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73岁,开始交待儿子我的后事,没想到,竟有很多和我想法一样的

发布时间:2025-08-07 07:28  浏览量:2

我儿子俞志诚把筷子“啪”地一声拍在桌上,眼珠子瞪得像铜铃,冲我吼道:“爸!您是不是老糊涂了!哪有办后事还给来宾发钱的?您是嫌咱家的脸丢得还不够远吗?”

我呷了口茶,慢悠悠地把茶杯放下,看着他气得通红的脸,心里却平静得很。我不光要给来的人发钱,我还要在我的“告别会”上放《好日子》,摆上八大碗,谁敢哭我就把谁轰出去。

俞志诚的媳妇,我那还算明事理的儿媳孙慧敏,赶紧拉了拉他的胳膊,小声劝道:“志诚,你小点声,爸身体不好,你别气着他。”

可俞志诚正在气头上,哪里听得进去,指着我放在桌上的那个小本子,声音都在发抖:“你们看,他都写好了!第一条,不设灵堂,不收礼金。第二条,遗体告别会改名叫‘人生分享会’。第三条,凡到场者,每人红包一千!爸,您告诉我,这不是胡闹是什么?我们老俞家的脸,以后还要不要了?”

我看着他,一字一句地告诉他:“志诚,这脸,我不要了。我要里子。而这一切,才刚刚开始。”

01

我叫俞国安,今年七十三,一个退休的老厂长。老伴走了五年,我就一个人住在这套单位分的老房子里。儿子俞志诚是个会计,踏实本分,儿媳孙慧敏是中学老师,知书达理,小两口对我孝顺,每周都回来看我,给我带各种吃的用的。在小区所有老人眼里,我这晚年生活,算得上是顶好的福气。

可人老了,身体就是一部不知什么时候会罢工的老机器。前些日子,我在卫生间里滑了一跤,虽然没伤到骨头,但在冰冷的地砖上躺了足足半个小时才缓过劲来。那一刻,我是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什么叫“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也是从那一刻起,我开始琢磨我的后事。

我不想像我们院里去世的那些老伙计一样,在家里搭个阴森森的灵堂,亲戚朋友来了,不管心里怎么想,都得挤出几滴眼泪,哭几声“您怎么就走了啊”,然后留下份子钱,吃一顿豆腐宴就散了。过不了几天,就没人再记得你了。我觉得那样没意思,太虚了。

我这辈子,当厂长得罪过人,也帮过人;有看不惯我的人,也有心里感激我的人。我想在我走之前,把这些事儿都掰扯清楚。我想让我的告别,不是一场悲伤的仪式,而是一场温暖的聚会。

于是,我把我那惊世骇俗的想法,写在了一个小本子上,趁着周末儿子儿媳回来看我,一家人吃饭的时候,拿了出来。这才有了开头那一幕。

俞志诚这孩子,哪儿都好,就是太看重“规矩”和“脸面”。在他眼里,婚丧嫁娶,都得按老祖宗传下来的章程办,不能出一丁点差错,否则就是对祖宗不敬,就是让外人看笑话。

“爸,我求您了,别作妖了行不行?”他几乎是用哀求的语气,“您要是觉得钱没地方花,您就给我,给孙子留着,或者您自己出去旅游,怎么都行!您把钱发给那些八竿子打不着的人,图什么啊?”

我瞥了他一眼:“我图个心里舒坦。这钱,是我自己攒的退休金,一个月八千多,我平时花销也少,这笔钱我早就准备好了。我就是要在我还能做主的时候,把这件事定下来。”

孙慧敏在一旁打圆场:“爸,志诚不是心疼钱,他是觉得这事儿不合常理。您想想,人家来吊唁,是情分,我们怎么能反过来给人家钱呢?传出去,人家会说我们老俞家拿钱买人缘,多难听啊。”

我笑了笑,对这个儿媳,我还是比较耐心的:“慧敏啊,你们觉得难听,是因为你们只看到了钱。我这么做,有我的道理。我这辈子,欠过一些人情,也得罪过一些人。我想用这种方式,做个了结。”

“了结?什么了结?”俞志诚的火气又上来了,“您当厂长那会儿,铁面无私,厂里谁不怵您?您得罪的人多了去了!您还想把他们都请来?人家不来就算了,万一来了,在您的告别会上闹事,那可怎么办?”

