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恋边城(六)——写在建军98周年之际|作者 余泽江
发布时间:2025-08-08 20:39 浏览量:1
情恋边城(六)
——写在建军98周年之际
作者 余泽江
离开云南边陲已经半个多世纪了,但是云南边疆那些城市依然是我心中久久的深恋。在八一建军节到来之际,写几篇小文,以兹纪念。
六、苗乡屏边
1979年1月30日,我正随35403部队(后勤前指) 政治部张若良主任在南溪食加站检查备战工作,驻守屏边县城的114兵站政治处新闻干事杨芬时打来电话: “2月1日,屏边苗族群众举办踩花节,余干事不来采写一篇稿?”
这几天,上级新闻单位要求我们釆写一些边疆稳定,边疆繁荣的稿件,表示我云南边陲“平安无事” ,用以麻痺敌人。屏边大张旗鼓举行苗族踩花节,正是这方面的考量。
向跳花场前进
我向张主任作了报告,他指示: “造点假象,让敌人产生错觉,这是战略战术的需要。大战在即,你去屏边,两天必须赶回河口。”
我找了辆回蒙自的军车,来到屏边岔路口。司机说: “余干事,我们有任务,这里离屏边县城还有4公里多路,你得自己走去了。”我谢了驾驶员,徒步向屏边县城走去。
屏边县城是个新规划建设的小城,在一个山峁上。独一条街,是水泥路靣。街两边稀稀疏疏排列着十多栋房子,全是县委丶县政府机关办公用房,基乎没有一栋民宅。
114兵站机关借用县物资站仓库办公,我没费啥功夫,就找到了114兵站政治处。政委王学礼让杨芬时领我去县民委,看民委怎么安排我釆访。
我们来到县民委,杨主任非常热情接待了我们。
杨主任,名杨国松,苗族,屏边县大围山苗寨人氏。
杨国松很健谈,他向我们介绍了屏边县概况。
屏边苗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南部、红河州东南部。距省城昆明300公里,距州府蒙自50公里,至越南首都河内300余公里。屏边苗族自治县总面积1906平方公里,这里曾流传着这么一句顺口溜:“屏边屏边,山大无边,一脚踩塌,四脚朝天。”这话虽然富有戏谑意味,但从顺口溜中可以想像出屏边群山茫茫、沟壑纵深、悬崖险峻的地形特点。这里还是边疆军事要地,在20世纪50年代初到60年代末,就为国家担负过援越抗法、援越抗美等重大支前任务。在这期间,屏边既是前线总指挥部,又是兵力、物资集散地。因此,“屏边”一名,确实蕴含着“山大无边”、“边疆屏障”的意思。
苗族跳花节盛况
屏边历史攸久,传说,蚩尤率苗族英勇作战,退至红河,大军疲惫不堪,饥寒交迫。正走投无路之际,在这里的大围山上发现了天赐灶台,灶台上有取之不尽的粮食,于是就在大围山定居下来。西汉属牂柯郡进乘县,东汉属益州牂柯郡进乘县;三国属蜀益州兴古郡进乘县。西晋属宁州兴古郡进乘县。东晋至南朝梁属宁州。北朝周属南宁州。隋属南宁州总管府。唐初属剑南道,唐南诏国属通海都督辖地。宋大理国分属最宁府捨资部与秀山郡。元初捨资部属蒙自千户;至元十三年(1276年)置捨资安南道防送军千户,属临安路。明为王弄山长官司和安南长官司辖地,属临安府。洪武十五年(1382年)置王弄山长官司,直属临安府。同年捨资安南道防送军千户更名捨资千户所,寻改置安南长官司;正德八年(1513年)省入新安守御千户所,天启元年(1621年)复置安南长官司。清初属临安府,康熙五年(1666年)8月,裁临安府属之教化、王弄、安南三长官司以其地置开化府。雍正七年(1730年)12月,置文山县(屏边属文山县),雍正八年(1730年)7月,开化府属迤东道。光绪十三年(1887年)10月,开化府属临安开广道。民国二年(1913年)5月,文山县划出外南区、外西区的一部分,成立靖边行政区,驻大窝子,隶属蒙自道。民国十八年(1929年),废道直属省。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2月,靖边行政区改设屏边县。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属云南省第二行政督察区(驻文山县)。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属云南省第五行政督察区(驻建水县)。1950年1月9日成立屏边县人民政府,属蒙自专区。1957年9月6日设置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屏边县划归红河州。1958年9月24日撤销屏边县,设立屏边苗族自治县,自治县的行政区域为原屏边县除去瑶山瑶族自治区的地区。原屏边县的瑶山瑶族自治区划归河口瑶族自治县。1960年2月16日,河口瑶族自治县、屏边苗族自治县合并,设立河口瑶族苗族自治县。1962年3月2日,撤销河口瑶族苗族自治县。1963年7月1日正式恢复屏边苗族自治县。
