡,加剧了地区紧张局势。

三、根源剖析:历史修正主义与地缘政治野心的双重驱动

日本之所以在80年后重拾“战斗准备”的论调,绝非偶然,而是其国内历史修正主义思潮泛滥、国际地缘政治投机心理作祟的必然结果。

(一)历史清算不彻底,右翼势力持续抬头

战后,由于美国出于冷战战略需求,对日本军国主义势力的清算采取了“绥靖”态度,许多战犯未受到应有的惩罚,甚至重返日本政坛、商界,为军国主义复活埋下了隐患。近年来,日本右翼势力不断美化侵略历史:首相及阁僚频繁参拜供奉着东条英机等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将战犯美化为“为国捐躯的英雄”;文部科学省多次修改历史教科书,淡化南京大屠杀、慰安妇等历史事实,将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描述为“自卫战争”“解放亚洲的战争”;部分政客公开宣称“日本不是侵略国家”“《波茨坦公告》对日本没有约束力”,彻底否定日本投降的历史定性。

历史认知的扭曲,导致日本社会对战争罪行的反思严重不足。年轻一代在错误历史教育的影响下,对日本的侵略历史缺乏清晰认知,而右翼势力则利用这种认知空白,不断煽动民族主义情绪,将日本的军事扩张包装为“维护国家主权”“应对外部威胁”的正当行为,为“做好战斗准备”营造社会氛围。

(二)地缘政治投机,妄图摆脱战后秩序束缚

随着美国将战略重心转向亚太,推行“印太战略”以遏制中国发展,日本将此视为摆脱战后秩序束缚、实现“军事正常化”的绝佳机会。日本政府认为,通过充当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军事桥头堡”,可以换取美国对其扩军的默许乃至支持,进而实现从“经济大国”向“政治军事大国”的转型。

与此同时,日本对中国的快速发展心存忌惮,试图通过强化军事力量、构建军事同盟,遏制中国在台海、南海等地区的影响力。近年来,日本在台海问题上频频越界,不仅宣称“台海局势关乎日本安全”,还与美国联合发表涉台声明,向台湾地区出售武器装备,试图将台海问题纳入其“安保体系”;在南海问题上,日本以“航行自由”为借口,派遣军舰、侦察机频繁抵近活动,干涉中国内政。这种地缘政治投机行为,本质上是日本妄图借助外部势力,实现自身的战略野心,而“做好战斗准备”则是其实现这一野心的直接手段。

四、危害警示:日本军事扩张对地区和平的潜在威胁

日本的“战斗准备”与军事扩张,不仅违背历史正义,更给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带来多重风险,可能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破坏数十年积累的和平成果。

(一)冲击战后国际秩序,动摇和平法理基础

日本的军事扩张,本质上是对《波茨坦公告》《联合国宪章》等国际法律文件的公然违背,是对二战后建立的以和平为核心的国际秩序的挑战。如果允许日本突破和平宪法、发展进攻性军事力量,那么二战期间反法西斯力量的牺牲将失去意义,国际社会对侵略行为的谴责与惩戒机制也将形同虚设。这不仅会让日本成为地区安全的“不稳定因素”,还可能引发其他国家的“安全困境”,导致亚太地区陷入“军备竞赛”,重现冷战时期的对抗局面。

(二)伤害受害国人民感情,激化历史矛盾

中国、朝鲜半岛、东南亚等地区的国家,都是日本侵略战争的受害国,数千万人民在战争中失去生命、家园。日本的历史修正主义言行与军事扩张,是对受害国人民感情的严重伤害,是对历史真相的亵渎。近年来,日本在慰安妇问题、强征劳工问题上的态度反复无常,拒绝向受害者作出真诚道歉与赔偿,反而不断美化侵略历史,这种行为已经引发了受害国人民的强烈不满。如果日本继续推进“战斗准备”,不彻底反思历史,那么历史矛盾将进一步激化,影响日本与周边国家的关系,破坏地区的互信与合作基础。

(三)加剧地区紧张局势,增加冲突风险

日本在西南诸岛部署导弹、改造航母、强化美日同盟,以及在台海、南海等敏感问题上的介入,正在不断加剧地区的紧张局势。例如,日本在琉球群岛部署的导弹射程覆盖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其航母化改造后的“出云”号具备远洋作战能力,这些都对中国的国家安全构成直接威胁;在台海问题上,日本与美国的军事联动,可能误判局势,导致擦枪走火,引发地区冲突。一旦冲突爆发,将对亚太地区的经济发展、人员往来、社会稳定造成毁灭性打击,后果不堪设想。

五、应对之道:坚守历史真相,维护和平稳定

面对日本的军事扩张与历史修正主义倾向,国际社会必须保持清醒,采取有效措施,共同捍卫二战后的和平秩序,防止战争悲剧重演。

(一)坚定维护历史真相,督促日本正视历史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国际社会应加强对二战历史的研究与传播,通过学术交流、文化活动、教育合作等方式,让更多人了解日本侵略战争的真相,铭记战争带来的苦难。同时,要坚定支持受害国人民维护历史正义的努力,督促日本政府正视历史、尊重历史,彻底清算军国主义罪行,向受害国人民作出真诚道歉与赔偿,停止参拜靖国神社、修改历史教科书等错误行为,从根本上消除军国主义复活的土壤。

(二)强化国际监督机制,遏制日本军事扩张

联合国、亚太经合组织(APEC)、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等国际组织,应发挥监督作用,对日本的军事动向进行密切关注,要求日本遵守《联合国宪章》《波茨坦公告》等国际法律文件,履行和平承诺。同时,周边国家应加强沟通与协调,通过双边或多边对话机制,就地区安全问题交换意见,共同应对日本军事扩张带来的挑战。例如,中国、俄罗斯等国可通过联合军演、安全磋商等方式,展示维护地区和平稳定的决心,对日本的军事扩张形成有效震慑。

(三)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始终是亚太地区和平稳定的建设者、维护者。中国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分歧,反对动辄使用武力或威胁使用武力。在应对日本军事扩张问题上,中国应继续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合作,推动建立平等、开放、合作的地区安全架构,共同维护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同时,中国也应加强自身的国防建设,提高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能力,为地区和平稳定提供坚实保障。

80年前,日本军国主义的投降,是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伟大胜利,是和平对战争的胜利,是正义对邪恶的胜利。80年后的今天,和平依然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追求,而日本却试图忘记历史、重走军事扩张之路,这不仅是对自身历史的背叛,更是对国际社会和平期待的辜负。

历史不会忘记,正义不会缺席。任何试图挑战战后国际秩序、复活军国主义的行为,都将遭到国际社会的反对,最终也必然会以失败告终。日本政府应清醒认识到,只有正视历史、尊重历史,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才能赢得国际社会的信任,才能为自身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国际社会也应团结起来,坚守历史真相,捍卫和平秩序,让战争的悲剧不再重演,让和平的阳光永远照耀亚太地区,照耀整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