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峥嵘:红色河套英雄谱(三)|三盛公 粮仓的见证

发布时间:2025-08-17 10:57  浏览量:2

三盛公 粮仓的见证

粮仓作为贮藏粮食的古老建筑,其历史在我国源远流长。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粮食仓储备制度便已形成,秦代承继之,至西汉时更趋盛行,而到了隋代,粮仓的规模已蔚为壮观,史书载之曰: “资储遍于天下”。随着粮仓建筑形制的不断优化,粮仓储备制度的日益完善,各地的仓储文化也悄然形成,各具特色。

秦始皇一统六国后,农业经济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粮食产量激增,官府趁势修建了众多规模宏大的粮仓,亦称官仓。官仓中的粮食,经由漕运之便,源源不断地运往京师的太仓,那里,被誉为国家的粮仓,是京师一带不可或缺的粮食储备之地。而军仓,则是军队日常取粮之所,其粮食来源颇为丰富:有太仓的部分拨给,有士兵屯田自给自足,有与当地农民的公平交易,亦有向常平仓的购买。常平仓的存在,对粮价起到了重要的调节作用。此外,社仓与义仓,更是在灾荒之年发挥着救急救难的重要作用,每家每户均需按年向此二仓缴纳一定数量的粮食,以备不时之需。

清朝末年,左宗棠在收复新疆的时候,为了筹办军粮,在今巴彦淖尔的磴口设立粮台,再由绥新粮道将粮食运往新疆,绥远也就是今天的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从绥远出发,途经磴口、宁夏直达新疆巴里坤。磴口由此成为了重要的转运粮台与驿站。

磴口,临黄河北岸,居河套平原西端。这里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肥沃的土地、充足的水源以及适宜的气候,共同孕育了丰富的农作物,使其成为自古以来粮食生产的重要区域。更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了连接河套平原与银川平原的枢纽,见证了无数历史的沧桑与变迁。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是古代战争中的至理名言。在频繁的战争中,磴口的粮食生产与仓储体系逐渐形成了因战而生、因战而变的典型特征。这些粮仓,不仅为战争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更在和平时期,成为了保障民生、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历史的长河中,磴口不仅见证了无数的战争与和平,更孕育了丰富的文化积淀。1926 年 9 月,冯玉祥五原誓师后,宣布参加北伐战争。11 月,冯玉祥率数十万大军西进援甘平陕,途经磴口时,他看到该地农牧发达、人口稠密,特别是磴口作为水陆码头,商旅云集。为了军需供应方便和与绥甘衔接,冯玉祥在磴口的三盛公设立了西北粮仓,给大部队运粮,主要运输的粮食是糜子和小麦。当时,磴口县是河套地区最为富裕的地方之一,各种买卖字号、作坊林立。从 1926 年 7 月开始,经过长达一年多的时间,共运粮达 72 万斤(2400 石,每石 300 斤),为冯玉祥的战略实施提供了有力的物资保障。

鉴于磴口地区的重要战略地位和实际需求,冯玉祥产生了建立磴口县的想法。他将设县报告呈给国民政府,并于 1929 年获准。从此,磴口县正式成立,成为了一个崭新的行政区划。此后,磴口县先后归属于宁夏、甘肃、内蒙古等地,历经多次变迁,最终在 1956 年划归内蒙古的管辖范围之内。

三盛公粮仓,作为冯玉祥西北军的重要粮仓之一,不仅集聚了西北地区仓储智慧的精华,更见证了冯玉祥严于治军、心系国家未来发展的崇高爱国精神。这些粮仓不仅在当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更是磴口人民奉献给祖国的珍贵文化遗产。而三盛公粮仓作为当时西北地区仓储建筑的典范,其设计更是巧夺天工。地面采用底部架空的木板,并设有通风孔,具有通风、防潮、防鼠等功能。屋壁上设置可调节温度的通风孔,可以手动调节通风窗的大小,从而达到最佳的储粮效果。这些先进的仓储技术,在当时西北地区堪称一绝,展现了磴口人民在仓储建筑方面的卓越智慧和精湛技艺。

除了三盛公粮仓外,磴口地区还有众多独具特色的储粮方式。据《磴口县志》记载,新中国成立前,磴口地区的水位相对较低,地面相对干燥。这样的自然条件,为当地的农民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储粮条件。他们巧妙地利用地形优势,挖掘地窖进行储粮。这些地窖呈圆筒形,底部铺设适量的干燥碎草类物质,筒壁则以秸秆拧成的草把围起来。在充窖的过程中,农民们一边向里倒粮食,一边同步进行围草把的工作,直至粮食装满后封窖。封窖的过程同样讲究,先用干燥的长草适量覆盖粮食上面,再在其上放一层细麦秸,最后覆土压实。这种地窖仓储存粮食的方式,既灵活又实用,是当时兵荒马乱、土匪横行情况下储存保护粮食的有效办法。

此外,磴口地区还有草圆仓和土圆仓等储粮方式。草圆仓是用芨芨草把子做成,顶部采用防水尖顶设计,既美观又实用。而土圆仓则在新中国成立后得到广泛应用,多为国有或集体建造使用,成为当时重要的粮食储存设施。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仓禀实则天下安。”这句流传千古的谚语,恰如其分地诠释了粮食对于国家的重要性。而磴口的粮仓,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实践。它们不仅为当地的农民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国家的繁荣与稳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回望往昔,冯玉祥以国家大局为重,高瞻远瞩地在此地建立县治,并倾尽全力加强兵站与粮仓的建设。这一系列举措,有力保障了西北军参与北伐的军需供给,更深刻体现了冯玉祥的远见卓识与无私奉献,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将承载着厚重历史与民族记忆的原三盛公粮仓,正式命名为三盛公粮库,并于 1951 年开始重建。此后,三盛公粮仓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作为国家粮食储运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为保障民生、支持国家重点工程建设作出了新的贡献。那些岁月里,它见证了无数粮食的进出,也见证了国家从一穷二白走向繁荣富强的光辉历程。

如今,在三盛公粮仓的原址上,一座崭新的博物馆——三盛公粮库旧址博物馆拔地而起。这座博物馆全面反映了河套地区粮食仓储的悠久历史与文化底蕴。步入这座博物馆,人们仿佛穿越回了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眼前是粮仓、岗楼、门楼、食堂等历史建筑的复原景致,耳畔似乎还能听到往昔的喧嚣与忙碌。在这里,人们可以深入了解粮食作物在河套地区的种植演变过程,可以感受这片土地上的沧桑巨变,还可以领略到农耕文明的博大精深。这座博物馆对于粮仓文化的传、传承、研究以及旅游体验具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编辑:庞惠

校对:王靖、刘文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