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阳间阴差
发布时间:2025-08-17 04:40 浏览量:2
青石镇的货郎阿福,挑着一副磨得发亮的货郎担,走街串巷已有八个年头。担子里针头线脑、胭脂水粉样样齐全,就像个移动的小杂货铺。他生得眉目和善,见了谁都先笑后说话,遇上孤寡老人买东西,总是多给半两,日子过得清贫却踏实。
阿福的娘常年卧病在床,咳嗽起来像破风箱。每天收摊后,阿福总要绕到西街的药铺,买上两帖润肺的草药。药铺掌柜可怜他,时常多抓一把甘草,叹着气说:“好人该有好报。”
这天刚过晌午,镇东头的地主家炸开了锅 —— 一箱准备给儿子纳彩礼的金银珠宝不翼而飞。地主站在门口跳着脚骂,悬赏五十两银子捉拿小偷。这话传到了地痞张三耳朵里,他摸了摸下巴上的痦子,眼睛瞟向了正在街角给小孩换糖吃的阿福。
三更半夜,阿福的货郎担被人动了手脚。第二天一早,张三就领着地主家的管家堵在了阿福家门口,从货郎担底层搜出了几片碎金。“人赃并获,还敢抵赖?” 张三拍着大腿喊,唾沫星子溅了阿福一脸。
阿福的脸霎时白了,攥着货郎担的手指节泛青:“我没偷!这是栽赃!” 可碎金就在眼前,谁肯信一个穷货郎的话?阿福娘听到动静,挣扎着从床上爬起来,一口气没上来,咳得直翻白眼。
“娘!” 阿福扑过去给娘顺气,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张三在一旁冷笑:“偷了东西还想孝顺?我看是想拿赃款给你娘买棺材!” 围观的人群里,村民李四跟着起哄:“就是,平时看着老实,没想到手脚这么不干净!”
接下来的日子成了阿福的劫难。张三天天堵在他必经的路上,抢走他卖货的钱,还故意撞翻他的货担,珠花绢帕滚了一地,被路过的牲口踩得稀烂。阿福娘的病越发重了,郎中说需要长白山的野山参才能续命,那可是金贵东西,阿福连见都没见过。
这天夜里,阿福揣着仅有的几十个铜板,决定进山碰碰运气。他听说深山里有种形似人形的草药,或许能救娘的命。山风像刀子似的刮着,林子里不时传来猫头鹰的叫声,阿福攥着砍柴刀,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前走。
“年轻人,半夜三更进山寻什么?” 一个苍老的声音突然响起。阿福吓了一跳,只见月光下站着个白发老神仙,手里拄着根枣木拐杖,杖头雕着只栩栩如生的仙鹤。
“求仙长指条活路,我娘快不行了。” 阿福 “扑通” 跪下,膝盖砸在石头上生疼。老神仙叹了口气,从袖中摸出枚玉佩,玉上刻着阴阳鱼,在月下泛着柔光:“这是面善恶镜,能照出人心鬼蜮。你本是阳间阴差的材料,若能查清地主家的案子,自会有转机。”
阿福接过玉佩,只觉一股暖流顺着指尖淌进心里。再抬头时,老神仙已没了踪影,只有几片落叶在地上打着旋。
回到镇上,阿福把玉佩系在贴身的衣襟里。奇妙的事发生了 —— 他看见张三的头顶飘着团黑雾,黑雾里隐约有金银珠宝的影子。路过土地庙时,还听见墙根下有个模糊的声音念叨:“张三藏东西的石头缝,潮得能长出蘑菇喽……”
阿福顺着声音找去,在村西头的歪脖子树下,果然看见块松动的青石板。他刚要掀开,就被张三带着人按住了。“好你个贼胚子,竟敢故地重游!” 张三挥拳打在阿福脸上,鼻血瞬间流了下来。
“他在撒谎!” 阿福抹了把脸,举着玉佩喊,“是你偷了地主家的珠宝,藏在石板底下!” 张三眼神慌了一下,随即喊得更凶:“妖言惑众!这货郎被鬼附身了,快把他赶走!”
李四举着锄头站在最前面,刚要动手,却看见阿福胸前的玉佩闪过道白光,张三头顶的黑雾突然变成了他偷东西时的模样 —— 蹑手蹑脚翻进地主家的后墙,抱着箱子鬼鬼祟祟地跑。李四的脸 “唰” 地白了,他想起前几天还拿了张三给的二两银子,帮着散播阿福是小偷的谣言。
“等一下!” 李四扔下锄头,声音发颤,“我…… 我见过张三半夜在地主家墙根转悠,他还说要给我娶媳妇的钱,原来是这么来的!”
张三急了,抬脚就踹向李四:“你胡说八道什么!” 就在这时,天空突然暗了下来,狂风卷着沙石打在人脸上生疼。城隍庙方向传来三声钟响,一个威严的声音在云端回荡:“张三,还不伏法?”
众人抬头,只见城隍爷的身影在乌云中若隐若现,手里的生死簿泛着金光。张三吓得瘫在地上,屎尿齐流。城隍爷衣袖一挥,石板自动掀开,里面的金银珠宝露了出来,还沾着几根张三的头发。
“偷盗财物,诬陷良善,罚你阳寿折半,疯癫度日!” 城隍爷的声音落定,一道闪电劈在张三脚边,他 “啊” 地叫了一声,从此变得疯疯癫癫,整天在镇上念叨 “我是小偷”,孩子们见了就朝他扔石子。
地主家的珠宝失而复得,地主亲自给阿福送来了二十两银子,还请了城里最好的郎中给阿福娘看病。李四提着一篮鸡蛋来道歉,红着眼圈说:“阿福兄弟,是我瞎了眼。”
阿福把银子分了一半给村里的学堂,自己留了些给娘买药。那枚玉佩他一直戴在身上,有时挑着货郎担走过巷子,能看见谁家屋顶飘着祥云,谁家墙角蹲着黑影。遇到作恶的,他会悄悄提醒;遇到行善的,他会多送些针头线脑。
有人问他是不是成了神仙,阿福总是笑着摇头:“我就是个货郎。” 只是他货郎担里的东西,总比别家多些暖意。
后来阿福娘活到了九十岁,无疾而终。阿福挑着货郎担走了一辈子,头发白了,背也驼了,可镇上的人都说,看见他走过的地方,连草都长得格外精神。而 “善恶终有报” 这句话,也跟着他的货郎担,在青石镇流传了一代又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