“他们会来的。”我笃定地说,“而且,他们不会闹事。”

看着儿子那一脸“你疯了”的表情,我知道,光用嘴说是说不通了。我得让他亲眼看看。

02

接下来的一周,我们爷俩陷入了冷战。他给我打电话,只问我身体好不好,按时吃药了没,绝口不提后事的事。我知道,他想用拖字诀,等我这股“邪火”自己灭了。

可我这辈子,决定的事,九头牛都拉不回来。

这天上午,我算好时间,拨通了一个电话。我知道,儿子今天在家休息,我特意开了免提,声音不大不小,正好能让他卧室里的人听见。

“喂,是卫东吗?我是你俞叔,俞国安。”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传来一个略带沙哑和惊讶的声音:“俞……俞厂长?您怎么……您怎么给我打电话了?”

“卫东啊,身体还好吧?我听人说,你现在自己开了个小加工厂,生意不错嘛。”我拉家常似的说道。

“托您的福,还……还行吧,勉强糊口。”对方的声音听起来很拘谨。

我能想象到电话那头,那个叫张卫东的汉子,此刻局促不安的样子。

就在这时,我卧室的门“吱呀”一声开了,俞志诚黑着一张脸站在门口,压低声音问我:“爸,你给他打电话干什么?张卫东!当年不是您亲手把他从厂里开除的吗?他因为操作失误,搞坏了厂里一台进口的机床,您当时一点情面都没留,让他卷铺盖走人了!这事儿当年在厂里闹得多大,您忘了吗?他不得恨死您啊!”

我冲他摆摆手,示意他别出声,然后继续对着电话说:“卫东啊,叔想请你帮个忙。我这身体,一天不如一天了。我寻思着,等我闭眼那天,想请你来参加我的‘人生分享会’,你愿意来给我这个老头子捧个场吗?”

电话那头又是一阵长久的沉默。俞志诚在我旁边急得直跺脚,嘴里不停地念叨:“完了完了,这下肯定要被骂了,这不就是上赶着找羞辱吗……”

终于,电话那头的张卫东开口了,声音带着一丝颤抖和哽咽:“俞厂长……您……您说的是真的?您还认我这个不成器的徒弟?”

“傻小子,你永远是我的徒弟。”我说,“那就这么说定了,到时候我让我儿子通知你。”

挂了电话,俞志诚像看外星人一样看着我:“爸,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他……他怎么是这个反应?”

我没理他,只是拿起桌上的紫砂壶,又给自己倒了杯茶。我说过,这出戏,才刚刚开始。我要让他一点点看明白。

03

周末,张卫东提着大包小包的水果和补品,真的找上门来了。

他一进门,看见俞志诚,还有点不好意思,局促地搓着手,喊了声:“志诚也在家啊。”

俞志诚勉强挤出个笑容,点了点头,眼神里全是戒备和不解。他大概以为张卫东是来“秋后算账”的,那些礼品不过是“先礼后兵”的烟雾弹。

我招呼张卫东坐下,孙慧敏客气地给他倒了茶。

“卫东啊,别拘束,就跟到自己家一样。”我笑着说。

张卫东放下东西,在我对面的沙发上坐得笔直,腰杆挺得像根标枪。他看着我,嘴唇动了动,想说什么又没说出口,眼圈却先红了。

俞志诚在一旁看着,更是一头雾水。

我拍了拍他的手背,说:“都过去这么多年了,还这么拘谨干嘛。你现在也是当老板的人了。”

张卫东“噗通”一声,突然从沙发上滑下来,跪在了我面前。

这一下,把我们一家三口都给惊呆了!俞志诚一个箭步冲上来,想去扶他:“张叔,你这是干什么!快起来!”

