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的硬件时刻来了吗?
发布时间:2025-08-17 10:05 浏览量:1
作者 | 大模型机动组
邮箱 | damoxingjidongzu@pingwest.com
当前,AI 技术虽已展现出接近 “数字神” 的强大能力,却大多被困在网页应用的文本交互框中,即便加入了音视频功能,核心交互方式仍显局限。而硬件领域长期因成本高、周期长、依赖供应链等问题,在投资领域备受谨慎对待。
但如今,两者的关系正在发生变化:AI 的进一步突破似乎越来越需要硬件作为 “载体”—— 就像移动设备的出现催生了全新应用场景,AI 也需要更贴合生活的硬件形态来打破交互边界。硬件能为 AI 提供关键的 “上下文”,尤其是通过被动收集环境、行为等数据,让 AI 更懂用户需求,而 AI 的智能化也能让硬件不再只是冰冷的设备,变得更具适应性和实用性。
不过,这种结合仍面临瓶颈:社会对 AI 硬件的接受度不足,类似早期谷歌眼镜的设备因可能涉及隐私、显得突兀而难以普及。当下的探索聚焦于找到既不显眼、又能提供高价值功能的硬件形态,比如从声音采集等轻便形式起步,同时挖掘精准且被社会认可的应用场景,让 AI 与硬件的结合真正走进日常生活。
本文编译自a16z文章《Is This AI’s Hardware Moment? A Reluctant Debate.》,原文地址:
我向来不太愿意投资硬件。硬件这东西太难做了——成本高、进度慢、风险大。(这一点我深有体会。)说到底,如今研发和销售消费级硬件的难题,跟十年前没什么两样:人人都期待达到苹果级别的设计,利润空间却薄得可怜,还得应付生产滞后的问题,而且完全受制于供应链。你可能冒险订了一百万件货,结果时代变了,仓库里突然堆满卖不出去的产品。
但话又说回来。
当下的情况似乎有所不同,这让我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想法,尽管有些不情愿。 我们造出了一个AI“神”,却把它塞进了一个文本框里。
凭借AI技术,我们打造出了近乎数字神的东西。然后呢,我们把它硬塞进一个网页应用,对着它敲字。没错,我们已经加入了音频、图像,甚至视频功能——但说到底,我们大多还是通过一个“框”跟它交流。如果这项技术真有我们所知的那么强大,我们难道不该能用更有意义的方式与它互动吗?它难道不该能陪我们一路同行吗?
就在过去两周里,我见了几十位硬件创业者。他们都在表达类似的观点:AI需要一个“身体”。我听到了各种想法,从眼镜到胸针,再到Labubu风格的玩具,每个人都在尝试。这批新生代聪明的硬件创业者确实很有吸引力。他们也有同样的感受:这个AI“幽灵”需要一个“壳”(懂的都懂)。而对着笔记本电脑敲字显然不是长久之计。
回想一下移动互联网的变革。一开始,它似乎只是把同样的行为搬到了更小的屏幕上。但后来,全新的行为模式出现了——DoorDash、Uber、Snap这些产品,在台式机上根本不可能实现。这一切的发生,都是因为硬件变了。有了这种口袋大小的设备形态,你突然拥有了定位、摄像头、支付功能等等,而且还能随时随地使用。
恕我直言——AI还没迎来那样的时刻。至少对普通消费者来说是这样。模型太大,移动设备上的AI还没法真正发挥作用。所以,尽管我不愿承认,但我开始觉得:或许硬件就是那个缺失的环节。
1
上下文让AI变得无比强大
我认为,过去六个月里,AI在消费领域最大的突破是开放式记忆层。正是它让AI变得一旦用上就离不开,而且实用性大大提升。AI获得的上下文越多,价值就越大。看看Oura,这家估值超50亿美元的公司。它能成功,是因为通过追踪180多种生物标志物,为AI提供了上下文。 收集这种至关重要的上下文有两种方式:主动输入和被动输入。主动输入就是我们用ChatGPT时的做法。但说实话,人都是会偷懒的;每天晚上把自己的一天输入ChatGPT,这只有早期的极端爱好者才会做。大多数人会选择被动输入。这就是为什么所有这些早期的生产力工具都是能整合邮件和日历的Chrome插件。它们在试图被动地收集上下文。
但这不能一直局限在笔记本电脑上。它的潜力远不止于此。它需要能跟着我们移动,需要能融入环境。
如果真是这样,那些关注科技超过五年的聪明人可能会问:那我们为什么没有都戴着AI眼镜、别着AI胸针或者戴着AI戒指呢?在我看来,原因很明显:这些产品相关的社会共识还没形成。
社会接受度是瓶颈。不管怎么说,像谷歌眼镜那样的设备,对大多数人来说 still 感觉像科幻片里的东西,而且有点吓人。没人想看起来像是在记录一切。硬件要想取得突破,就得做到不显眼、有吸引力,而且——真正的关键是——它需要一个大家都认可的、值得这么做的使用场景。
在这场持怀疑态度的讨论中,有几个关键的开放性问题:
1
设备形态会是什么样?
这很关键。设备形态决定了你能收集到什么样的数据,进而决定了AI能做什么。我的预测是,我们会从比一直开着的摄像头更轻便的东西开始:声音。我预计会出现一种能装下麦克风又不显得突兀的形态。我们还不知道它具体长什么样。但我们清楚一点:当AI有了上下文,实用性会大幅提升,而硬件可能是唯一能被动收集这种上下文的方式。
这种设备形态的社会接受度足够高,能让人们真的愿意用吗?
我不想争论某一品牌的眼镜或配件是否时尚。这种让人捉摸不透的硬件,最终有可能和已经在全球有70亿台的iPhone绑定,或者是像AirPods那样与手机相关的东西。但更有可能的是,它会由那些更少受隐私限制的厂商来打造——他们能收集到让AI变得极具价值所需的那种被动上下文。这就引出了……
1
有什么东西能好到100倍,值得你为此牺牲隐私?
我最近遇到一位创业者,他在为工厂工人打造廉价的AI眼镜,不是给普通消费者用的。他在解决一个非常具体的问题:如何收集手部动作数据来训练机器人?为此,他不需要长续航,也不需要有社会吸引力。他只需要可重复、结构化的输入,而工厂就是获取这种输入的好地方。这不是主流应用场景,但很精准。
这就是我在寻找的“那个东西”:精准、有价值、社会能接受的使用场景。硬件突破口会从这里出现。
我们打造的这项技术太强大了,不该只局限在一个文本框里。越来越多的人希望它能融入自己的生活。他们只是需要一个让它感觉“合时宜”的用途。
Loveable的联合创始人有句名言,说他们在打造“最后一款软件”。暂且假设他是对的。那么现在的问题是:什么能让那款软件真正走进我们的生活?
如果我要相信这个月遇到的几十位聪明又有说服力的年轻创业者,或许,只是或许,答案就是硬件。
点个爱心,再走 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