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乾隆最有才华的儿子,书法排名清代第一,这字简直堪称完美!
发布时间:2025-08-08 20:05 浏览量:1
启功先生在晚年时谈论起学书法的历程之时,经常会提到一个人的名字,那就是成亲王永瑆,他说“成亲王的字,是旗人里边学书的门槛,更是天花板”。而他更是被时人推崇为“清四家之首”的皇室书家,更是被誉为是学赵最像的人。
他的书法墨迹不仅影响当时人的学书风格,更是远播朝鲜、日本,其书论被奉为清代帖学的“法典”。他的楷书,既有赵孟頫的圆润流畅,又有欧阳询的刚劲有力,风格典雅又不失灵动;行草书更是纵逸深厚,自在挥洒间尽显风流。
今日分享他以行楷书写就的《书论三则》,可以说是永瑆书法智慧的结晶,它由《论结体》《论用笔》《论书势》三部分构成,全方位、多角度地阐述了他对书法的理解与见解。
他觉得字的结构是书法的灵魂,主张写字要写得 “奇宕”“疏宕”,还分析了王献之、欧阳询这些书法大家写字的结构特点,把好的地方融合起来。这都是他常年练字、观察、琢磨出来的,是他对汉字怎么写才好看的深刻理解。
说到用笔,他认为这就像划船的桨一样重要,关键在于用好笔锋。他研究了王羲之等名家怎么用笔锋,自己用笔也很熟练、变化也多,其中包含这起笔、行笔、收笔都刚刚好,这都是练了无数次才做到的。
书法的气势是作品精神气韵的核心,得有内在的活力。永瑆说,气势不只是表面上的奔放,更是里面的节奏韵律,能体现出写字人的情感、心情和艺术修养,他还引导学书法的人体会这种深层的韵味。
不单单如此,此作在笔法之上,更是技艺娴熟,笔画之间顾盼呼应,笔势宛若流泉奔涌,起承转合皆恰到好处。可见其融赵孟頫之圆润流转与欧阳询之刚劲挺拔等诸家神韵于一炉,遍临名家,取其所长。
不过更多的成份是取其赵孟頫的笔势,这应该也是受当时时代书风的影响。结体之间,他力臻疏朗俊逸之境,字形端庄娴雅,结构紧凑却不失灵动之姿,笔画布白匀整合度,重心沉稳如磐石,观之自有典雅秀丽之韵,既恪守传统书法的结体准则。
成亲王永瑆就是乾隆皇帝的第十一个儿子,也是嘉庆皇帝的哥哥。他出身皇室,却在书法上闯出了大名堂。永瑆三岁就没了母亲,小时候挺孤单的,练字成了他排解情绪的办法。
他年轻时认真学过晋唐时期的好字帖,临摹赵孟頫的《胆巴碑》,体会那种圆润柔和的感觉;研究欧阳询的《九成宫》,学习其中严谨的结构。书法成了他躲开宫廷里那些麻烦事的地方。
他不跟着别人瞎学,把帖学的优雅和碑学的刚劲融合到一起,还提出 “字的结构没有固定法则,但有规律可循” 的想法。他写的《书论三则》更是出了名的:他讲结构时重视灵活变化,讲用笔时创造了 “拨镫法”,讲书法气势时强调要有内在的动感,给后来学书法的人不少启发。
在清代他和刘墉等几人被合称为清中期的“书法四大家”,他老爹乾隆更是直接夸他“没几个人能比得上他”。而成亲王的学书历程也是笔墨日更不辍,在晚年退隐后,在 “诒晋斋” 里想明白了:“学书法就像参禅,抛开各种外在的东西,才能看到本质。”
如果你也喜欢这样的书法作品,不凡收藏起来自己也动笔临一临,我觉得观看不练过了眼瘾不过手瘾那是不行的,您说呢!哈哈!
