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非遗瑰宝 传承文化根脉

发布时间:2025-08-10 17:08  浏览量:2

庐州五艺非遗展示活动

当指尖触碰过铁字的冷硬肌理,当目光追随电烙笔在葫芦上留下的温热印记,合肥和平东校三(1)班的同学们在这个暑假,与“庐州五艺”来了一场深度对话。那些藏在锤子与烙铁里的匠心,那些刻在木版与果核上的传承,就这样鲜活地走进了孩子们的心里。

四位匠人,五种传承

带领孩子们探秘的,正是“庐州五艺大师工作室”的匠人们。这是由郑小良、郑书山、王泽龙、李绩四位合肥本地艺术家于2017年共同组建的团队,因精通烙画、铁字、核雕、雕版、水印五种传统技艺而得名。

2019年,在瑶海区委组织部的支持下,工作室正式成立,如今团队中三位是“安徽工艺美术大师”“省级非遗传承人”,一位是“安徽省工艺美术名人”“市级非遗传承人”,郑小良、郑书山更是被认定为合肥市高层次人才。

铁皮生花,烙铁绘乾坤

一把锤子在一块铁皮光滑的表面游走,时而轻触如细描,时而重按似浓墨,刹那间一朵栩栩如生的梅花就展现在眼前。有同学忍不住惊叹。大师笑着说,烙画讲究“意在笔先,落笔无悔”,每一锤都是匠人的岁月积累。就像人生的每一步都要用心对待。孩子们看着那些平凡的葫芦,每一块铁皮在烙铁和锤子下变成精美的艺术品,忽然懂得了“化腐朽为神奇”的真正含义。

以锤为笔,铁骨书春秋

“叮叮当当——”工作室里此起彼伏的敲击声,是铁字技艺最独特的“旋律”。同学们围在大师身边,看着原本冰冷的铁条在锤子的千锤百炼下,渐渐有了笔画的筋骨。老师说,这叫“以锤代笔,以铁代墨”,每一道痕迹都凝聚着力道与巧思。当孩子们试着拿起小锤,才发现看似简单的一笔,竟需要反复调整角度与力度——原来这铁骨铮铮的书法里,藏着的是“慢工出细活”的耐心。

非遗作品展示

“让非遗动起来”是他们的初心。在这里,创作不只是闭门造车,展示不只是静态陈列,更多时候是像今天这样,让孩子们亲手体验、近距离感受。大师说,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老物件,而是能融入生活的活态传承——就像铁字能刻进纪念牌,烙画能挂上客厅墙,核雕能串成手串,雕版水印能印在书签上。

孩子们依依不舍地走出工作室时,铁字,烙画为孩子们的笑脸镀上金边。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原来传统技艺不是遥不可及的“老古董”,而是能被触摸、被学习、被传承的文化瑰宝。就像大师们说的,传承不分年龄,只要愿意了解、愿意守护,这“代代相传”的故事,就永远有新的篇章。