我也扮成苗家小伙
屏边苗族自治县是“太阳转身的地方”,是祖国最南端的春城,是苗家人的乐土。据说,苗族在中国的三大定居地,一是黔东南,以西江苗寨为代表; 一是毕节,以大南山苗寨(全球苗语基准音地) 为代表; 一是云南屏边,以大围山为代表。
杨主任带领我们朝大围山苗族跳花场走去。这里离紅河越南炮兵阵地有100多公里,不担心越军炮击,但是近两个月来,敌特工队在我边陲活动十分猖厥。为了使跳花节顺利进行,为了确保参加跳花节群众的生命安全,驻守屏边的13军某团派出一个营的兵力,在大围山周围担任警卫防务,屏边县人武部组织民兵负责跳花场安全,严防越南特工队袭击和捣乱。参加活动的群众,以公社为单位,集体入场。对零散人员,严加盘查,核实身份。
我们虽有杨主任陪同,但也必须查明身份。
苗族人为什么喜欢跳花节?杨国松告诉我们
远古时期,苗族先民部落遭到入侵,苗族民众在首领的带领下奋起反抗,终究因为寡不敌众战败,苗族民众被迫四处溃散流浪。为了召集自己的民众,苗族首领蚩尤在山上竖起花杆,让芦笙手吹响芦笙,苗族民众听到熟悉的笙声后,纷纷从四面八方汇聚在花杆下,开始重新生活,从此,苗族人民就在每年的这一天举行“花山节”,以纪念首领,庆祝苗族人民重建新生活。苗族花山节每年农历正月初二至初六举行。届时,来自四面八方的苗族人民,会潮水般地涌入花山场。围绕“花杆”跳三步舞、蹬脚舞,打“芦笙架”,跳狮子舞,斗牛等,整个花山场上一片欢腾。花山节习俗主要是通过立杆、祭杆、收杆等程序来展示,每一个环节的祭词都是民俗文化的再现。芦笙舞模仿自然界一些现象以及生产生活动作,表达对自然、对祖先的敬仰,达到借神娱人育人,借劳动教育人的目的。长期以来,苗族花山节成为以苗族为主体,各民族共同欢乐的传统节日,成为民族团结和谐的象征。花山节期间,来自四面八方的亲朋好友,在交流中增长知识、感知社会。人们汇集在花山上,说不尽心中的喜悦,特别是少女小伙,借此机会展示自己的本领,寻找自己的情缘。青年男女对唱山歌,倾吐钟情,一旦相爱,即互赠信物,直至缘定终身。每一个苗族人,都能够因为参与节日而倍感亲切,内心自然产生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民族和谐发展。花山节也成为苗族人民与其他各族人民交往交流的重要活动。每逢花山节,各族群众从四面八方汇集到节日会场,进行文艺表演,开展各种经贸活动。花山节已经成为苗族重要的节日文化遗产。
苗家芦苼队
我们到达花场不久,跳花节开幕式正式开始。屏边县县长(苗族) 讲话,民委杨国松致辞。接着,庄重祭杆:祭司以古苗语吟诵祭词,献上五谷与米酒,祈求风调雨顺、人畜兴旺。红蓝两色花杆象征阴阳和谐,寄托着苗族对生命与自然的敬畏。之后表演倒爬花杆。青年们徒手倒攀十余米高的花杆,争夺悬挂于顶的芦笙与彩带,尽显勇毅与智慧。赤脚登刀山,就是架一座刀山,由七七四十九把铮亮飞快的刀,一梯梯往上排,表演者赤着脚,脚踏锋利的刀口,往上攀登,以不伤脚皮者为胜,惊险又刺激。还有斗牛赛马、芦苼表演等等。
夜幕降临,篝火晚会上演。青年男女以山歌对唱传情,芦笙舞步轻盈交错。若两情相悦,便互赠绣帕或银饰,让花山节成为爱情萌发的浪漫舞台。
当晚,杨主任安排我们住在大围山苗寨一姓万的苗族群众家里。就着微弱的灯光,我和杨芬时连夜赶写了《苗家欢歌响边陲》的通讯,第二天一早赶往县城发了稿,谢了杨主任和114兵站,告别杨芬时,我就回到河口后勤前线指挥部。
4天后,《云南日报》率先刊登,《云南人民广播电台》广播。《解放军报》《国防战士》报也相继釆用。
屏边,一个苗族自治县!祖国南疆边陲屏障,一个大有作为的地方。
(注: 部份图片来原网络)
作者简介:
余泽江,蒙古族,笔名:詹育。贵州省毕节市人。 1968年11月入伍,在部队历任战士、卫生员、政治干事、指导员、师政治部战地新闻报道组组长、解放军报驻昆记者站见习记者丶昆明陆军学校政治教官。1985年4月转业地方,历任主任;局长、党组(党委)书记;秘书长等职。一生以爬格子为己任,著有长篇小说《三节草》《惜别凤颈桥》《贤妻似镜》《情已了》;记实文学:《淬炼年华》《山路弯弯》《有故事的人生》等;主编和参与编辑有: 《毕节县粮食志》《七星关区史志人物选》《密林一三九》《七星闪耀》《漫步沔鱼河》 《绝壁宏图》等大型文献;集子有《泽江获奖作品选》、《泽江散文集》《走遍神州大地》等作品。曾任中华蒙古族历史与文化研究学会副主任,《人民文学杂志社》贵州省工作站作家。现为贵州省散文学会会员丶贵州省写作学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