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本田City的创新记忆,一份属于老车迷的怀旧情书
发布时间:2025-08-17 12:59 浏览量:1
提起1982年的本田City,就仿佛在讲一个都市机车与小车合奏的故事。它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青春小钢炮”,也超越了纯“代步工具”的定义。那块被设计师赋予灵魂的小车,带着“都市+摩托”式的随性,和“涡轮增压+PGM-FI”这样大胆的技术实验,击中了很多人的心,让不少老车迷难以忘怀。
一台“小巧传奇”的诞生:Tallboy设计与Motocompo情缘。
1981年11月,Honda推出了City(代号AA),车身长仅约3380 mm,却通过“Tallboy”箱型设计,轻松容纳四位成人,兼顾车厢空间与城市机动性 。它比N360稍长,但比第一代Civic短171 mm,却比Civic更高、轴距仅短1.2 英寸 。
更有意思的是,这台车甚至可以把“最后一公里”的解决方案——折叠式摩托车“Motocompo”——装进后备箱。Honda打造了这款49 cc的“小尾巴”,用户可以一路开车到郊区停车后,骑上Motocompo继续驶向目的地 。可想而知,这样的组合在当时有多么前卫,也深具本田“都市移动革新”的情怀。
技术先驱:City Turbo登场,开启本田涡轮时代,City Turbo(1982年9月)。
1982年9月,Honda推出了City Turbo,成为自家首款量产涡轮增压车型 。它基于1.231 L ER系列发动机,配备IHI涡轮增压器和PGM-FI电子燃油喷射,最大输出约100 PS(约99 hp),峰值扭矩约15 kg·m(约108 lb-ft),0–100 km/h加速约8.6秒,最高速约179 km/h 。
随后又推出进阶版:City Turbo II “Bulldog”(1983–1986)。Turbo II(代号FA),俗称“Bulldog”,不仅加装了中冷器(Intercooler),还拥有更大进气压力,更高压缩比,最大输出提升至约110 PS,扭矩约16.3 kg·m 。它还配备“Scramble Boost”功能,猛踩油门时短时增加10%涡轮增压 。
在车身上,Turbo II广泛采用加宽轮拱、前后导风扰流包围、大尺寸轮圈、机盖隆起等设计,让它不仅性能更强,视觉也更“粗犷有力” 。• 长度约3380 mm,宽度1570–1625 mm,高度约1470 mm,轴距:2220 mm。整备质量:普通版本约650–710 kg,Turbo约690–700 kg,Turbo II重量升至735–745 kg 。
性能方面,发动机为1.231 L ER系列,直列4缸,SOHC,12气门,CVCC-II结构 。Turbo系列引入PGM-FI电子燃油喷射,是本田电子喷射技术首次应用之一 。Turbo I采用涡轮增压;Turbo II加装中冷器并提升涡轮压力并配“Scramble Boost” 。Turbo II比普通Turbo提速更快,0–100 km/h可能缩短约0.2秒。
在当年,本田的这一系列设计,传递的是一种“轻盈、便利与科技融合”的理念:你可以在城市里游走,随时切换出行方式;你可以轻松驾驶,也能享受一台涡轮小车给你的惊喜推背感;你可以拿到一辆City用它代步,也能因为它那份机灵、俏皮,爱上旧时代轻微的“反叛”。
那些熟悉老车的人,如果再次看到一辆还在路上的City,就会忽然被它的小圆灯、折叠摩托和扭力表里的“涡轮共鸣”牵动回忆。它不只是座车,更像一段年代感,一股本田对技术与生活结合大胆想象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