张卫东却执意跪着,抬起头,眼泪已经下来了,声音哽咽着说:“厂长,不,师父!当年要不是您,就没有我的今天!这份恩情,我记了一辈子!”

俞志诚彻底懵了,扶着张卫东的胳膊,僵在那里,扭头看我,眼神里全是问号:“爸,这……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我叹了口气,把当年的事,原原本本地说了出来。

当年,张卫东确实操作失误,损坏了一台价值不菲的进口机床。按照厂里的规定,他不仅要被开除,还要赔偿一部分损失。张卫东当时刚结婚,媳妇怀着孕,家里穷得叮当响,要是真让他赔钱,那等于把他往绝路上逼。

所有人都以为我会秉公办理,毕竟我这个厂长向来以“铁面无私”著称。

“那天晚上,我把他叫到办公室,”我看着俞志诚,慢慢地说,“我当着他的面,把他骂得狗血淋头,然后签了开除他的文件。他当时脸都白了,一个劲地求我,说他不是故意的。”

“然后呢?”孙慧敏也忍不住追问。

“然后,”我顿了顿,“我从抽屉里拿出一个信封,塞给了他。”

张卫东接过话茬,声音依旧颤抖:“那信封里,有三千块钱!三千块啊!在那个年代,那是一笔巨款!师父跟我说,‘卫东,你小子脑子活,不是在车间里待一辈子的料。国营厂这碗饭,看着稳当,但以后怎么样,谁也说不好。这钱你拿着,别声张,回你老家,搞个小作坊,自己干!就当我这个师父,最后拉你一把。’他还说,‘我必须开除你,不开除你,堵不住厂里悠悠众口,也逼不了你下决心出去闯。你记住了,以后出去,别说认识我,就当我俞国安对不起你。’”

说到这里,张卫东已经泣不成声。

俞志诚和孙慧敏都听傻了。他们怎么也想不到,一桩被传了二十多年的“厂长无情开除得意门生”的旧案,背后的真相竟然是这样的。

我看着儿子震惊的脸,平静地说:“志诚,现在你明白了吗?我办这个‘分享会’,不是为了面子,是为了情义。我想让那些像卫东一样,被我‘伤害’过的人,能有机会把当年的委屈和真相说出来。我不想带着误会进棺材。”

俞志诚的嘴唇哆嗦着,半天说不出一句话来。他看着跪在地上哭得像个孩子的张卫东,又看看我,眼神里的愤怒和不解,渐渐被一种复杂的情绪所取代。

那天,张卫东在我家吃的中饭。饭桌上,他说了自己这些年创业的艰辛和成功,言语之间,全是 对我的感激。他说,要不是我当年那一“脚”,把他“踹”出了安乐窝,他现在可能还在为下岗发愁。

送走张卫DONG之后,家里一片沉寂。

俞志诚默默地收拾着碗筷,孙慧敏则坐到我身边,轻声说:“爸,我好像有点明白您的意思了。”

我点了点头。这只是第一个。还有好几个呢。

04

第二个被我“邀请”的人,叫李小芳。

说起这个李小芳,我们家属院的老邻居们更是无人不知。她是我们厂以前食堂的临时工,一个从农村来的小姑娘,手脚勤快,但人有点木讷。

当年我管后勤,食堂也在我管辖范围之内。有段时间,我天天让李小芳下班后写检查,就因为她给工人打菜的时候,手总会抖,把馒头掉在地上。我罚她把掉的馒头自己吃了,还让她写检讨,说她浪费粮食,思想有问题。

这事儿在厂里传得沸沸扬扬。大家都说我这个厂长,不仅对干部和技术工人要求严,连个食堂的小临时工都不放过,简直是“阎王爷”,不近人情到了极点。俞志诚那时候还在上中学,也因为这事儿,被同学笑话过,说他爸是个“周扒皮”。

所以,当我提出要把李小芳也请来的时候,俞志诚的反应比上次还激烈。

“爸!您饶了我吧!张卫东那事儿,算您有苦衷。可李小芳呢?您当年当着那么多人的面,把一个小姑娘训得天天哭,这总没得洗了吧?您把她请来,不是等于请个人来当众控诉您吗?您这分享会,是想开成批斗会?”

