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在朝鲜抵挡了日本12年,不要总盯着他和朝鲜闵妃的绯闻
发布时间:2025-08-17 12:22 浏览量:1
1885年,朝鲜王宫暗流汹涌。一则关于清朝驻朝大臣袁世凯与朝鲜王妃闵氏(明成皇后)的流言不胫而走。
日本外交官及亲日分子大肆渲染,称袁“出入宫禁,无所避忌”。
原始档案却查无实据。查《清实录》《清史稿》及朝鲜《承政院日记》,均无任何涉及二人私情的官方记载。
朝鲜重臣金允植在私人笔记中直斥此为“倭人构诬之计”,意在“摇动清国威信”。
绯闻背后,一场决定朝鲜命运的大国角力已白热化。
日本自明治维新后,推行“大陆政策”,视朝鲜为跳板,必欲取之。
清廷则力保“宗藩体制”,袁世凯正是这一战略在朝最前线的执行者。
袁世凯初入朝鲜,锋芒已现。1882年夏,“壬午兵变”爆发。
朝鲜旧军因欠饷哗变,围攻王宫,闵妃化装出逃,亲日派乘机夺权。乱兵焚毁日本使馆,日使花房义质狼狈遁归。
清廷紧急出兵。吴长庆率军东渡,23岁的袁世凯任先锋营官。他率部疾进汉城,敏锐判断:“乱党不足虑,唯日人必挟此逞志,当速定内乱,杜其借口!”
袁军以雷霆之势平息叛乱,擒获大院君李昰应(闵妃政敌,被疑为乱源),解送天津。
李鸿章在奏报中盛赞:“治军严肃,调度有方,争先攻剿,尤为奋勇。”。
清军迅速稳定局势,迫使日本签订《济物浦条约》后暂退。袁世凯受命留朝,以“总理营务处,会办朝鲜防务”身份,开始主导对朝事务。
壬午兵变后,日本加速渗透。闵妃集团为制衡清朝,引入俄国势力,甚至密签《朝俄密约》(1884)。袁世凯警觉异常,强硬要求朝鲜政府废约。
他面斥朝鲜大臣:“中国保护属邦,断难坐视。若阴结俄人,将自贻伊戚!”。
同时电告李鸿章:“韩廷反复,非诛乱党、废国君无以挽回。”清廷虽未采纳废君建议,但施加强大压力,朝鲜最终宣布密约作废。
袁世凯更打破列强共管朝鲜海关局面。1883年,他力荐心腹唐绍仪出任朝鲜海关总税务司,取代原由多国控制的穆麟德。
李鸿章明令:“朝鲜海关,应由中国主持派员。”。清廷由此掌控朝鲜财政命脉与经济情报。
日本见经济、外交手段受挫,决意铤而走险。
1884年12月4日,亲日的开化党领袖金玉均、朴泳孝在日本驻朝公使竹添进一郎支持下,发动“甲申政变”。
叛军挟持国王,矫诏诛杀闵台镐等六位亲清大臣,建立亲日政权。
袁世凯当机立断,未待国内指令即发兵。他率一营清军及部分朝军,于12月6日直扑王宫。激战两日,击溃日军及叛军。
日本公使竹添自焚使馆,狼狈逃往仁川。《清史稿·袁世凯传》载其战况:“世凯挥兵疾进,枪弹贯其冠,不为动,士卒皆奋。日兵溃走。”
此役仅十日即告平定,开化党首领亡命日本。袁世凯的果断行动粉碎了日本以政变控制朝鲜的图谋。
日本外相井上馨事后哀叹:“清国在韩之势力,经此役而益固。”
甲申后,袁世凯权势如日中天。1885年,李鸿章奏请任命袁为“驻扎朝鲜总理交涉通商事宜大臣”,获准。此职实具“监国”之权。
袁世凯对朝鲜内政外交实施严密监管:
外交:
朝鲜与外国缔约,必经袁许可。1885年英占巨文岛事件,袁直接指挥朝鲜与英交涉,最终迫使英军撤退。
内政:
袁深度介入官员任免。闵妃集团重臣闵泳骏被斥为“阴狡嗜利”,袁施压将其调离要职。
军事:
袁主导训练朝鲜新式军队“亲军左右营”,装备、教官皆由清提供,对抗日本训练的“别技军”。
信息:
建立严密情报网。国王近侍、重臣幕僚多被发展为眼线,朝鲜一举一动“无巨细,悉电北洋”。
闵妃集团对袁既畏且恨,屡向清廷控诉其“专横”。李鸿章则回护袁:“历办中韩交涉,刚柔得中,韩王及各国均无间言。”
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农民起义。朝鲜政府无力镇压,向清廷乞兵。
袁世凯判断日本“如多派兵,必借口与我争”,主张“我如不派,日亦必无能派之理”。清廷犹豫后,仍应请派兵。
日本等待的时机终于到来。日方以清军出兵为借口,悍然派大军入朝,远超清军兵力。
袁世凯紧急斡旋中日共同撤军,遭日方蛮横拒绝。日本更于7月23日突袭汉城王宫,扶植大院君傀儡政权,迫令朝鲜“委托”日军驱逐清军。
甲午战争爆发。清军海陆皆溃。1894年8月,袁世凯奉召黯然回国。
《清史稿》记其离朝:“世凯在韩垂十六年,权倾一国。至是,仓皇内渡。”
他苦心经营的宗藩体系与抗倭屏障,随北洋水师的覆灭一同沉入黄海波涛。
1895年10月,日本驻朝公使三浦梧楼指挥浪人及叛军攻入王宫,残杀闵妃并焚尸(“乙未事变”)。
朝鲜彻底沦为日本俎上鱼肉。袁世凯当年严防死守的结局,以最惨烈的方式降临。
回望袁世凯在朝的十六年(1882-1894),其核心目标始终如一:挫败日本颠覆朝鲜的阴谋(壬午、甲申、甲午),维护清朝宗主权威(废密约、控海关、监内政),压制朝鲜离心倾向(制闵妃、惩反复)。
李鸿章曾言:“袁世凯血性忠诚,才识英敏,力持大体……实为韩防必不可少之员。”。
然其刚猛强势的手段,亦激起朝鲜内部怨恨与国际非议,成为日本煽动“反清独立”的口实。
绯闻早已消散于历史尘埃,唯余一个古老帝国面对近代化强敌时,那番力不从心却竭尽全力的挣扎背影。
袁世凯在朝鲜的作为,恰是19世纪末东亚秩序崩塌前,最后一抹惊心动魄的强光。
汉江呜咽,王宫血迹未干。1896年,朝鲜高宗李熙遁入俄国使馆,亲书密谕:“不期今日,反受倭贼之辱……清国不足恃,当自图存。”一个时代,就此沉入冰冷的海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