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局70年!终于收网了!
发布时间:2025-08-08 08:48 浏览量:1
说一个真相。
其实从去年开始,我们在海外搞了70多年的战略布局,终于开始收网了。成功与否将直接决定由我们打造的新世界贸易体系和国际分工能否顺利的实现闭环。成功,我们当前所有的难题将会迎刃而解。失败则意味着几十年的投入与努力瞬间化为乌有。如何布局,如何收网,这就是我们今天的话题。
大家好,我是夜班财经。从1950年开始直到今天,整整70多年的时间,无论我们自己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对亚非拉世界的援助就从来没有停过。很多人不明白其中的原因,但实际上这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其实经历过三次战略调整。
·第一个阶段是从1950年到1978年。在这段时间里,由于我们在国际社会上处于一个相对尴尬的位置,所以这个时候我们的诉求就是想尽快打开局面,得到一些国际支持。因此对外援助的形式往往都是着眼于对方当下的急需品。
比如我们对阿尔巴尼亚的援助包含了粮食、钢材、石油、自行车、手表等等。对朝鲜的援助包含了纸张、纺纱、棉花、医疗器具等等。对越南的援助更是细致入微,到了农具这些基础生产工具,这时候的援助主要就是简单的出钱出物,帮助这些国家解决最基本的生存问题。
·第二个阶段则是从改开之后一直到90年代。这时候由于国际关系以及受援国自身的情况发生了重大转变,我们的对外援助也因此升级到了2.0时代。从最原始的给钱给物发展到了更加注重对外援助项目的经济效益和长远效果。
比如这个时候我们开始在受援国展开代管经营、租赁经营和合资经营等多种合作形式。简单来说,这个时候我们已经开始帮助这些国家去恢复自身的造血功能。
·到了3.0阶段,也就是从90年代到2013年。此时由于很多受援国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恢复了经济能力,所以从这个时候开始我们的策略就逐渐转变为推动多样化的资本援助。
比如在93年,我们把受援国已偿还的部分贷款资金拿出来设立了员外合资合作项目基金,95年又开始通过进出口银行向受援国提供各种优惠贷款等等。而这些贷款和资金虽然说是贷款给当地,但实际上最后绝大部分都是以基建款的形式支付给了我们自己的企业流回了国内。
而与此同时大量的民间资本也在这个时候跟随着援建企业陆续的走了出去,在各个国家生根发芽,落地生花。其实看到这里就会发现过去的几十年对外援助其实就是在做三件事,那就是帮助受援国活下来,赚起来,和好起来。
从结果来看经过几十年的培育,整个亚非拉世界在无形之中已经成长为一个人口覆盖超过25亿且极度松散的新兴市场。为了更好地发挥其作用,从2013年开始便进入到了海外布局的4.0时代,那就是将各个国家连起来。
拿东南亚和南美来举例子,在南美的秘鲁投资建设了一个港口叫做钱凯港,已经在去年年底开港运营了。从此以后亚洲的货物不需要再绕远美国,可以用最便宜的方式直通南美。大海是世界的,但港口却是有主人的,让谁停靠,不让谁通行,这个自主权就在我们的手里。愿意和我们做生意成本就会比别人低,不愿意和我们做生意就会失去整个南美市场。
说的更直白一些,现在已经卡住了南美的马六甲海峡,从此以后无论是韩国还是日本亦或是东南亚各国想在南美做生意得和我们商量好。反过来看东南亚,最近几年很多中低端产业都迁移了过去,这也让东南亚着实的富裕了起来。
但仔细观察会发现除了劳动力这个最不值钱的资源以外,包括资本、技术、物流和能源等等在内,几乎产业链上的所有环节都掌控在我们的手里,而这也就意味着可以影响整个东南亚市场的贸易权。
这里可以再思考一下同样是我们的朋友为什么帮助东南亚搞的是产业,而帮非洲和南美搞的是基建?这里面有很多原因,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东南亚的地理位置就在我们的直接覆盖范围之内。由此可见,我们的善意从来都不是盲目的,能取能予才是我们的底牌。
在一毛为了发展,我们不得不去求着加入各种经贸组织,在这个过程中,牺牲与让步是在所难免的,甚至还要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经贸恐吓。而现在随着我们在海外战略的连点成线,从南美到东南亚,再到非洲大陆,一个包含我们自己在内,囊括了40亿人口的经贸体系已经初显规模。这还不算我们在中亚、中东和欧洲做的一些零散布局。
现在我们开始要考虑的不是加入到哪一个经贸体系里,而是要考虑接纳谁加入到我们的体系里了。这个体系它不一定会以某种明确的组织形式出现,但所有人都会真真实实的感受到它的存在,而且离我们越近的国家,这种感觉就会越发明显。比如最近日本的频频示好,其实已经说明他们看明白了,而韩国很可能就是下一个。
当然内外经济是相互作用的,伴随着外部经贸环境的转变,我们内部势必也会跟着做出一定的调整。那么伴随着贸易体系的建立,作为普通人会受到哪些影响?里面的风险与机会又有哪些?这个我们后面接着说。
- 上一篇:石雕花钵介绍、图集赏析
- 下一篇:父母一定要教育孩子有四句话千万要告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