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霉”这词的由来竟和发霉无关?
发布时间:2025-08-06 18:40 浏览量:1
"老张头,您家那旗杆咋倒了?"
"嗨,别提了!我家那小子又落榜了,这旗杆立了三年,今儿个总算能放倒了!"
这段发生在明朝南京城巷弄里的对话,揭开了"倒霉"一词最意想不到的起源。要说这四个字如今成了全民抱怨的口头禅,可六百年前它刚诞生时,却是个让读书人羞得抬不起头的尴尬仪式。
万历二十三年,江南贡院外竖起了根丈许高的杉木旗杆。这可不是什么行为艺术,而是考生王秀才家花了半两银子置办的"门面"。杆顶飘着块蓝底金边的"捷"字旗,在春风里猎猎作响,引得路过行人纷纷驻足。
"您瞅这架势,王家公子这回准能中!"
"可不?人家旗杆都立到房檐上了,这排场比县太爷家还气派!"
这样的场景在明末清初的江南城镇屡见不鲜。自从隋唐开了科举,这"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美梦,到了明朝却成了无数读书人的噩梦。据《明史》记载,当时江南地区举人进士比例不足3%,可考棚外依旧年年立起成片的旗杆,活像一片临时森林。
您可别小看这根木头,里头讲究大着呢!苏州老秀才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里记载:"科举时节,士子家必立木于门,高过屋檐,谓之楣。中则留,不中则仆之。"
这"楣"字原是门框上的横木,在建筑里象征着家族门面。可到了科举时代,硬是被读书人玩出了新花样:
材质有讲究:穷人家用竹竿,富贵户用杉木,官宦世家甚至用红漆木
高度分等级:秀才立三丈,举人加一丈,进士直接到房顶
旗帜有玄机:蓝底"捷"字是基本款,进士红底"登科",翰林直接金龙旗
最绝的是杭州钱塘县,有户人家连着立了十二年旗杆,杆子越换越粗,最后直接在门口搭了个木台子,活脱脱建了座"旗杆楼"。
崇祯八年的南京考场外,发生了件轰动全城的糗事。考生陈生第三次落榜,家丁连夜来放旗杆,谁知杆子卡在瓦当上动弹不得。天刚蒙蒙亮,整条街的人都看见陈家屋顶挂着半截旗杆,活像根折了的鸡毛掸子。
这事被说书人编成了段子,在茶楼里传唱了三个月:"陈家旗杆高又高,中不中得看老天爷心情好"。后来陈生索性弃文从商,在码头开了间粮行,倒把"倒楣"生意做得风生水起。
要说这词儿怎么从"倒楣"变成"倒霉",还得感谢江南的黄梅天。苏州方言里"楣"和"霉"发音完全相同,加上梅雨季节家里粮食衣物全发霉,老百姓干脆把这两个字混着用。
《丹午笔记》里就记载过趣事:有年梅雨季特别长,苏州城内家家户户都在倒发霉的物件,有位秀才落榜回家,正赶上老母亲在倒霉米缸,两人撞个正着,场面尴尬得能抠出三室一厅。
到了清朝,这个带着南方口音的词儿跟着商船走遍全国。李伯元写《官场现形记》时,直接拿"倒霉"当口头禅用,连慈禧太后都听过这个新潮词汇。等到民国,北平胡同里的大爷们已经熟练运用:"昨儿个打麻将手气真倒霉,全给对门儿点了炮!"
如今咱们说"倒霉",早没了当年旗杆倒下的沉重感。但您发现没有?这词儿里藏着中国人特有的幽默感——把失败说得这么有画面感,全世界都找不出第二个。
下次当您抱怨"今天真倒霉"时,不妨想想四百年前那位在雨中放旗杆的读书人。人家那是真·身体力行的倒霉,咱们顶多算手机摔了屏、外卖洒了汤,比起古人,这都不叫事儿!
您家乡有没有类似"倒霉"这样的方言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