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思想引领新征程丨建设国家公园 推进全民共享
发布时间:2025-08-17 11:15 浏览量:2
央广网北京8月17日消息(记者王泽华)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以自然保护区为基础、以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把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珍稀物种栖息地保护起来。
2021年,我国坚持生态保护第一、国家代表性、全民公益性理念,正式设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国家公园。几年来,五大国家公园旗舰物种种群数量持续恢复,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稳步提升。
海南长臂猿是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的旗舰物种,也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设立以来,当地对这些“雨林精灵”生活的区域实行最严格的禁入制度,监测队员定期巡护,清除海南长臂猿的生存隐患,记录生存状况。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海南长臂猿监测队副队长郑海强介绍,有效的保护,使海南长臂猿野外种群数量由设立之初的5群35只增长到7群42只,成为全球20种长臂猿中唯一持续增长的种群。
郑海强:我们扩大了保护区、加大了巡护的力度,也补植、补种了一些长臂猿喜食的乡土树种,建了28条长臂猿“空中廊道”,让它们的栖息地能连接起来。
国家公园是我国自然生态系统最重要、自然景观最独特、自然遗产最精华、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部分。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国家公园实行“最严格的保护”,牢牢将“生态保护第一”放在国家公园建设和管理的首位。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司副司长张德辉:通过实施野生动物保护重大项目,推动以旗舰物种为代表的濒危野生动物高水平保护;将5个国家公园的17处地点划定为野生动物保护法规定的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修复破损生态系统、改善或重建迁徙通道、扩大栖息地范围;设立大熊猫、虎豹、长臂猿、羚羊、雪豹、雉类等旗舰动物国家保护研究中心。
保护,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全民公益性”也是国家公园建设的理念之一。
武夷山市星村镇黄村村马山头茶庄园负责人艾玲玲:比如骑行、自驾游,今年也多了特别多,民宿的生意也越来越红火了。
如今,在武夷山国家公园1号风景道上,游客不仅可以感受“茶园、茶径、茶村”的慢生活,还可以体验“古城、古镇、古村”等传统文化。这条“流动的风景线”,给武夷山国家公园内40多个村镇带来了可观的流量和产业动能。
武夷山市星村镇镇长吴王:通过建设一批特色文旅项目,推出一批茶空间,盘活一批资产、资源等等,做足“茶文旅融合”这篇文章,让群众以主人翁的意识投身环带建设,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天津学生贾一凡:通过红外观测记录仪,能看到一些大熊猫的影像,徒步的过程中能够看到周围的树干和植被上留下一些熊猫或者其他动物的毛发……
可以转化的,不只是自然风光,更有野生动植物资源。在大熊猫国家公园王朗片区,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跟着巡护员和带队教师,穿过丛林、跨越溪涧,在野生大熊猫的栖息地寻找它们的活动足迹。大熊猫国家公园王朗片区研学运营负责人郭雷表示,当地着眼于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大力开展自然环境教育,为公众提供亲近自然、体验自然、了解自然以及作为国民福利的游憩机会。
郭雷:我们王朗跟外面的气温相差很大,早晚非常凉爽,从暑假开始,我们将近接待了38个研学和康养团队,大概有4000人。
自大熊猫国家公园正式设立以来,四川片区创新推进集体资源共同管理模式,签订334份合作保护协议,建立81个共建共管共享委员会,打造8处重点入口社区,提供6500余个公益性岗位,让保护成果惠及民生。
四川省大熊猫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杨志松:全覆盖推行野生动物致害保险补偿,同步探索生态保护补偿综合改革,自然教育与生态体验年接待量突破200万人次,实现生态保护与社会价值双赢。
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20周年,是我国启动国家公园体制改革10周年。设立国家公园、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是我国推进自然生态保护、建设美丽中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项重要举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介绍,如今,三江源国家公园原有居民年均增收1.5万至2.1万元,获得感、幸福感持续增强;野生大熊猫总数量从20世纪80年代的1100只,恢复到约1900只;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吉林长白山区域30年来首次发现东北虎踪迹;武夷山国家公园新发现雨神角蟾等多个新物种,黄腹角雉数量保持在1000只左右。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自然保护地管理司副司长孙鸿雁: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之大者”。面对新时代提出的新要求,我们要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持续推进机构设置、法律法规制修订、监测体系建设等基础工作,向世界展示国家公园建设的累累硕果,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