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书坑儒”为何不烧《周易》和阴阳家书?

发布时间:2025-08-08 21:55  浏览量:1

秦始皇焚书坑儒时,明确规定“医药卜筮种树之书不燔”。

因此,作为卜筮类书籍《周易》、谈天道论“五德终始”的阴阳家书被法外开恩,保留了下来。

《易》在汉武帝之前,地位并不高,“独尊儒术”后,《周易》和《易传》合称《易经》,或直接称为《易》。后人所谓“人更三圣,世历三古”的说法,出自东汉班固的《汉书·艺文志》。

所谓孔子作《易传》的说法,若非司马迁之误,则必是汉儒刘歆“植入”。

这涉及到一个小插曲。

《史记》因涉及大量宫廷秘事,且有私议朝政之嫌,与汉代正宗道德神学思想不符,司马迁担心再次受辱,故在《报任安书》中细说端详:为防不测,此书宜“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都”。

汉宣帝在位期间,司马迁的外孙杨恽认为朝政清明,是《史记》重见天日的时候,于是上书宣帝,有保留地向社会传,但很快就因为杨恽遇害而中止,东平王刘宇向朝廷请求也被拒绝。

东汉中期以后,朝廷下诏删节和续补《史记》,以后流传的是就是东汉删节的《史记》。

所以,《史记》中关于“孔子卒,商瞿传《易》”等记载,其中的“商瞿”是如此重要的一个人,在《论语》里竟然只字未提。

在汉代,尤其是东汉文人学士的进身之阶,因为“圣人之学”、谶纬之学是东汉主导思想。

因此,把《周易》提升至六艺之首的是刘歆,主张孔子作《易传》的也是刘歆。

北宋时,程颐依据刘歆、班固等两汉经学家的说法,进一步提出易经为儒家“群经之首”、“大道之源”的观点。

然而,孔子“不语乱力怪神”,“不言性与天道”,而《易传》专论之,故自欧阳修、苏轼、龚自珍以来,学士们多有质疑者,近代出土文物(如帛书《要》)证明,《易传》应是在孟子、荀子的性命天道之学出现以后的作品。

因为它具有明显的战国中后期黄老道家与阴阳家色彩,故应为战国中后期作品。

阴阳家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是齐国黄老学派的阴阳家邹衍,代表作有《邹子》《邹子终始》《主运》《大圣》等,但大部分失传,其主要思想散见于诸子及史书中。

邹衍本是齐国方士,学说带有古代方术色彩。但作为“稷下先生”,他的学说立论玄远,论述宏大,是百家争鸣时期的学术重镇,其“谈天衍”的大名响彻天下,他不仅“谈天”,还谈“海”,他创立“大九州”学说和“五德终始论”,为历代学者和帝王所推崇。

“大九州”是什么意思?

邹衍认为:“中国名曰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就是说:中国古称赤县、神州,为禹贡九州之称号,国人视为整个天下。但这个“天下”,只是渺无边际大海中的一块陆地而已。

在这块陆地之外,“中国外如赤县神州者九,乃所谓九州也”,只是因为周边“乃有大瀛海环其外”,“人民禽兽莫能相通”。国人生活在神州这个“九州”之一的陆地上,四周被海洋包围着,在这个神州之外,还有八个类似的“州”。

“五德终始论”是什么意思?

所谓“五德”,是对应“五行”而言的德性,五行就是木、火、土、金、水五种自然物质。五行学说较早,最初出现于《尚书·洪范》,春秋战国时代,主要在“稷下学宫”前后大约200年间,“五行”理论有了很大发展。

邹衍赋予自然物质金木水火土“五行”以道德和政治内涵,以此创造了关于历史发展、王朝更替的“五德终始”理论,这一理论涉及吉凶福祸和王朝更替,这一理论刚一面世就受到各诸侯国的推崇。

它火到什么程度?司马迁说:

“驺子重於齐。適梁,惠王郊迎,执宾主之礼。適赵,平原君侧行撇席。如燕,昭王拥彗先驱,请列弟子之座而受业,筑碣石宫,身亲往师之。作主运。其游诸侯见尊礼如此,岂与仲尼菜色陈蔡,孟轲困於齐梁同乎哉!”

就是说,邹衍在齐国受到齐王和稷下师生的尊崇。他到魏国,梁惠王远接高迎,同他行“宾主之礼”;到赵国,平原君赵胜侧身陪行,亲自为他拂试席位;到燕国,燕昭王拿着扫帚清除道路为他作先导,并拜他为老师,还曾为他修建碣石宫。

司马迁感慨道:邹衍周游各国受到如此礼尊,这与孔子陈蔡断粮面有饥色,孟轲在齐、梁遭到困厄相比,简直形同云壤!

秦始皇为何喜欢“五德终始说”

“五德终始说”认为,人类自从王朝建立,始终循着“五德”的顺序在更迭交替。虞舜时代属土德;夏朝属木德;殷朝属金德;周朝属火德。

这个演化顺序,是按照“五行相克”的理论推导出来的:木克土,所以夏朝取代虞舜;金克木,所以殷商朝取代夏朝;火克金,所以周朝取代殷朝朝;因为水克火,所以,将来取代周朝的王朝,必是水德。

这一学说甚合秦始皇之意,他自认为秦朝代表水德,为了彰显其政权的合法性和神圣性,证明秦代周的正统性和合理性,他采纳了邹衍的水德之运的说法,开展一系列的五德终始说运作。水德尚黑,与此相适应,秦朝的服饰、旌旗等制度都以黑色为主。

在数字方面,与水德相应的数是六,所以秦朝的制度中多以六为数,如符节、法冠等皆是如此。他以“五德终始说”为据此改年始,朝贺皆以十月初一日为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