启功先生晚年谈及书法学习时,常以成亲王永瑆为典范,称其墨迹"既是旗人学书的门槛,更是天花板"。这位被时人尊为"清四家之首"的皇室书家,以其独特的艺术造诣,在清代书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永瑆的书法艺术不仅影响了当时文人墨客的书写风格,更远播朝鲜、日本,其书论被奉为清代帖学的"法典",至今仍为书法研习者所推崇。
永瑆的楷书艺术可谓集众家之长。他深得赵孟頫圆润流畅之精髓,又汲取欧阳询刚劲有力之骨法,形成了典雅与灵动并重的独特风格。观其楷书作品,笔势如行云流水,结体似苍松挺立,既有庙堂之气,又不失文人雅致。这种艺术特色的形成,源于他对传统书法的深刻理解与创新融合。正如他在《书论三则》中所言:"结字如布阵,疏可走马,密不透风。"这种对空间布局的精妙把握,使其楷书在严谨中见灵动,在规整中显变化。
行草书方面,永瑆更是达到了纵逸深厚、自在挥洒的艺术境界。他的行草作品笔势连绵,气韵生动,看似随意挥洒,实则法度谨严。每一笔的起承转合都经过精心推敲,墨色的浓淡枯润皆有意为之。这种"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创作状态,正是其数十年如一日临池不辍的必然结果。启功先生曾评价永瑆行草"如将军布阵,看似散漫,实则步步为营",道出了其艺术创作中理性与感性的完美统一。
《书论三则》作为永瑆书法智慧的结晶,由《论结体》《论用笔》《论书势》三部分构成,系统阐述了他对书法艺术的独到见解。在结体方面,他提出"奇宕""疏宕"的审美主张,强调字形结构要在遵循基本规律的前提下追求变化创新。他深入研究王献之、欧阳询等前贤的结字特点,取其精华,融会贯通,形成了"字无定法,而有定理"的辩证认识。这种既尊重传统又不拘泥于成法的创新精神,对后世书法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用笔技法上,永瑆将笔锋运用比作"划船之桨",认为这是书法创作的关键所在。他悉心钻研王羲之等书法大家的用笔方法,在实践中总结出一套系统的笔法理论。其独创的"拨镫法",强调起笔、行笔、收笔各个环节的精准控制,通过笔锋的巧妙转换,实现线条的丰富变化。这种对笔法的极致追求,使其作品呈现出"一点一画皆有意,一撇一捺总关情"的艺术效果。
关于书势,永瑆有着更为深刻的艺术见解。他认为气势是书法作品精神气韵的核心体现,不仅在于表面的奔放豪迈,更在于内在的节奏韵律。这种气势既能反映书者的情感状态,又能体现其艺术修养。他在《论书势》中写道:"作字如抚琴,贵在得其中和之气。"引导习书者通过笔墨表现内心的情感律动,达到"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
永瑆书法艺术的独特魅力,还体现在他对各家风格的融会贯通上。观其代表作,既能见到赵孟頫的圆润流转,又可发现欧阳询的刚劲挺拔,更有颜真卿的雄浑大气。这种"集众美而成一家"的艺术追求,使其作品呈现出多元统一的审美特征。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他在继承赵孟頫书风的基础上,结合时代审美特点进行创新,形成了更为疏朗俊逸的个人风格。
作为乾隆帝第十一子,永瑆的成长经历对其艺术风格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三岁丧母的孤独童年,使书法成为他情感寄托的重要方式。在宫廷纷争中,书法创作更成为他精神避世的净土。这种特殊的人生经历,赋予其作品既具皇室贵气又不失文人雅致的双重特质。他早年潜心研习晋唐法帖,临摹《胆巴碑》《九成宫》等经典名作,打下了坚实的传统功底。
永瑆在书法理论上的建树同样令人瞩目。他不囿于当时盛行的帖学传统,而是创造性地将帖学的优雅与碑学的刚健融为一体,提出了许多富有见地的艺术观点。其"字无定法而有定理"的认识,打破了当时书法创作中的形式主义桎梏,为书法艺术的发展开辟了新路。嘉庆帝曾称赞其书法"尽得古人三昧,而自运之妙,尤为独绝",足见其艺术成就之高。
在清代书法史上,永瑆与刘墉、铁保、翁方纲并称为"清中期四大家",而永瑆更被公认为四家之首。乾隆帝对这位皇子的书法才华也颇为赏识,曾御批"鲜有能及者"。晚年退隐"诒晋斋"后,永瑆对书法艺术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提出"学书如参禅,须离形得似"的感悟,强调书法创作要超越形式技巧,追求精神境界的提升。
永瑆的书法艺术对后世影响深远。他开创的"拨镫法"用笔技巧,成为清代中后期书法教学的重要内容;其"奇宕疏朗"的结字理论,影响了整整一代书家的创作观念;而他对书法气势的独到见解,更为中国书法美学增添了新的内涵。时至今日,研习永瑆书风者仍不在少数,其艺术魅力历久弥新。
对于当代书法爱好者而言,临习永瑆作品不仅是技法训练的有效途径,更是感悟传统书法精髓的重要窗口。正如启功先生所言,观千剑而后识器,只有通过实际临写,才能真正领会永瑆书法中蕴含的艺术智慧。那些看似随意的笔墨挥洒,实则是数十年功力的自然流露;那些疏密有致的空间布局,背后是对传统美学的深刻理解。
回望永瑆的书法艺术之路,我们看到了一位皇室书家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与创新。他将宫廷艺术的精致典雅与文人书法的率真自然完美结合,创造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其作品展现的不仅是高超的笔墨技巧,更是一种文化精神的传承与发展。在今天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静心研习永瑆书法,或许能帮助我们重新发现传统艺术的永恒价值,感受笔墨之间那份超越时空的文化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