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 “床” 真讲究

发布时间:2025-05-16 17:25  浏览量:6

中国人的风情柔韵,尽在床榻中展现得尤为淋漓尽致,一张床,收纳一个美梦,一个美梦,全在这张床榻上流露出舒心、思念的精神火花。

床为安身立命之所,种类繁多,功能多样,可供接客、小憩品茶或安睡之用,根据不同功能,摆放在卧室、书房或客厅,筑一精神小憩区,为一天中最美好的享受。

今天,我们来聊聊中国床榻的发展历史:

床榻的历史可追溯至神农氏时代,那时还只是专供休息与待客所用的坐具,直到六朝以后才出现高足坐卧具。

“床”与“榻”在席地而坐的时代,是有分工的。床体较大,可为坐具,也为卧具,榻体较小,只用于坐具。

魏晋南北朝以后,榻体增大,床与榻同样担负着坐卧两种功能,因而也就难以截然分清了。习惯上认为:床不仅长,而且宽,主要为卧具,榻身窄而长,可坐可卧。

随着社会的发展,今天我们所见到的床榻的类别主要有:架子床、罗汉床、贵妃榻等。

架子床

架子床也叫棚架床,因床顶有架,故名架子床。

这种床一般四根立柱,床面两侧和后面半月有围栏。基本式样是三面设矮围子,正中无围,便于上下,四角有立柱,上承床顶,顶盖四周装楣板,床面两侧和后备装有围栏。

围栏常用小木块作榫拼接成各式几何图样,也有的在正面床沿上多安两根立柱,两边各装方形栏板一块。

正中是上床的门户,床屉分两层,用棕绳和藤皮编织而成,下层为棕屉,上层为藤席,棕屉起保护藤度和辅助藤席承重的作用。

罗汉床

罗汉床是由汉代的榻逐渐演变而来的。

榻,本是专门的坐具,经过五代和宋元时期的发展,形体由小变大,成为可供数人同坐大榻。

这类床形制有大有小,通常把较大的叫“罗汉床”,较小的仍沿俗叫“榻”,又称“弥勒榻”。

罗汉床不仅可以做卧具,也可以用为坐具,左右和后面装有围栏,但不带床架,围栏多用小木做榫攒接而成,最简单的用三块整木板做成,围栏两端做出阶梯型软圆角,既朴实又典雅。

罗汉床在明代比较常见,一般都陈设在王宫贵族的厅堂中,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

这种床可以分为五围屏带踏板罗汉床、五围屏罗汉床、三围屏罗汉床。

早期罗汉床的特点是五屏围子,前置踏板,有托泥,三弯腿宽厚,截面成矩尺形。

到了中期,前踏板消失,三弯腿一改其臃肿之态,腿足出现兽形状。

发展到晚期,罗汉床仅三屏,床面的三边没有矮围子,围子的做法有繁有简,最简洁质朴的做法是三块光素的整板,正中较高两侧较低,有的在整板上加一些浮雕的图案,复杂的做法是透空做法,四边加框中间做各种几何图案。

贵妃榻

中国自古就有榻,多指比床窄而小些的四周没有围栏的卧具,在榻中最为秀美、最引人遐思的便是“贵妃榻”,又名“美人榻”。

“贵妃榻”从名字听来就觉得香艳,它不仅给人一种妩媚娇俏的幻想,又以其灵动的美,引诱着人们对于“她”的向往,它如一幅画,那般勾人心魄:“待字闺中的姑娘放下手中的书卷,软软地偎依在贵妃榻上,墙上挂面雕刻的戏文人物都叫她发呆,内心的悸动如一汪柔水滑入心田……”

作为古代女子小憩用的榻,“贵妃榻”榻面较为狭小,可坐可躺,制作精致,形态优美。

明清贵妃榻精细打磨的技法可谓已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围栏、扶手、榻腿上爬满了繁复的雕花儿,每个细节的设计更是精益求精。

有的贵妃榻为单翘头、尾部上卷设计,瑞草卷珠外翻球式直腿,透雕牙条采用拐子纹卷草图案,围栏的二龙戏珠穿云喷水透雕图案最为醒目,它鲜明体现了清式家具的恢宏气派。

还有的贵妃榻则为双翘头设计,头部稍高,插肩直腿,侧面有管脚帐,中部牙条是透雕拐纹、牙头以浮雕相称,围栏为屏风式透雕拐纹,榻面纹理介于按摩面和平面之间,制作工艺明示了它的珍贵。

床榻,作为家具中的大器、重器和家具文化的集大成者,最能体现家具的风格特征。

床榻,以其精致古朴、凝重华贵的特点,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也给我们后人留下许多宝贵的艺术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