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绿换金二十载,草原实践新答卷——“两山”理念内蒙古调研记

发布时间:2025-08-17 10:33  浏览量:2

8 月,全国生态日到来之际,恰逢“两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一支由九三学社知名学者、林草领域专家和媒体记者组成的专家调研团,深入内蒙古兴安盟、呼伦贝尔等地,实地探访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协同共进的实践路径,解码草原大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密码。

兴安盟:山水同盟奏响绿色发展交响乐

“春天杜鹃漫山,夏日林海翻涌,秋日层林尽染,冬日雾凇凝霜”,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口中“四季都很美”的兴安盟。这片坐拥得天独厚绿色宝库的土地,正用实际行动书写着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的篇章。

在兴安盟草原三河有机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谷仓里,科技赋能丰收,智能化仓储设备精准把控着粮食的温湿度;三合村步行街上,朝鲜族特色美食吸引着游客驻足,各家过上家门口摆小摊的幸福生活;黑羊山民宿集群搭建现代舒适的住宿空间,为沉浸式草原游玩乐趣提供更多选择。调研团一行详细了解了兴安盟大米区域性品牌建设、民族文化融入产业发展以及乡村振兴资金助力农牧民增收等情况。

据兴安盟行署二级巡视员耿天良介绍,当地正依托生态、文化、农业三大优势,构建“产业互促、资源共享、品牌共塑” 的发展新格局。2025年上半年,兴安盟旅游数据亮眼:国内旅游人数达1708.97万人次,同比增长26.12%;旅游收入151.09 亿元,同比增长38.06%。

兴安盟农牧局(乡村振兴局)党组书记、局长李振林表示,近年来兴安盟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依托区域公用品牌擦亮招牌,推动“好产品卖出好价格”,实现富民强农。

“这些优质农牧产品,是‘两山’理念最直接的体现。”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公园管理局)原副局长刘东生在调研兴安盟大米企业时说,“没有好生态,就没有好产品;守住了生态,才能让‘绿水青山’持续生金。”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九三学社中央原副主席赖明在走访三合村、农牧公司等地方后建议兴安盟从加强统筹,强化规划及政策协同、创新引领、产业链整合及生态建设、基础设施完善、商业模式创新、品牌建设、人才培养等维度系统施策,构建“政府引导、系统推进,市场主导、因地制宜,科技支撑、创新驱动,强化品牌、多元参与”的农文旅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机制。

多年来,兴安盟在生态保护上持续 “下血本”,污染防治、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工程投入不断。2025年出台的《惠农惠牧政策手册》涵盖48项政策,从粮油单产提升到黑土地保护,从畜牧扶持到新能源发展,全方位为绿色发展保驾护航。“万金买绿”的投入,正通过农文旅融合、品牌建设等路径,实现“借绿生金”的良性循环。

呼伦贝尔:林草共生绘就生态产业共荣图

在呼伦贝尔红花尔基樟子松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0万公顷樟子松纯林如绿色屏障守护大地。作为我国最大、亚洲唯一集中连片的沙地樟子松林区,这里不仅是天然 “基因库”,更向“三北”防护林建设12个省区、210多个县市提供优质树种24万公斤,防风固沙的“先锋力量” 持续输出。

生态修复的“链式效应”日益凸显:湿地补水、河岸植被恢复工程让伊敏河支流水域面积较2018年扩大18%,水生植物覆盖率达65%,国家级保护鸟类频频现身,河流、湿地、草原构成的生态系统愈发和谐。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市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忠范在考察红花尔基樟子松林后强调:“生态保护不是孤立的,必须和产业发展结合起来。要持续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深耕力度与先进技术的研发推广投入,为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注入持久的科技动能。在关键的育种选种环节,要充分立足本地独特的生态禀赋,通过培育适配区域生态特征的优良品种,进一步强化生态优势向产业优势的转化能力,这样才能形成‘生态筑基、品种提质、产业联动、效益倍增’的良性循环。”

在巴彦胡硕敖包山下,牧民斯仁达家的3000多亩草场生机勃勃。80多头牛、1000多头羊是家里的“生态财富”,而女主人斯木吉德用20年打造的草原民宿,则是”草畜平衡”带来的新生活。“每晚住宿400元,一只烤全羊配时蔬2000元,一年能挣10万元!” 说起收入,斯木吉德笑容满面。这份幸福离不开当地文旅局的支持——在民宿建设因资金停滞时,文旅局带头帮扶出钱出人帮她完成了装修。

不过,牧民们也有困扰。调研团专家赖明在与斯仁达一家交流后向记者介绍,目前全国草原补贴总额已达203亿元,其中农机具购置补贴占19亿元,按草场面积核算后亩均补贴不到5元。这笔补贴虽为牧民添置牧草收割机、打草机等设备提供了支持,但即便坐拥千亩草场,斯仁达家的米面粮油、蔬菜水果仍需从几十公里外的镇上外购,运输成本叠加物价差异,“守着绿草原”的牧民生活开支成本是较高的。

如何让草畜平衡的生态效益真正转化为牧民的幸福感?调研组表示,将持续聚焦补贴政策的精准性与实效性,深入研究草场承载力、产业附加值与牧民收入的联动机制,为草原补贴政策的优化调整建言献策,让牧户在守护绿色家园的同时,能更真切地触摸到生态保护带来的生活暖意。

二十年实践启示:生态与经济的辩证共生

从兴安盟“农文旅融合”的热闹场景,到呼伦贝尔“林草共生”的生态画卷,内蒙古的实践生动诠释了“两山”理念的深刻内涵。“万金买绿”的坚守换来了生态家底的愈发厚实,“借绿生金”的探索让发展动能持续增强,但政策精准性优化、产业链附加值提升等课题仍需破解。调研团表示,后续将推动生态保护政策与产业发展机制协同创新,让内蒙古的生态红利更好释放。这片草原上的实践,正为全国“两山”理念的深入践行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鲜活样本,在绿色发展的道路上续写新的篇章。

记者 | 张珅丹

编辑 | 沙莎

摄像 | 燕航

责编 | 郝亚莉

监审 | 上官王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