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在阅读丨以自然之笔,绘新时代《千里江山图》

发布时间:2025-05-17 02:13  浏览量:8

这是一场跨越千年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治理的对话。

绘千里江山,山河锦绣

《千里江山图》局部。 作者供图

我,《千里江山图》,诞生于北宋。年仅18岁的年轻天才画家王希孟创作了我。很荣幸,我成了希孟传世的唯一作品。

我是一幅长卷,青绿是我的主色调,饱满的青绿色绘出了绵亘山势、浩渺江河、幽野村落、繁华城郭,尽显大宋山河的雄浑壮阔与旖旎秀丽。卷起是一片开阔的平原,村落依山而建,山脚下的河水静静流淌、清澈见底,映照出两岸的葱茏树木和田野村庄,农夫们在田间耕作,妇女们在河边洗衣,孩童们在村口嬉戏。卷中山峦逐渐出现,山脚下的小河宛如银带,环绕着一座座山峰,山峰愈加险峻,崖壁陡峭,石骨嶙峋,山顶云雾缭绕,宛如仙境,河水在山间蜿蜒流淌,时而奔腾,时而平缓,多么壮丽。卷末山势逐渐平缓,湖面波光粼粼,倒映着蓝天白云和远处的青山,渔船在湖面上轻轻划过,渔夫们正忙着撒网捕鱼,湖畔的山庄隐约可见,仿佛一片世外桃源。画卷,在此收尾。

这是希孟笔触下的我,他用青绿山水勾勒出华夏大地的磅礴气象。我被宋徽宗赏识,他看到我,便被我所展现的壮丽山河吸引,为我题写“千里江山”四字,称赞希孟之画,虽近取古人,然造意精奇,气象恢宏,诚为神品也。作为一幅跨越千年的艺术杰作,我深知卷中那绵延千里的峰峦、浩渺无垠的江河、错落有致的村落,不仅承载着古人对自然之美的赞叹,对理想自然生态的诗意描绘,更暗合着中华民族对“天人合一”的哲学追求,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我想永远地展现那千里江山的壮丽与和谐,让所有看到我的人,都能感受那从古至今、亘古不变的山水力量。

望山水千年,一脉相承

新时代《千里江山图》。 资料图片

跨越千年,当我置身于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情境中,我发现,我的文化艺术价值与新时代自然资源管理实践逻辑惊人契合。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落地,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求;从国土空间规划的精细化治理、生态修复工程的系统推进,到自然资源资产的价值转化,自然资源工作恰似一场续写新时代“千里江山图”的宏大实践,以山水林田湖草沙为笔墨,守护生态本底,再续勾画经济发展与民生福祉的绚丽篇章。我身上所蕴含的山水精神正以新的形式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中焕发生机。

我看到了资源禀赋与绿色发展的融合。画卷中渔村野市与山水亭台的共生景象,折射出古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朴素生态经济观。而新时代自然资源管理也正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多元路径。南宁园博园坚持低影响开发理念,综合利用自然资源,打造绿色生态景观,构建“三湖十八岭”山水格局,将废弃矿山建成生态园博园,培育生态旅游经济增长点,实现生态、经济和效益相统一。这一实践印证了我所蕴含的“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智慧,呼应了自然资源管理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探索中的政策导向,努力将“绿水青山”的生态资源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经济效益,实现保护与发展的动态平衡。

我看到了传统山水意象与现代生态治理的融合。画卷中对山水林田湖草进行有机联结,对自然生态系统进行整体性描绘,恰似新时代自然资源管理中“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理念的雏形。希孟创作时遵循“师法自然”,新时代自然资源管理则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桂林漓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的实施优化了桂林山水的生态格局。临桂区桃花江临桂段工程坚持保护优先、自然为主、人工为辅,实现了水质升级,两岸林草植被覆盖面积达95%,恢复动植物种群20多个,再现“水清、岸绿、河畅、景美”十里桃花盛况。这对自然生态的保护,不仅延续了我的生态美学,更以工程实践回应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要求。

我看到了科技赋能与管理升级的融合。我身上体现的精密笔触,展现了希孟对地理空间的敏锐观察,而科技创新为新时代自然资源工作注入了强大动力,如同为绘制新时代千里江山画卷添上神奇画笔。卫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广泛应用于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执法督察等工作,更加精准地呈现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和分布变化情况;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在图像识别、影像分析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提高工作准确性,为资源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参考。这样的科技赋能管理模式,既延续了我“精微入毫”的观察传统,又以现代技术拓展了自然资源治理的深度与广度。

我看到了文化传承与制度创新的融合。作为文化遗产,我所呈现的青山绿水不仅供后人艺术审美,更想呈现一种可持续的生态环境,启示后代建立生态文明长效机制,保障经济发展和生态持续的良性互动。新时代自然资源管理通过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制度,以整体观和系统观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将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脆弱区等纳入红线范围严格保护,形成完整生态保护体系;建立生态补偿机制,让因保护生态环境而付出代价的地区和群众得到合理补偿,等等。种种制度创新与我表达的“人景交融”治理智慧形成跨越千年的交响,正将传统文化中的生态哲思转化为现代管理制度的理论基础,构建有中国特色的自然资源治理模式。

盼江山永续,生态常青

从我身上的青绿山水,到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壮阔图景,中华民族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始终如一。千年后的今天,当高铁穿梭于青山绿水间,当生态产品转化为富民产业,当数字技术守护每一寸国土,我很开心地看到,新时代的自然资源人正以实际行动在广袤的华夏大地上描绘着新时代《千里江山图》。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自然资源管理作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载体,肩负着守护国土、保护生态、保障发展的重任,恰似新时代的“笔墨”,重新勾勒、填彩,将千年画卷的智慧延续并转化为对山河治理、资源利用的思考与治理实践。我相信,这幅跨越时空的“千里江山新卷”,终将在文明传承与生态创新的交融中,绘就永续发展的未来图景。

唯盼,新时代自然资源人坚守初心、勇担使命,实干为要、创新为魂,坚定信心、凝心聚力,用实际行动严守资源安全底线、优化国土空间格局、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维护资源资产权益,让绿水青山的底色更亮、金山银山的成色更足,实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美好愿景,绘就一幅更加绚丽多彩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时代《千里江山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