我没跟他争,只是让他等着看。

我通过老同事,要到了李小芳的联系方式。她早就离开我们这个城市,嫁到了外地,生活得还不错。

电话打过去,当我自报家门后,李小芳在电话那头,和张卫东一样,也是长久的沉默。

我把我的想法跟她说了一遍。

她听完,在电话里就哭了。她什么都没问,只说了一句:“俞厂长,您放心,只要您一句话,我就是从天边,也一定赶回来。”

李小芳回来的那天,是俞志chen开车去火车站接的。据他说,他在出站口看到李小芳的时候,差点没认出来。当年的黄毛丫头,现在已经是一个气质温婉的中年妇人。

李小芳一进家门,看到我,眼泪就跟断了线的珠子一样往下掉。她拉着我的手,反复说:“俞厂长,谢谢您,谢谢您一辈子。”

孙慧敏赶紧递上纸巾,轻声安慰她。

俞志诚站在一边,挠着头,脸上的表情比上次还要精彩,活像一个脑袋里装满了十万个为什么的孩子。

等李小芳情绪稳定下来,我才笑着对儿子说:“志诚,你不是一直想知道,我当年为什么非要跟一个小姑娘过不去吗?今天,就让小芳亲口告诉你。”

李小芳擦了擦眼泪,看着我们,开始讲述那段往事。

“那时候,我刚从农村出来,家里特别困难。我妈有很严重的风湿病,常年吃药,下面还有弟弟妹妹要上学。我在食堂一个月工资,除了自己最基本的开销,全都寄回了家。”

“食堂的饭菜,我根本舍不得吃。每天看着那些白面馒头、红烧肉,我馋得直咽口水。所以,我……我就想了个笨办法。”李小芳的脸红了,“我假装手滑,把馒头掉在地上。按照规定,掉在地上的食物是不能再给工人的。我想着,等没人了,我就偷偷捡起来,带回家当晚饭。”

俞志诚和孙慧敏听到这里,都露出了惊讶的表情。

“可是,我的小聪明,第一天就被俞厂长看穿了。”李小芳说,“那天,他把我叫到办公室,我吓得魂都没了,以为他要开除我。结果,他让我把掉的馒头当着他的面吃掉。我当时觉得屈辱极了,眼泪直打转。可我不敢不吃。”

“吃完后,他没骂我,也没说要开除我,而是让我写一份检讨,检讨我为什么会犯这种低级错误。他还说,以后每天都要检查我的思想动态。”

“从那天起,我再也不敢‘手滑’了。可是我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事,每天食堂关门后,总管总会跟我说,今天馒头蒸多了,或者哪个菜剩了点,让我带回去,别浪费了。而且,从那以后,我每个月都能在我的工资信封里,多发现二十块钱。我问过会计,会计也说不知道怎么回事。”

“直到有一天,我弟弟急匆匆地跑到厂里来找我,说我妈病重,急需一笔钱做手术。我当时都绝望了,坐在宿舍里哭。是俞厂长找到了我,他什么都没说,直接塞给我一个信封,里面是五百块钱!他对我说,‘赶紧回去给你妈看病,工作我给你留着。’他还告诉我,以后别再用那种笨办法了,有困难,就堂堂正正地说出来。”

李小芳看着我,泪眼婆娑:“后来我才知道,食堂每天‘多出来’的饭菜,是俞厂长自己掏钱买下的。我工资里多出来的钱,也是他嘱咐会计偷偷放进去的。他让我写检讨,不是为了羞辱我,而是用这种方式,既保全了我的自尊心,又不动声色地帮助了我。他是在教我,人穷,但志不能短!”

故事讲完,满室寂静。

俞志诚的眼睛红了,他低着头,我看到有晶莹的东西,从他眼角滑落,滴在了地板上。

他走到我面前,声音沙哑地叫了一声:“爸……”

后面的话,他再也说不出口,只是一个劲地用手背抹着眼睛。

我拍了拍他的肩膀:“傻小子,现在,你还觉得你爸是在作妖吗?”

