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佳润 从‘’最丑星二代‘’到K-POP舞台的破茧者

发布时间:2025-08-16 00:16  浏览量:1

2025年6月,一首名为《美美桑内》的魔性旋律席卷中韩社交平台,演唱者沈佳润——这位曾被贴上“最丑星二代”标签的19岁女孩,以K-pop solo歌手身份在韩国正式出道。从8岁因综艺节目遭遇网络暴力,到如今凭借实力登上国际舞台,沈佳润的成长轨迹不仅是个体逆袭的励志故事,更折射出当代星二代在公众审视下的生存哲学。

网络暴力的淬炼

2014年,8岁的沈佳润随父亲小沈阳登上亲子综艺《人生第一次》,本应是一场温馨的亲子互动,却因外貌被网友恶意攻击为“最丑星二代”。面对铺天盖地的嘲讽,小沈阳曾在采访中哽咽表示:“后悔带女儿上节目。”而沈佳润却以超乎年龄的成熟回应:“我发现我像爸爸,我很骄傲。”

这段经历成为她人生的分水岭。父母选择暂时将她保护在公众视线之外,转而通过语言学习与艺术培养重塑她的自信。她掌握中、英、韩三语,14岁便斩获全国青少年舞蹈金奖,这些积累为她日后在K-pop领域的突破埋下伏笔。

星二代的“逆袭逻辑”

2025年6月19日,沈佳润以艺名NINA发行首张迷你专辑《Never Afraid》,签约BNB MUSIC成为该厂牌首位艺人。其出道曲《Freeze!》的MV中,她以银发造型与未来感舞蹈展现强烈个人风格,韩语发音纯熟到被韩国网友误认为“本土偶像”。然而,这场看似“空降”的出道背后,是长达数年的系统性准备:

小沈阳夫妇在韩国成立经纪公司,为女儿提供从培训到宣传的全链条资源,但明确表示“不看成绩,只求成长”。

实力托底:沈佳润的韩语能力、舞蹈功底与舞台表现力,使其在试镜中击败数百名竞争者,获得前YG制作人ROVIN的青睐。

文化适配:她将中国市场的“网感”与韩国造星体系的“专业性”结合,例如通过短视频平台预热歌曲,实现中韩市场的差异化传

尽管首周专辑销量仅65张(后澄清实际破千),但《美美桑内》在中国市场的病毒式传播,证明了她对流量密码的精准把握。这种“中热韩冷”的现象,恰恰揭示了星二代出海的双刃剑效应:家庭资源能提供起点,但长期发展仍需作品与市场的双重认可。

托举背后的教育哲学。

沈佳润的蜕变,离不开小沈阳与沈春阳的“非典型星爸星妈”教育观:

情感支撑:面对网络暴力,父母从未否定女儿的外貌,而是通过行动传递“你值得被爱”的信念。小沈阳在女儿MV评论区幽默留言:“这跳的一点没随我呀,太酷了!”沈春阳则温柔回应质疑:“孩子喜欢就让她勇敢尝试。”

挫折教育:当沈佳润因专辑销量受挫时,小沈阳直言:“我们家不看成绩,只要努力了,一定会越来越好。”这种“结果淡然,过程重视”的态度,帮助女儿建立抗挫力。

价值观引导:面对“镀金”质疑,沈佳润坦言:“压力是理所当然的,我选择加倍努力去填补不公平感。”这种将外界压力转化为动力的思维,源于家庭长期灌输的“实力至上”理念。

星二代的突围样本

沈佳润的案例为星二代群体提供了可复制的路径:

技能壁垒构建:通过语言、舞蹈、表演等硬实力建立不可替代性,而非依赖家庭光环。

文化桥梁角色:利用中韩娱乐资源的互补性,探索“双向发展”模式,例如将中国市场的短视频传播经验带入韩国。

公众关系管理:以坦诚态度回应争议,将负面声音转化为成长动力。沈佳润在采访中表示:“负面的声音对我来说是家常便饭,我理解每个人的想法。”

在争议中寻找平衡。

尽管沈佳润已初步证明实力,但前路仍充满挑战:韩国市场对“外来者”的接纳度、中国观众对“星二代”的刻板印象、以及个人艺术风格的持续创新,都是她需要跨越的关卡。然而,从她拒绝被定义的态度中,可见其野心不止于“星二代”标签。正如她所言:“我想成为下一个Jennie,展现出属于自己的魅力与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