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河左岸的“黄金臂弯” ,探秘茅溪镇酱酒基因
发布时间:2025-08-05 09:49 浏览量:3
执笔 | 姜 姜
编辑 | 扬 灵
7月25日,由四川古蔺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组织主办的“赤水河左岸 中国酱酒之乡(茅溪组团)科学考察活动”走进茅溪镇,此行的探索目标直指核心命题:茅溪镇究竟蕴藏着怎样的自然密码,能使其在酱酒酿造领域展现出如此蓬勃的生命力?
01
赤水河急转绕出的“黄金臂弯”
中国酒业版图上,赤水河是一条无法绕过的传奇河流。
赤水河从云南镇雄的滮(biāo)水岩上汩汩流出,跃下中国第三级阶梯一路往东,却在进入古蔺茅溪镇河段陡然向北拐弯70°,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黄金臂弯”。
别具一格的大拐弯季风气流和河谷地形的交汇碰撞,为茅溪镇的酿酒环境创造了局部小气候。
茅溪镇多年平均气温为11.3℃-17.6℃,年均相对湿度79%-85%,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1000mm左右,多年平均蒸发量2456mm,降雨过程多发生在5-9月,占年降水量的68%-85%。这种高温、高湿的水热组合,是孕育酱酒酿造所需独特微生物种群的理想温床。
更有意思的是,“黄金臂弯”左岸是茅溪镇,右岸便是大名鼎鼎的茅台镇。一河之隔,两镇共享着同一个生态气候圈。
赤水河谷地形本身还形成了一个天然的巨型保温箱,为酱酒酿造中不可或缺的高温发酵环节提供了极其稳定的热力环境,极大促进了复杂微生物群落的繁衍与活动。2013年,中科院研究就证实,赤水河流域特有2000余种微生物,构成酱香风味的生命基础。
02
赤水河之“赤”
成就茅溪镇的酒香
赤水河之名,源于其随季节更替变幻的河水颜色。每年端午前后河水呈现暗红,至重阳时节则复归清澈。这一独特的水文节律,正是其“赤水”之名的由来。
为何会呈现这样的独特的水文景观?赤水河的“赤”源于流域内广泛覆盖的紫色砂页岩风化形成的紫色土壤。每年6-9月雨季时期,山洪裹挟着富含铁铝氧化物的紫红色岩屑奔涌入河,形成“赤水”奇观。
这些赤水携带酿酒所需的关键性磷、钾元素,其7.5-8.5的中性偏碱性特征,为微生物发酵提供了近乎完美的水源环境。
待到重阳时节,河水由浊转清。此时,“黄金臂弯”的地形优势再次显现。水流在此处因地形变化而放缓,矿物质与微生物得以自然沉淀富集。这正是赤水河沿岸酱酒企业遵循古法“重阳下沙”的最佳时机。
赤水河作为酱酒“生命之水”的卓越,更在于其蕴含的丰富矿物质。
赤水河的上游,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区。广布的石灰岩层如同天然滤芯,反复渗透过滤着源自西藏境内的冰川融水。
这些深层地下水在漫长的地下径流中,流经炽热的火山岩区域,溶解了岩石中的铁、镁、钙、锶等宝贵矿物质,最终沿云贵高原北部的断裂带涌出地表,汇入赤水河。
考察团专家、河海大学深循环地下水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陈建生揭示关键数据:“赤水河枯水期50%以上是青藏高原深循环地下水,锶含量0.8~1.6mg/L,是普通河水的8倍。”锶、硫等矿物质与高丰度的稀土元素构成了赤水河中段酱酒生命力的根基。
03
因势利导
“黄金臂弯”的产业赋能
赤水河"黄金臂弯"环抱中的茅溪镇,正在将自然馈赠转化为产业动能。2020年,随着泸州市斥资200亿元打造古蔺县茅溪镇酱酒园区,茅溪镇开启了产业跃迁。
近三年来(2022-2024年),茅溪镇攻坚效果显著。2022年至2024年期间,茅溪酱酒产业园区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88.06亿元,实现税收收入1.5亿元,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3.91亿元,基础设施项目投资41.53亿元。
自2022年以来,园区成功培育“四上”企业22家。其中,工业企业13家,商贸业企业3家,服务业企业2家,建筑业企业4家;新招引落地郎酒、国醴、丛台酒业、德顺坊、中酒控股、郑氏华仁酱等6家企业,并吸引16家包材企业落地投产。
茅溪镇的变化让专家团队惊叹“茅溪速度”,如今,溪酱酒产业园区已初具规模效应。根据产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来看,茅溪酱酒产业园区预计到2035年实现产能19.1万吨,产值1000亿元。
面对这样的长远目标,专家团基于此次科考行的实地探访认为,(茅溪镇)自然和次生植被与产区建设和谐共生,产业空间规划布局合理,上下游产业链基本完整,产区设计理念先进,“古蔺产区(茅溪组团)具备成为中国酱酒核心产业园区的充分条件,具有极大的潜力和竞争力。”
源自西藏境内深循环矿泉,在茅溪镇的“黄金臂弯”沉淀万年,终与现代产业碰撞出裂变之火。随节气幻变的赤水、紫红壤中的稀有元素、河谷“保温箱”的微生物,还将与人类智慧共同写就“茅溪速度”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