05

我的“人生分享会”,最终还是办了。

不过,不是在我走后,而是在我七十三岁生日那天。我决定,不等了,我要亲眼看着,亲耳听着。

地点就选在小区旁边的一家饭店,我包下了一个大厅。儿子和儿媳妇,这次没再有任何异议,反而成了最积极的张罗者。

那天,来了很多人。有白发苍苍的老同事,有像张卫东、李小芳这样,曾被我“伤害”过的故人,还有一些我平时经常帮助的邻里。

大厅里没有哀乐,放的是喜庆的《好日子》和《走进新时代》。没有花圈,桌上摆满了鲜花和水果。

我穿着儿子给我买的新中式外套,坐在主位上,看着满堂的宾客,心里是前所未有的踏实和温暖。

分享会由孙慧敏主持,她说:“今天,是我公公俞国安先生的七十三岁大寿,也是他别开生面的‘人生分享会’。我公公说,他不要寿礼,但他希望今天到场的每一位,都能分享一个和我们家老寿星有关的,真实的故事。”

第一个站起来的,是张卫东。他说了当年被“开除”的真相,说完,对着我深深鞠了一躬。

第二个站起来的,是李小芳。她含泪讲述了“检讨书”和“五百块钱”的故事,引得在场不少女同胞跟着抹眼泪。

接着,一个又一个的人站起来。

有我当年的副手,说我为了保住他,一个人扛下了技术改革失败的所有责任,自己被降了职。

有车间的老工人,说他儿子考上大学没钱交学费,是我匿名资助了四年,直到孩子毕业,他才从一封信里知道了真相。

有楼下的王阿姨,说她老伴半夜突发心脏病,是我背着他跑了三条街送到医院,才抢救了回来。

……

一个又一个的故事,像一块块拼图,拼出了一个俞志诚和孙慧敏从未认识过的,我的另一面。

我儿子坐在我身边,从头到尾,眼眶都是红的。他紧紧地握着我的手,手心全是汗。他一遍又一遍地在我耳边说:“爸,对不起……爸,我错了……”

我笑着摇摇头。

最后,我站了起来。全场都安静了。

我看着大家,说:“谢谢,谢谢大家今天能来。我这辈子,没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就是个普通的老头。我脾气不好,说话直,可能在不知不觉中,让很多人觉得不舒服。但我心里,是热的。”

“我今天办这个会,不是为了给自己歌功颂德。我是想告诉我儿子,告诉所有的年轻人,一个人活在世上,留下的不应该是多少钱,多大的房子。而是你走之后,还有人能记起你的好,能念着你的情。这,比什么都重要。”

“我不希望我的葬礼上,是一片哭声。我希望大家提起我俞国安,能笑着说,‘嘿,这老头,还挺有意思的!’”

我说完,全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宴席的最后,儿子和儿媳,把早就准备好的红包,一个个发到了来宾的手里。

大家打开红包,都愣住了。

红包里,除了一千块钱,还有一张我亲手写的卡片。给每个人的卡片内容都不同,上面写着我对他说过的话,或者我们之间共同的回忆。

给张卫东的卡片上写着:“卫东,好样的!师父为你骄傲!”

给李小芳的卡片上写着:“小芳,记住,人穷志不短,你做到了。”

而给俞志诚的那个最厚的“红包”里,没有一分钱。里面是这套老房子的房产证,我的存款单,还有一封长长的信。

信的最后,我写道:

“儿子,爸爸这辈子最大的骄傲,不是当了什么厂长,不是攒了多少钱,而是养育了你这样一个正直、善良、孝顺的儿子。你是我这一生,最完美的作品。记住爸爸的话,做人,里子永远比面子重要。爱你,我的儿子。”

俞志诚拿着那封信,这个四十多岁的男人,在我面前,哭得像个孩子。

他抱着我,哽咽着说:“爸,我懂了,我全懂了。您放心,以后我们老俞家的‘规矩’,就按您的来!”

大家说,我这后事交待得,是不是挺有意思的?换了你们,能理解我这个老头子的做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